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赏】“识人”“任人”与“御人”
雷欣翰 河南党刊
得人且善用之,是危难之际创业者的利器、困局之下中兴者的锦囊。古代有见识的帝王将相,无不把圣贤才俊视为平治天下的枢机。
商汤任伊尹灭夏,武王用太公伐纣;东周纷乱,齐国依管仲、晏婴以称强霸,秦国据商鞅、韩非乃得一统;汉魏以来,刘邦识张良、韩信而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刘备招卧龙、凤雏始得“三分天下”之势。唐有太宗启魏徵于敌营,成就贞观名相;明有洪武劝伯温于草莽,奠定新朝基业。
自古用人之难,不亚于用兵。在关键时刻和关键位置上,用错一人就可能损失巨大,甚至使国家陷入困境;用人得当,无异于点铁成金、妙手回春。
总结古人的经验教训,“识人”“任人”“御人”环环相扣。分而言之,用人之难,莫过于无人可用,所以要“识人”和“任人”,这是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用人之弊,莫过于各失其宜,所以要“任人”和“御人”,这是为未来准备。
在纷扰混乱的乱世或制度僵化的末世,“识人”最难。商汤识伊尹,是通过平常不会引人注意的饭食口味;文王得吕望,是在打猎途中的偶然相遇;孟尝君号称君子,却擅长在“鸡鸣狗盗之徒”中发现人才……他们心细而有德,不以身份、境遇和简单印象来判定人的价值,真正做到“不拘一格”。
“识人”之后,就要“任人”。任用人才是极其复杂的工程,不过也有基本原则,即“任人唯贤”,如唐太宗强调“用人如器,取其所长”。“任人”的有效性要得到保障,还离不开长期的考察。战国晚期的赵国因为两次任人失当(启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听信反间计错杀李牧),直接导致了亡国。
再看“御人”,曹操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一个“大家”。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歼灭袁绍主力。此战结束之际,曹操在战利品中缴获一大筐书信,都是战前曹操部下写给袁绍的密件。写信的人胆战心惊之际,曹操却下令将信件全部烧毁。从此,一度萌生叛意的部下越发敬重曹操,官渡之战成为曹操建立和巩固北方政权的关键一步。
今天,我们继承这笔宝贵遗产,一定要在深思先贤智慧的同时学而时习之。
来源:《党的生活》2020年第5期(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