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张特别的存款单
文/江南布衣
今年5月24日是母亲去世十八周年的忌日,母亲走了,但她却一刻也没有离开过我,她每年都在往我的社保卡上存钱,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将从两张特别的存单说起,以此来缅怀阴阳两隔的慈母。
每年农历年底,我都能得到两张以队长姓名开户的特别的存款单,后来随着电子办公系统的普及,村里通过电子银行把这钱直接转到了我的社保卡上了。这钱是母亲责任田和自留田被转包后的流转分红款,这钱数额虽然不大,却是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的最好佐证。
我是根据1978年6月《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的规定,在1982年从原来的吴江县北厍she公社钢铁大队第一生产队,顶替养父到吴江航运公司三站当出纳的。虽然每月拿的是13.50元的学徒工资,但总算是个城镇居民了,而且每月能固定领取乡下人十分羡慕的粮票、煤球券和其他生活票证,我作为费家第一代的镇上人,还是蛮有自傲感的,心想我这一辈子,从此可不再与泥土打交道了。
但好景不长,在我顶替出来不到两年的时间,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分田单干,被作为全国农村改革的典型,随之而来的是势不可挡的解散生产队,实行分田单干。那时候,我母亲已经超过60周岁,考虑到她劳苦了一世,进入花甲之年还要去领一份责任田,大小农活都要靠母亲一人承担,我当面劝说母亲:妈,你年纪大了,加上你这腰酸老毛病时常要发,挑担这活不能再干了,我们把自留田拿了,责任田就不要了吧?我知道母亲的性格,估计这样的思想动员,母亲是不会接受的。
因为年轻的母亲在十分艰难困苦的环境中,炼就了一副刚强执着和稍带暴躁的性格,虽然半亩田一年承包下来,得不了多少钱,但母亲是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的。果真不出所料,母亲当面将我训斥了一顿:“你怕做就不要回来,我自己一个人能种,我还能活上几年,不会马上就死的。”面对这样的母亲,我只能是沉默不语。但我十分明白母亲的心思:她这样多挣一分好一分的持家精神,难道不正是为了我吗?用母亲自己的话来说:“我这样爬死拉活,死起来一分钱也不带到棺材里去的。”
我十分了解母亲,她在语言上从来不会宠爱我,骂和打同样也没有少过,我怕母亲,我也爱母亲。小时候不知道母亲这样的做法到底对不对,但在慢慢的成长中,我渐渐地理解了母亲,这就是我们孤儿寡母之间另类的爱!我凭自己曾经在大队里工作过几年的资本,与大队书记和生产队长、会计都比较熟悉,比较好商量的有利条件,先和大队书记说明情况,征得了大队书记的同意,他告诉我:我去跟你们队里的队长、会计说一下,叫他们划分责任田时,你母亲的责任田不要划分就是了。我认为这件事应该能顺利解决了。
谁料到生产队里责任田划分结束后,我母亲知道自己没有拿到责任田,火急火燎地去找生产队长和会计,责问他们为什么不给她责任田?队长、会计只能如实相告:“这是大队费书记把你儿子的要求告诉我们,让我们不要给你划分责任田的,这也是替你着想。”然而,任凭他们怎样解释,母亲怎么也不舍得放弃她的半亩责任田,她表示不管怎么样,我的责任田不能少,至于分在什么位置,能近一点更好,实在没有办法调剂的,最远的地方我也要!队长、会计都了解我母亲的脾气,只能点头同意。会计亲自上门做通了几户邻居的思想工作,对已经划好的责任田重新作了调整,把位置稍微近一点的田块划给了我母亲,这样才使事态得到了平息。
虽说只有半亩田,但从集体耕种一下子转变为个人承包,原来一些属于男劳力的活,绝大多数只能有母亲一人承担了。由于母亲前半生都在上海当保姆,参加集体劳动的时间很少,现在六十多岁了却要开始承包责任田,确实让我为她担心。 看到本来体弱多病的母亲,将半亩责任田的重担全揽在她肩上,我于心不忍,所以只要一到农忙季节,我总是天天从镇上回到家里,为母亲尽自己所能。记得油菜籽收获季节的夜晚,我和母亲一起在月光下抢收油菜籽到半夜,由于起早摸黑地干,常常使母亲累得拾不起腰来,但母亲一直硬撑着,我白天到单位去上班了,她从来没有停住过忙碌的身影......
2002年5月24日,母亲带着无限的眷恋,离开了我们。母亲去世后的第七年,也就是从2008年开始,村里实行了土地流转分配,也就是说:农户有田可以不种,但每年年底可以享受土地转让的分红款。后来村里全部拆迁了,政府以每亩800元的租用费,付给村里作为对农民的补偿。那么我母亲从去世后到现在,总共从村里领取了多少分红款呢?
我通过汾湖村金会计的微信,请她帮助查了我母亲两田流转的分红情况:2008年第一年的分红款是243.90元,以后逐年提高到2019年的502.09元。仔细一算,母亲当时从生产队里去要回来的责任田分红款,合计也有3676.41元了,加上自留田的分红款1348.20元,两项合计已经5000多了在我眼中,这些钱已经远远超出了货币原有的价值,无法估价。
截止2019年年底,吴江汾湖高新区的汾湖村每年要对200多名已故老人,发放这样的分红款,款项的来源是村里拆迁以后,政府租用土地的收入。 母亲每年存在我社保卡上的这些钱,既是母亲吃苦耐劳本质的最好体现,也是母亲勤俭持家精神的真实写照,更是一份越鸟南栖的浓浓乡情!
白岩松在主持【新闻周刊】《回家》时说过这样一句话:“世上最美的风景——就是父母脸上的笑容。”想想那时月夜收获油菜籽的劳动,确实很辛苦,但看到母亲收获劳动果实时舒心的笑脸,却是苦中有乐。现在我甘愿去吃最多的苦,也无法欣赏到母亲发自内心的笑容了。孝敬父母,时不我待啊!
主播简介:馨园小主,天津市人,研究生学历,教育工作者。业余爱好诵读,中国朗诵联盟会员、教育部中华经典诵读导师、多家平台签约主播。
作者简介:江南布衣,本名费龙祥,系吴江广电有线网络公司退休员工。由于比较喜爱写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曾在《经济早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城市商报》和区〔县〕级报刊以【纤夫】【微言】和【江南布衣】发表过散文和述评若干,并获奖,辍笔十六年后重回习作之路,并在【吴江通】【南国文学】、【兰娟雅菀】、【酸枣人生】、和《中国乡村》杂志等媒体偶有习作发表,是【中国乡村】杂志认证作家。
https://mp.weixin.qq.com/s/o-n81WnyqA816Ox6WyUuw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