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分类
近期小区垃圾分类工作搞得如火如荼,大门口的广告栏,电梯口、和院家园群及力宣传,叮嘱各位业主竭力配合,共健美好家园,创造一片洁净的蓝天。
小区物业做出了相应的措施,园内共设四个点,每个点堆放四个中型垃圾桶,明确标识:厨余、可回收、其它(两个),定时投放,时间定为早晚各一次,限时内有专车把业主送来的垃圾运走,为了监督堵绝混装垃圾和漏网之鱼,每一个点有保安蹲守执岗,近半个月了,途经小区抑或透过玻璃窗看见,每天都有一位保安坚守在这临时设的岗位上,无聊恓惶,一会坐在小凳子上,一会在原地徘徊,堆放垃圾桶这片小小的空间成为他守望的阵地。
垃圾分类很简单,很平常的一件事,做起来有这么难吗!
有天下午,我提着分类详细的垃圾袋走向垃圾桶,刚准备放心投放时,执岗保安走了过来,吩咐我将厨余垃圾解开,裸进指定标识的箱桶里,我有些纳闷,犹豫了片刻,因为第一次听到这样的要求,他立刻解释到:塑料袋归其它垃圾。因此,必须将装厨余垃圾的袋子分离出来,那天实在不奏巧,有些污秽残渣倒挂在袋口,串串穗穗,倒了好大一会,执岗保安要过来帮忙,我赶紧笑着阻止,但是他还是过来了,并且弄脏了他的手,幸好裤兜里备有湿巾,先抽了一张递给他,再抽张给自己,望着他感激的笑容,心里范嘀咕:这样的要求真的能坚持下来吗!

果然不出所料,时隔一天下午,还是去扔垃圾,老远看见一堆人,吵吵闹闹,争执不休,走近了才听明白,有位女士来扔垃圾,提着两个大袋子,来了个大杂烩,更不用说分离厨余垃圾啦,保安工作人员刚一张口,她比他还汹,眉毛一扬,伶牙俐齿:"都是破垃圾,再分还能分出什么花来,爱怎么的,我就这么一装"。说完随手往垃圾桶里一丢,转身就要离去,工作人员坚守原则,不吃她这一套,拦住了她的去路,二人高一句低一句拉开了舌战,让时间在无趣的斗嘴中毫去,就是不动手分类自己制造的垃圾,也难怪,她的穿着还算时尚,手上戴着白金戒指、手链,能吓哈这个手吗!面对泱泱而去的业主,保安只有摇头叹息,无奈的戴上橡胶手套,将两袋混装的垃圾,一一分选投放,看着眼前的情景,脑海里忽然闪现出这样一句话:顾客就是上帝。
而同样是和院业主,做法却大相径庭,有天中午,我正好去取快递,途经小区,偶遇一位老妈妈,大概是不知道或许忘记垃圾投放时间了,因为定时分类投放这项工作才刚刚实施,她提着一袋垃圾来到平日堆放点,没有垃圾桶,她就放在地上,匆匆转身离开,被保安叫住了,告诉她规定的时间已过,箱桶已拉走,不能随地放置,听了保安的解释,她就很随和的说:"我把垃圾袋先提回家,等到规定时间再来扔"。保安感激的点头致谢,一场风波在悄无声息中得到了化解。
对于垃圾分类这项稀松平常的事,我的认知也许复杂化了,也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不为人见的难度,但我看好他们的工作态度,精装简洁就在未来,精彩就在下一妙。
因为理解和包容是一剂良药,工作没有高低贵贱,人吃喝拉撒都离不开垃圾,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是垃圾的最大制造者,为了你我他创造一个洁净舒适的生存环境,这些工作必须有人来做,假若化整为零,定位到每一户,每一个人,抬抬手指,有的放矢,简单的事情做好了,美化了环境,废品方便回收处理,也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挽救"垃圾围城"的窘态,试想,这么简单,关系切身利益的事都做不好的人,你的人生格局能有多大!
垃圾分类,分出了环保,分出了洁净和健康,也分出了一些人的道德和人品。
(二)阳台与麻雀
以前我很不适应阳台上的落地玻璃,腑视头晕目眩,恐高心悸,有时心烦,更讨厌"叽叽喳喳"三五成群飞过阳台的小麻雀。心中偏爱燕子,欣赏它的衔泥筑巢的执着,更爱它的吉祥福音,因为常听老人说,燕子选择来屋檐下垒窝的人家,预示房舍主人生活将会走向富庶安康。
宅家抗疫期间,从起初的恐惧不安到后来的淡定安心居家,阳台成为我一天中驻足停留时间最多的一处宝地,通过这里,便捷通晓外面的天空,是阴霾还是阳光明媚,观望着外面的一草一木从枯黄到翠绿,再到花枝绽放,看戴着口罩的行人,怯怯匆匆的奔走,看消毒液在管子前面狠劲肆意喷洒,安静凝固的小区,唯有许多麻雀肆无忌惮的飞来飞去,有时歇息在阳台上,做片刻度留,朝室内窥探一下,再飞向树枝,或落在地面,或逃逸到某个角落,偷偷讪笑着人类无视自然,招来的灭顶之灾,无论怎样,平时这不入眼眸的小生命,顷刻间给我带来了快乐和趣味,也多亏了这阳台宽大的厨窗,给了我连接外界的捷径。
有一天,我例行公事般一如既往地爬在阳台上窥视外面,看见了一群可爱的麻雀,正匍匐在一处路面上、争先抢啄食物,仔细看时,原来是谁不慎撒落的米粒,乳白色的米粒使这些"小精灵"们欢心雀跃,我正看得入神,忽然"轰"的一吓有一部分飞走了,穿过树丛消失了,过了一会又飞了回来,不过这次觅食的队伍加大了,我在好奇,它是去呼叫朋友,还是亲人妻子、孩儿,看着它们兴高采烈,"啾啾"觅食的动态,虽然读不懂它们的语言,看着这喜欢群居的小鸟,其乐融融的情愫,很感欣慰。
恍惚间,小时候玩的一种游戏浮现在眼前,为了诱捕麻雀,正午时分,在空旷宽尚的空地上,撒上一小片稻米,用木棍支起一个竹筛,再给支竿系上绳子,蹲在比较隐蔽的树身后面,等待前来的麻雀,忘乎所以的觅食时,拽动手中的绳子,麻雀就被囚禁在竹筛之下,这柔弱的小生命,怯怯的被爱搞恶作剧的孩子,给它的小腿系上细线,控制着它的自由,视为玩物,随意蹂躏……

在后来的日子里,每次站在阳台上透视外面,心里总有一种期待,是希翼看到那轻盈翩飞的麻雀,还是想听到那不再觉得讨厌的鸣叫?有时在失望之中,我就对它作好多设想:也许正在某一处草丛、树荫下寻找充饥的草籽,抑或正在某个树洞或房洞内筑窠,也许在附近那个果园、菜地、田野给它的雏鸟,寻找果腹的虫子,必竟人类丢给它们的残羹剩饭是有限的。
在这样的情形下,我就索性坐在阳台的椅子上,静下心来,借着明媚的阳光,打开《林清玄散文集》慢慢阅读,跟着作者禅意浓浓的心境去遨游,沉浸在《一杯蜜是炼过几只蜂的》悲悯里,去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珍爱:"在啖蜜的过程,有许多蜜蜂要死去,未死的也要经过许多生命的熬炼,熬呀熬的才炼出一杯蜜茶……“,这里有《生命的酸甜苦辣》,抑或打开手机,在微信读书上看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墙下短记》,陪着他的文字,去关注一位年方二十,风华正茂的青年,失去了双腿,躺在轮椅上,面对绝望的心灵墙壁,发出了接受天命的限制,接受残缺,接受苦难,接受墙的存在,不再哭喊、怒骂和逃离的呐喊,甭灰心,甭沮丧,随心所欲地来一回"好运设计"。
趁着疫情给生活按下的暂停键,也给自己留下一个思考,珍爱生命,珍爱自然,珍爱友情和亲人,人常说: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不慕大雁、雄鹰傲翔蓝天白云,不藐视蚂蚁的弱小卑微,做一只平庸淡定的麻雀,唱响生命的每一个乐章。别忘了,给生命一个阳台,留存一处晾晒、尚开心扉的空间,关上一道门,开启一扇窗,让阳光穿透心扉,剔除阴霾,迎接每一天的朝阳,让快乐和健康相伴。
李卫群 洛南人 定居咸阳 一位文学爱好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