《百家争鸣—— 王奎山 》
文/马新亭
选自《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名家争鸣集》
研究一个作家,最关键是看作家在作品中告诉读者什么事,不管篇幅是长是短,这才是最重要的。然后,再去研究这个作家用什么形式,把那件事说出来的。作家表达的那件事,就是主题,也叫思想,连系起来叫主题思想。说出那件事的形式就叫创作技巧。什么是最好的技巧,达到真正的艺术无技巧的境界,就是最好的技巧。技巧很重要,就像几个人去求一个人办同一件事,有人办成了,有人没办成,这里面就存在一个方式方法问题。写作和说话差不多,都发现一个好素材,有人写出来会发表,有人写出来被转载,有人写出来能获奖,有人写出来却被扔掉。
写作这门手艺,不是天生就会的,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思索,不断感悟。悟性高的人,出活快;悟性低的人,出活慢;没有悟性的人,趁早干点别的去,别在这方面耽误工夫,浪费精力和时光。
掌握了写作这门手艺,就看写出什么事。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具体情况,每个人都有每个人擅长写的题材、人物、故事。要探讨和争鸣的,就是作家创作的特征和规律。还要抓住要害、主流、本质。否则,将是本末倒置,南辕北辙。
每个功成名就的作家都有他最独特的特征,只是不易被人发现。白小易最擅长写巧事。白小易的小小说大部分是生活中发生的很巧很巧的事,那些巧事让白小易发挥得淋漓尽致。他一直用巧事构思他的作品,这来源于他非常注意观察生活中种种巧事。当然,他也就忽视了其它的事。孙方友最擅长写奇事,他一直埋头搜索古今中外的奇事,得到启迪,演绎成小小说。吴金良擅长写好事,他一直在好人好事上下功夫,像蜜蜂采蜜一样,到生活中采撷,然后酿成甜甜的蜂蜜。王奎山擅长写大事。这种大事不是指一个人做了什么了不起的或者说惊天动的大事。而是指发生在某个人身上的“生死离别和婚丧嫁娶”。这些事,对于每一个人的一生来说都是头等大事。
王奎山怎么写这种大事的呢?他靠的不是渲染,不是夸张,而是隐藏。他的小小说每当达到高潮,需要大书特书的时候,他总是一笔带过一言遮过。很有钱的人,往往哭穷;很伤心的人,往往强作欢颜;很得意的人,往往很平静,这就是生活中的高人。这种高人是经多见广苦心修炼出来的。非一朝一夕之功。王奎山就是生活中的一个高人,不言不语不紧不慢不显山不露水,一如他的小小说,表面上看去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文面的深处却别有洞天,让你越咀嚼越有味道。与王奎山老师开过几次会,他总是坐在偏远的位置,说话少之又少。一次,会议上安排出去采风,恰好我们坐一排,我怀着敬仰的心情,走一路问一路,王奎山答一路,和蔼可亲。有一年,我的一篇小小说在郑州的《大河报》发表,王奎山给我寄来样报。我为他写了一篇评论,他知道后,给我写信表示感谢。文如其人。
我猜测王奎山年青时,也是一个血气方刚口无遮拦心直口快的人,因为一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让王奎山吃尽了苦头(其实就是现在说话多的人也往往吃亏),从此,王奎山便信奉沉默是金、上帝无言了。王奎山不少优秀的小小说,都打上了“文革”的烙印。“文革”小小说,是他作品中的一大亮点,如:《王连举》《语重心长》《凤桃》《一缕青烟》等。
我们来看看王奎山作品中的大事。《雨中的玲》写一个24岁的黄花姑娘,嫁给一个40岁的男人。所有的人都不同意,她却执意把自已嫁了过去,原来玲在雨中走,几乎所有的都认为她有病,只有那个40岁的男人,给她撑起一把雨伞。《瑞香》写一个重新做人的窑姐,为了丈夫的一条命,不得已破了一回例,最后她又杀了那个她用肉体换了小半袋红薯干的广义。《蓝围巾》写一对从小青梅竹马海誓山盟的恋人,因为男的考上研究生,地位变了心也变了,探家时领着城里的女朋友去看望昔日的琴,琴不但没打没骂没闹,还送给祥生的新女友一条拉毛围巾。送走俩人,琴插上门,琴的母亲咋叫也叫不开门,后来,连屋里的灯也拉灭了。王奎山在这里连一个“哭”字都没舍得给。却此处无声胜有胜,谁都能猜出琴会在屋里用被子蒙上头哭到天亮。《红绣鞋》写一个定婚但没有结婚的儿媳妇出嫁的这天,七婶对已为国捐躯儿子的怀念以及儿媳对亡夫的刻骨铭心的爱。在王奎山写的这些“生死别离和婚丧嫁娶”的大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在里面串着,那就是一个字“情”:爱情、亲情、友情、风情、世情、人情……
王奎山为人朴实无华,为文朴实无华。朴实无华却能成名成家,才是真正的大家。方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考验。
王奎山肯定也学习和研究过外国的小小说,他是“得意忘形”,而我们太多的小小说作家往往是“得形忘意”。学到了世界精品小小说的外在形式,而没有学到内在的思想,这也是导致我们小小说提高慢的症结。
当然,我个人认为王奎山老师的大部分小小说散文化倾向严重,很多作品完全可以当作散文,大有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文风,不知王奎山和各位朋友以为然否?
王奎山2012年5月24日去世,享年66岁。他去世6年后,他家乡河南驻马店市地方史志办公室,为他编辑出版了《王奎山小小说全集》,还有人建议,给王奎山先生建立一座文学馆。王奎山一生对小小说创作情有独钟,致力于小小说创作,不愧为中国小小说领域的一座高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