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猫是很通人性的,相处久了,容易生出一种特别的感情。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好不容易说服家里,用三碗小米换了同学家一只刚满月的猫。那时,粮食还不是太充足,人们还不是能吃得很饱,所以养猫的人要收小米的,据说是给猫妈妈的。
猫咪小的时候,很活跃,满屋子乱窜,遇到一个毛线球之类的东西,会很耐心的玩很长时间;有时会钻到一个小的纸盒中,头尾露着,满地跑;有时我会拿一个塑料袋故意套在猫咪头上,它兴奋地乱跑,一边跑,一边叫;还有的时候我把它的尾巴用线拴到脖子上,它会转着圈地抓自己的尾巴。
中午我们休息的时候,它会悄悄地爬到我们的肚子上,一边鼾睡,一边打呼噜。一个翻身,掉下去了,一会儿又会悄悄的爬上身来。
晚上的时候,猫咪会自己出去玩,但我们那时候小,总会打着手电出去找,找回来一起睡觉。后来我长大了才知道,猫科动物的习性就是昼伏夜出,白天睡觉,晚上出去是很正常的。但我小时候不懂这些,总要把它找回来。
后来,它渐渐长大了,我们也就不太关心它的踪迹,它会自己出去,又会自己回来。

后来,我读书要离开家,半年后回家的时候,它仍然很熟悉,用自己的鼻子在裤角蹭来蹭去,一边喵喵地叫着。
好像那只猫到了十五岁的时候,就再也没有回来。听村里的老人说,猫是很通人性的,最后的时候自己是死在外面的。
我参加工作后,把父母接到身边,母亲嫌生活单调,就让我捉一只小猫来养,这时候,小猫多的是,也不用送小米了。
这只猫小的时候,正赶上女儿也小,好像是三四年级的样子。这下,猫成了她的伴,每天一放学,就和猫咪玩,小猫也很乐意和她玩,都很开心。女儿还从同学那里借来有关猫的书籍,放学后很认真的读,给我们讲猫的习惯。
女儿上学的时候,猫就成了母亲的伴,白天几乎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出门,它跟在后面;母亲和周边的老人聊天,猫就爬在房屋上面,静静地等,老人们到做饭的时候各自回家,猫也从屋顶上下来,跟着母亲回家,因此,周边的老人们都认识这只猫咪。
在平房里住了六七年的时候,我搬到了楼房,为了照料母亲的生活,我卖了平房,为母亲在小区里买了一个车库,装修好,让母亲住,起码不用象平房那样每天辛苦地到外面倒垃圾,那时母亲已经七十多了,身体不太硬朗了。

最头疼的就是这只猫咪,我从书上看到过,猫咪是轻易不会搬家的,仍然会回到原来的地方。我对猫咪是否能到新居没有一点把握。
我用一只口袋蒙住猫,把它带到母亲的新居,一开始,猫咪叫着要跑,我就用一根绳子拴起来,心想慢慢适应几天就会好吧。但猫咪毫不领情,一直不停地叫,无奈,我还是把它放开,一溜烟地没影了。
母亲让我去找,我也没地方找,它跑得比我快多了。我只好和我平房的人说好,如果猫咪回到了平房,请他告诉我一声。
果然,在半个月后,我接到了电话,说是猫回到了平房。我和母亲说了,赶快到平房,一进门,猫咪可怜兮兮地在房上呆着,有气无力地叫着,看到我,一下跳下来,跑到我跟前,蹭我的裤角。
我把它抱起来,瘦了很多,带回到母亲那里。正好那天 有鱼,给了猫一条,它吃得津津有味,从它的吃相看,这半个月来饿坏了。从此,它就再没有跑过。
我对猫的这种能力感到惊奇,两个地方相距有五六里地,且都是居民区,中间是车水马龙的街道,我不知道它是怎么用了半个月的时间找到旧居的。
后来,我偶然看到一篇有关猫的文章,介绍说外国有一只猫,主人带它搬家后,搬到另一个国家,且隔着海洋,这只猫居然跑到了船上,偷偷地回到了旧居。让人们不得不佩服猫的这种本能。

在母亲的最后几年,这只猫一直陪伴在母亲身边,老人们到母亲这里聊天时,猫就在母亲身边;夏天,老人们到外面聊天,猫就到外面靠着母亲躺着。老人们都说这只猫很有灵性,也常常从家里拿吃的来喂。
母亲八十二岁走了以后,我试图把猫换个地方养,但没有成功,每次带到别处,它都会跑回来。无奈,我只好和租客说好,要替我照顾好这只猫。
我每天早晨去散步路过时,猫就在那里等着,看到我,就喵喵地叫着,蹭过来。
周边的邻居也很好,每天都带点吃的,过来喂,它也都认识,有时还会去常带食物的邻居窗户下,抬头等着,一边等,一边叫。
就这样过去了七个月,一天早晨我又象往常一样散步时,遇到了常去母亲那里串门的老人,告诉我,猫生病了。
我连忙过去一看,猫爬在门外,后半身不能动,见到我们,喵喵地叫着。
我把它抱回家里,它仍然不能动,不吃不喝。我听老人们说,好像是被一辆车撞到了。
我咨询了宠物医院,说是没有办法,他们只能看感冒、肠胃不舒服之类的病,这种外伤需要手术治疗,谁也没办法。
在坚持了五六天之后,猫咪终于没有了,我把它埋到一片小树林里,希望它安息。
女儿听到这个消息,在微信里发来一串大哭的表情。也难怪,女儿每年放假后,看望奶奶时,都会去和它玩。
老人们都说,这只猫是去陪母亲了,我想也可能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