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车上的启示
文 /杜荣

有人说:认识一个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坐公交;了解一个城市最好的方法还是坐公交。工作35年的我,终于退休了,闲散的生活没有了目标,无法接受退休后的现实,失落、彷徨、孤独、寂寞,我开始坐上公交车,跟着它的节奏,去重新认识这座城市,重新接受生活的变化。公交车就是城市的一面镜子,公交车也是城市的窗口,每天输送着形形色色上千万的客人,每天都上演着耐人寻味,酸甜苦辣的故事,下面给大家讲一讲我在公交车上的所见所闻。
让 座

我家住开发区虹桥路德惠苑小区,小区门口就是24路站点,出行很是方便。一天,同学聚餐,干完活一看时间不早了,急急忙忙梳洗打扮一番,直奔24路车站。正是中午高峰期,还好,车上人不算多,却坐满了阳泉工程学院的学生,我上车随便站在一位女学生的座位旁边。这位女孩子只是低头看书,并没有在意谁站在她身旁,车行驶到开发区康达站,涌上来一群人,当时,与我平行站着的有三男二女,感觉他们的年龄和我也不相上下,这时,我旁边的女孩子突然抬起头来,我才看清楚,她带着一副深框的眼镜,清纯的笑脸让人感到很喜庆,她眯着双眼看了一遍周围的客人,然后,冲我笑着说:“阿姨,你坐这里吧”。我以为自己听错了,下意识地朝左右两侧的人看了看,确认这个女学生是给我让座,便说了一句“谢谢你”就毫不客气地坐下,女学生起身站立在我的旁边,仍然低头看她的书。汽车继续行驶前进,一站接着一站,客人一批又一批的换,我坐在那里,心里确是翻江倒海不是滋味。退休后,坐公交车成了我的生活常态,在公交车上,遇到年迈体弱的老人,我都会毫不犹豫地起身让座,甚至,觉得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此时此刻,第一次坐车,有人给我让座,心里感觉五味杂陈,说不出来的感觉。首先,感激之情是不言而喻,感谢小女生的善良之举,同时,也感到很尴尬,尴尬的是自己真的老了?难道老到需要她人让座了吗?心里想着却很想质问一下那个小姑娘,难道看不出我还不老吗?不敢置疑,不敢细想。随着广播里报站的声音,我下了车。

由此,让我想起2019年大连一76岁老人在乘坐地铁时,胸前挂着“无需让座”的牌子,而引发全国网友的称赞,被称为“硬核大爷”。他还说:“年轻人工作学习很辛苦,我身体很好,不需要他们来让座”。在美国,只给孕妇和残疾人让座,而且,他们都有专属的座位,别人不会入座。你如果想给老年人让座,就表示你歧视他们,表示他们被社会淘汰,是不礼貌的行为。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决定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我不想辩解中西方人文文化的差别。我只想说,让座,无可厚非,女学生的举动是真诚的,女学生的行为是善良的,是中国传统美德的传承。事后,我一直在反思,在思考,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自己,即使,到了老年,我们身体健康,是否可以效仿大连的刘老先生,告诉那些莘莘学子“无需让座”,还是应该欣然地接受这一切呢?

假如”和“幸好”
在漫长的人生路上,人或多或少都会遭遇生活的苦难,经历丰厚了,就会理解,就会发现,所有的苦难,唯有母爱是化解不幸的灵丹妙药,母亲的爱,温暖而温馨,默默无闻,她蕴藏在平凡的生活里。
自从搬到开发区居住,我仍习惯在原住址白草堰温州理发店做头发,主要是坐公交车也方便。我坐公交车喜欢最前排,只是那里有个空地可以放东西。今天,我和以往一样,照就坐在前排的座位。汽车行驶到老龄委医院,上来一对特殊的母子,母亲年过七旬,苍老脸上,写满了皱纹,老人刷卡上来左手提着一大包东西,右手拉着后面的男子,那个男人看着也四十多刚出头,上车的腿一步一步的挪,我以为他腿有毛病,两个眼睛笑着盯着前方,但是,他的手却一直被母亲拉着。我起身给这位老人让座,老人对我点一下头,算是打了个招呼,老人没有立即坐下,而是,放下东西,伸出另一只手把他儿子安排到座位上。我这时才仔细看清楚,原来,这个男人那两只好看的双眼,却是看不见。一路上母子俩没有任何交流,但是,母亲的手却一直拉着儿子,儿子的手也紧紧地握着母亲,母子俩很安静,儿子的双眼却一直盯着母亲,生怕她跑掉似的。下车了,上车的顾客以为是她的东西落下了喊她,老人却扭过头来温馨地对我说:“你别忘了拿上东西”。

看着老人和她儿子缓慢地下车,儿子的手始终没有松开母亲,透着玻璃窗户,我看着母子俩渐渐离去的背影,我的双眼模糊不清,心里说不出的惆怅,有个念头在浮想,假如他没有残疾?假如有一天母亲放开他的手?假如……不敢再想下去了,只听到一位大姐感叹地说:“好可怜的孩子,当妈妈的真不容易啊”!“是啊,幸好有妈妈在,不然,他的日子可咋过呀”。车上有人发自肺腑地感慨。
母爱,在这平淡的生活中,却隐藏着很多难言的痛苦和无奈的快乐。就像这对母子,“假如”和“不幸”,谁都无法预测,谁也无法改变,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在心里默默地祈祷,愿他握紧母亲的手,永不松开。
人生漫长,路途遥远,我们重要的是不去想“假如”,而是,尽量去想“幸好”。幸好,我们能吃、能睡、能走、能看;幸好,我们拥有最好的生活环境;幸好,我们的生活没有苦难和病痛;幸好,我们的社会人人有爱;我们的心里便充满了希望,充满了感激和快乐!

[作者简介] 杜荣网名(融融)山西阳泉市人,阳泉供电公司聚源电力公司退休人员。现是乡土文学社的长期会员,爱好文学,喜欢阅读与写作,曾在《乡土文学》《中外文苑》网络平台发表散文《感恩》《青春笔记》《过年那些事》及诗《雪》《人生若只如初见》等数十篇文章。在阳泉老年大学校刊发表了《阅读的快乐》《读老年大学有感》等。希望,广交文朋诗友,互相学习,做自己喜欢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