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诗情画意~史上最深兄弟情]
也许月亮真的是有思想有情义的,就在苏东坡写下这阕《水调歌头》之后不久,苏辙罢齐州任进京述职,苏东坡改知徐州。
第二年,也就是熙宁十年(1077)二月,苏东坡一家人来到山东鄄城一带,苏辙专程从汴京赶来迎接他。

分别七年之后,兄弟俩终于再度聚首。苏辙陪着哥哥,一直将他送到徐州任上,又在徐州逗留了一百多天。
这次重逢,苏辙特意在徐州陪着哥哥度过了一个中秋节,分别七年之后能够在月圆之时携手赏月,这对聚少离多的兄弟俩来说真是一种难得的奢侈。

苏轼特意邀请了投缘的好朋友,就在彭城山下,泛舟湖上,沐浴在清风明月之中,饮美酒,赏明月,共度良宵。
在月光的清辉下,苏辙动情地写了一首《水调歌头·徐州中秋》,来应和前一年兄长写下的《水调歌头》中秋词:

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
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
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载凉州。
鼓吹助清赏,鸿雁起汀洲。
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
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
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
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对于苏东坡、苏辙来说,这一辈子的手足情深可能超越了一切情感。
苏辙曾经发自肺腑地感叹:我们兄弟俩从小跟着父亲一起读书,一起参加科举,一起迈入仕途,又一起经历政治的跌宕起伏。

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兄弟俩都是互相陪伴、互相支撑的。如果没有哥哥的榜样和哥哥的鼓励,我就不会成为一个有知识有智慧的人。
关爱我的时候是我的兄长,教诲我的时候是我的师长,“抚我则兄,诲我则师。”这份手足之情是我一生中最值得珍惜的财富。

其实不仅苏东坡对这个弟弟的关爱无微不至,在苏东坡患难的时候,苏辙同样是哥哥最值得信赖的依靠。
兄弟俩彼此扶持,共同度过了人生中最患难的时刻;兄弟之间的书信往来、诗词唱和更是多得数都数不过来。

连《宋史》都对这份难得的兄弟之情做出了评价:“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
六十多年的兄弟之情,无论是寒窗共读,对床夜雨,还是同处富贵,同游山水,或是同受牵连、同遭患难,都从无怨尤,从无猜疑,这是一种极其珍贵的兄弟之情,更是一份难得的知己之情。

而这份手足亲情也终于沉淀成了世间最美的文字,从此以后,每年的中秋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就成了中国人对亲人最美好的祝福。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无论你身处何时何地,只要心有所依,亲情就会是你最坚实的依靠、最温暖的眷恋。(待续)


阳关曲·中秋月
苏东坡[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