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佟明开: 出身于文学世家。新闻单位退休干部,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40余年。集编导、釆写、摄像于一身,发表大量新闻及文学作品。酷爱散文、诗歌创作,笔耕不辍,曾获全球华人诗歌大赛优秀奖,河北省文学创作大奖赛三等奖,中国语文报范文二等奖及其他奖项。现居住石家庄市,为自由撰稿人。

晁爱平,微信笔名~骆鸿,1965年出生,党员,本科文化。现从事国防教育宣传工作。承德市作家协会会员,承德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承德市朗诵协会会员。有诗歌、散文作品发表与《国防教育》、《中国民兵》、《中国军网》、《承德日报》等纸质或网络媒体。

《我的父亲母亲》
作者:佟明开,朗诵:晁爱平
在我眼里
这世界上
最伟大的人
最敬佩的人
要属我的父亲母亲了
我 总想写一首诗
来赞美歌颂
我的双亲
然而
父母伟大之处
父母的胸怀
父母的思想
父母的恩情
是根本无法
用文字表述出来的
俩位已九旬的耄耋老人
双双有着一副永远压不垮的脊梁
他们用坚强的脊梁
和坚定的信念
支撑着
一个完美 幸福 温馨的家
支撑着儿女们的希望
看到年迈的父母
相濡以沫
相敬如宾
举案齐眉
相扶相携
扎根儿革命老区
共同走过
七十年艰辛岁月
是多么的幸福
多么的传奇
可又有谁知道
这幸福的背后
却是被
无情的岁月
夺去了青春
和渐渐苍老
不再挺拔的身躯
看到父亲
每天还在奋笔疾书
那认认真真
一丝不苟的样子
一个字一个字在方格内书写 校对
这其中的艰辛和单调的付出
无不让人感动
打心里钦佩
这是常人难以想象
难以做到的
再看看

白发苍苍的老母亲
守在父亲的身旁
拖着病体
迈着蹒跚的步履
端茶送水
嘘寒问暖
几十年如一日
更是难能可贵
母亲
永远是父亲的笫一读者
望着二老熟悉的背影
让我这
做儿子的心里
既感到幸福
又有说不出的酸楚
记不得
有多少次
双眼湿热
噙着泪花
我常常再想
谁家九十岁的老人
还像我的父亲那样
时常跋山涉水
走村串户
釆访挖掘第一手资料
起早贪黑
废寝忘食地书写
革命老区抗日斗争史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和信念

在支配着父亲
一句话
这就是我们党
久经考验
培养出的
离退休老干部
不忘初心
吃苦耐劳
无私奉献
砥砺前行
亲力所为
眼前那
多么熟悉的身影
勾起我
小时候
刚刚记事时
与父亲那
废寝忘食写作的背影
如出一辙
在我幼小的心灵上
留下深深的烙印
至今挥之不去

曾记的
大联炕的尽头 整齐摆放着
父亲的书稿
不足三尺的炕稍
是父亲写作的小天地
也是孩子们的禁区
每天夜里
当我朦胧地醒来
看到的
却是父亲的背影
双腿盘坐在炕桌边
电灯用报纸罩着
高大的身躯
背对着母亲和熟睡的孩子
为了能让我们睡个安稳觉
父亲用自己的身体
遮挡着灯光
静静的夜
幽暗的小屋
传出的竟是
钢笔在纸上
沙沙作响的声音
也时不时地传出
母亲催促父亲睡觉的唠叨声
我时常半夜醒来
在暖暖的被窝里

默默地
看着父亲的背影
孩提时
读不懂
这背影里
满含着多少艰辛
只知道
父亲是个永不知疲倦的人
父亲
总是让我尊重 羡慕 佩服
多少次
我暗地里
发誓
长大后也要做
像父亲一样的人
怎曾想
六十几年后
我们做儿女的一个个都已退休
可父亲写作的背影依旧
母亲那善意的唠叨依旧
唯一没能做到的是
我始终没能赶上父亲
论才华
论成就
我十个也顶不上父亲
在父亲母亲面前
我们永远
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永远是
懵懂的小学生
父亲 母亲
是孩子坚实的靠山
是避风的港湾
是前行的灯塔
是一艘
载满温馨的航船
含辛菇苦
带领孩子们
安安稳稳
到达幸福的彼岸
是他们最大的心愿
为了孩子
父母可以抛弃一切
为了孩子
他们临危不惧挺身而出
为了责任
他们勇于担当
用无比宽厚胸襟
笑对人生
吃亏是福
知足常乐
在子女面前
父母从不诉说所受的挫折 委屈 忍辱负重
用坚强的毅力
用高尚品德
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
赢得人们赞许的口碑
用孜孜不倦的教诲
带领孩子们
在繁杂的社会中
走出一条人间正道
父母
为我们的人生
倾注了满腔心血
注入了无穷的动力
父母心头挂念的
永远是孩子
做儿女的
为有这样的
父亲母亲
无不感到自豪
我在想
如果有来生
我还将
义无反顾地选择
我的父亲
我的母亲
心甘情愿地
做他们的孩子
是我一生
最大的荣幸

作者注解: 父亲佟靖功,1930年生于辽宁省葫芦岛市。1949年5月,毕业于冀察热辽联合大学,分配到原热河省,今河北省兴隆县工作。
母亲谢鸿知,承德市人。毕业于承德市女子中专,1950年1月分配到兴隆县工作。 家父佟靖功曾认县文化馆馆长、县党史办副主任等职。系原热河省文联会员。1956年加入河北省作协并成为第一届会员。曾兼任承德地区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中短篇文学作品40多篇,长篇作品3部。1990年离休后,每天都在伏案疾书并取得突出成就。1994年10月,佟老受县里委托,用半年时间陪同来访的日本著名教育家仁木富美子女士。走访、座谈、介绍并提供了大量的兴隆党和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详实资料。仁木富美子女士回国后,撰写了《长城线上的大屠杀一一兴隆惨案》一书,引起日本民众强烈反响。从1994年开始到2003年,佟老向来访的日本国民控诉日军罪行100多场,听众达2000多人次。一些日本进步人士深受感触并连继向兴隆老区捐款捐物,帮助13所中小学建了校舍,计折合人民币400多 万元。为还,原中顾委委员李运昌老将军寻找当年"冰儿″的心愿。1982年,佟老临危受命。历时三年,踏遍兴隆革命老区半壁山川,走访1万多户、7万多人次。最终找到了,当年一位农嫂在五指山区,深夜带领八路军党政机关冲出日军重围,把孩子生在冰天雪地上。老将军当时取名为"冰儿"的46岁朱海清。还了李运昌老将军几十年牵挂之念。佟老书写的《冰儿诞生记》获原承德地区第六届金鹿奖。《我为李云昌将军寻冰儿》被《中华儿女》《新华文摘》等全国十几家报刊转载。并获《大江南北》杂志社优秀作品奖。历时五年完成的《孙永勤将军转》出版后,获河北省文史资料优秀成果一等奖。从1995年起以佟老提供的素材,并配合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在兴隆拍摄《千里无人区》《人圈》《孙永勤》三部纪录片,其中《孙永勤》是由河北电视台摄制播出的,并获得河北省优秀纪录片三等奖。2003年8月应邀客座中央电视台,由王志主持的《面对面》专栏,向全国人民讲述日寇在兴隆革命老区制造人圈集家并村等残暴罪行以及在华北制造千里无人区情况。2003年由中央军委、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面向全国播出的大型抗日战争史实钜献,播出兴隆人圈,以及介绍佟靖功同志用几十年搜集整理的史实资料,并称之为:掌握挖掘第一手人圈和千里无人区资料的第一人、文史专家。1951年佟靖功同志当选县级劳动模范,1956年当选县级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1995年至2003年曾受河北省委、省政府四次嘉奖。当选过市级劳动模范和承德市"十大新闻人物"。2003年至2004年,中央精神文明委曾授予"全国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国防教育委员会授予"全国国防教育先进个人",中共中央组织部曾授予"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现如今已90岁高龄的佟老始终笔耕不辍,每日伏案疾书,怀着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和对兴隆革命老区深厚情感,经常下乡对年轻人讲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在田间地头采访知情老乡,抢救、搜集、挖掘整理第一手详实资料。殚精竭虑,传承后人,用言行感染他人,并被评选为"最美兴隆人″,被誉为红色文化承传家。


主编:谷子
审稿:何兰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