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唱和诗刊第232期]

薛维敏||王维《终南山》 给我们的启示

王维《终南山》 给我们的启示
作者:薛维敏
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终南山》是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是其隐居终南山时所作。这首诗主要通过对终南山的景、物和人的描写,来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并描绘得有声有色,宛若一幅山水画。艺术创作一般要达到“以不全求全”、“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才算珍贵。而这对于作为诗人兼画家、音乐家的王维来说,似乎是信手拈来。《终南山》这首诗只有四十个字,却是终南山的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两句,即说终南山之高,快接近天帝所居,终南山之远,快绵延到海边。从这两句中,我们可以看出王维先是用了夸张的表现手法,勾画出了终南山总的一个轮廓。但作为远景的描写,若我们从平地遥望终南,那么其顶峰“近天都”,末端“接海隅”便算是真实了。以夸张写真实,便是这两句诗的魅力所在。
次联“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则是对终南山近景的描写。并且“回望”与“入看”既对偶,也点明了诗人此时所处的位置,已经身在终南山中了。诗人周围已经是白云弥漫,汇成了茫茫云海。诗人往前走,白云便分向两边,回过头看走过的路,白云便又合拢过来,再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而美丽的体验,只要是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陌生,而王维却只用寥寥几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而生动。
如果说这首诗的首联,王维是描写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的远,那么第三联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以及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一句“分野中峰变”,说明诗人已经到了“近天都”的“中峰”,因为只有在这样的高度,才能将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和南北的辽阔尽收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则是以山中千岩万壑的阴晴不同,来衬托终南山的辽阔。
尾联“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两句,则描写了诗人入山穷胜,想要投宿山中人家的情形。若单是只有前面六句,这首诗无疑也是一首优秀的写景诗。但有了这两句,这首诗便不是一般写景诗可以比的了。因为这两句诗,便可知终南山的辽阔和荒远。并且诗人问樵夫想要借宿,便说明诗人对此处流连忘返,还想明日再游的心情。
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其所成就,不仅仅能诗善画,而是把艺术中的诗与画,通过他的创作,予以融化。诗与画的有机的结合,是中国画的传统,也是中国画的特点。《宣和画谱》中提到王维的诗句如"落花寂寂啼山鸟,杨柳青青渡水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说是"皆所画也"。王维绘画、创作,其作品笔墨清新。格调高雅,传达出一种诗意的境界。苏轼从文艺本质、创作、作品三个方面确立了以诗画"一律"、诗画"略同"为核心的诗画关系理论体系。他对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论就是建立在这个理论体系基础之上的。同时,这则评论与苏轼提出的"士人画"这个概念也有着密切的。文章通过对苏轼诗画关系理论的梳理和阐释,进而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内涵和外延作以全面的界定。

所谓工夫在诗外,是指学习做诗,不能就诗学诗,而应把工夫下在掌握渊博的知识,参加社会实践上。 "工夫在诗外",原是宋朝大诗人陆游在他逝世的前一年,给他的一个儿子传授写诗的经验时写的一首诗中云: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是陆游在山阴(即今之绍兴),给他儿子陆遹写了一首诗,时为公元1208年(南宋嘉定元年),他84岁,很快,他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因此,将这首诗视作诗人的一份文学遗嘱,也无妨。陆 游说他初做诗时,只知道在辞藻、技巧、形式上下工夫,到中年才领悟到这种做法不对,诗应该注重内容、意境,应该反映人民的要求和喜怒哀乐。陆游说: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剑南诗稿》卷七十八) 陆游认为一个诗家,所写作品的好坏高下,是其经历,其阅历,其见解,其识悟所决定的。
总之, 陆游所谓"工夫在诗外",就是要强调"躬行",到生活中广泛涉猎,开阔眼界。 当然, "诗外功夫",其才智,其学养,其操守,其精神等等亦是不可或缺的东西。
2020.5.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