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选栏目:百味清欢
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了,我的故乡长春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长春市公共交通事业,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市内各条大街小巷几乎遍及公交车线路,而且轻轨和地铁,也先后有多条线路通车。地下地铁与地上轻轨,与公交车线路,编织的交通网融为一体,可谓四通八达,这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每当我站在马路旁,望着各种线路的公交大巴车,如同车水马龙般穿梭不停,许久才会看见一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时,不禁让我的思绪回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我刚刚考入初中,我家距离学校大约有六里多的路程。为了保证上学不迟到,每天必须提前一个半小时从家徒步上学。在学校里,每每看到有离家远的同学,都骑自行车上下学时,心里很是羡慕。但深知家庭生活状况,即便是一辆破旧的自行车,我也是可望不可及。下学期开学,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延长了早自习和晚自习的时间。这样,给我上下学带来很大不便。曾有几次上学迟到,为此,还受到老师的批评。当父亲得知这一情况后,为使我能及时到校,把他上班所骑的那台破旧的“二八型”自行车让给了我。当年,我的身高还不到一米六零,父亲把车座放到最低处,我试着用双脚勉强蹬在自行车的脚蹬上。我渴望有一台自行车,也能像其他同学一样,骑自行车正常上下学。所以,每当放学后,我放弃休息,抓紧时间学练骑自行车。经过一周左右时间的刻苦练习,我终于能骑自行车上路了。刚开始上路时,由于没有骑车的经验。每当和对面来的自行车错车时,就显得慌不择路,手里握的车把也不听使唤了,曾多次摔倒在路旁,经常被摔得鼻青脸肿。每次回家后,母亲见了很是心疼。深怕我再出现意外,曾几次劝我不要再骑自行车上学了。但我从小就养成了不服输的倔强性格,无论做啥事情,都要把它做好。别的同学能骑自行车上学,我坚信,自己也能。就这样,经过多次摔打之后,我终于能在马路上骑自行车行走自如了。那个年月,由于市内公交车开的线路特别少,再加上公共汽车车辆少,发车间隔时间长,对此,给市民出行带来很大不便。所以,绝大部分市民出行或上班时,都采用自行车代步,既方便又快捷。每天我上学时,正值上班高峰期。就见马路慢车道上都是骑自行车的人,把慢车道挤得水泄不通,首尾不相见,宛如一条蜿蜒的蜈蚣在缓缓地爬行,那场面尤为壮观。那时,每天在十字路口,要是没有红绿灯和交警的指挥,行人很难穿过马路。由于我悟性极高,时间不长,我的车技就有了很大提高,很荣幸加入了上班族的自行车行列。在这之前,我刚刚上初中时,为走近路,便和其他行人一起抄小路走,还要穿越长春东站的铁道线。那里是铁路大型货场,地面铁轨交错纵横。每次在那里通过时,我都要小心翼翼地左顾右盼,显得异常紧张,因为随时都会有火车在这里通过,很是危险。而后,我还要穿越一道铁丝网后,才能走上人行道。自从学会骑自行车后,就不能再走这条路了。由于铁路道岔太多,自行车又大又沉,我根本提不动。没办法,只好绕很大的弯儿路。当年,我的那辆自行车非常破旧,每当走在马路上时,除车铃铛不响外,前后轱辘上的瓦盖哗啦哗啦地直响。在我前面骑自行车的人,都纷纷避让,也有好奇之人回头观望。刚开始,我还有些不好意思,时间久了,也就不以为然了。自行车行驶在路上发出的响声我还能忍受,可气的是,自行车经常会抛锚。不是车带扎了,就是车链子坏了,再就是自行车的气门芯坏了。每次遇到自行车损坏时,需要维修,这样会耽误很长时间,给我上下学带来诸多不便。记得,那是刚上中学二年级初冬的一天,天气非常寒冷。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后,天色已晚。我刚刚骑车走出校门不远,就发现自行车越蹬越吃力。下车一摸是车后胎坏了,竟然一点气都没有。这时,我左顾右盼,没见一个行人。在昏暗的路灯下,只有我自己站在冰冷的雪地上。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雪花不断地向我的肢体袭来,我不由自主地在冷颤。瞅着这辆破自行车,我呆呆发愣许久,当时的心情已跌落到极点。唉,没办法,我只好推着自行车,踩着路上的积雪,缓缓地往家走。这个时间,下班族的自行车高峰期早已过去,经常在十字路口修自行车的人也不见了踪影。等到家门口时,就见母亲瑟瑟发抖站在寒风中在接我。回到屋里后,我感到十分委屈,抱着母亲大声痛哭起来。当时,我就暗暗发誓,等我长大工作后,一定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两年来,骑自行车上下学,给我带来许多方便的同时,也给我带来一些烦恼。对此,我毫无理会,因我从小就是一个乐观向上的人。经过两年骑自行车的体会,让我真正感受到骑自行车苦乐二字并存的内涵。转眼间到了初中三年级,父亲单位分给我家一套住房。由于新家距离学校更加遥远,上下学很不方便,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便托人给我转入长春市第十七中学。由于上学的环境变了,和班级里的同学都不熟悉。因此,我的那辆破旧自行车引起了个别男同学的歧视。还有几位淘气的男同学见了,经常会说三道四的嘲讽我。这样一来,使我的自尊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当年,学校女同学中,有的自行车是“二六型”女士弯梁的,其他同学骑的自行车车况也都很好。唯有我的那辆破旧自行车,和他们相比大显逊色。再加上受到男同学的冷嘲热讽,这让我很没面子。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放弃了自行车代步,改为徒步上下学。下乡回城后不久,为工作方便,我托人买了一辆女士斜梁“二六型”飞鸽牌自行车。每当骑着新自行车行走在马路上时,我的心情特别愉悦,中学时代给自己许下的诺言终于实现了。工作之余,我会经常擦洗自行车,然后还上蜡。把自行车保养得非常到位,同志们见了都赞不绝口。那时,有的同志想借用我的自行车,我都舍不得,并给予婉言谢绝。他们背地里都说我“抠门”。对此,我不屑一顾。为避免自行车的刮碰,我每天早上都要提前半小时到单位,晚上下班也往后延长一点时间,只有这样才能错过早晚高峰期。在我人生中第一次买的这辆自行车,一直相伴我到退休。退休后,为出行方便,我又买了一辆折叠女式自行车,因折叠式自行车分量很轻,上下楼也很方便。除骑车锻炼身体外,还经常骑车去市场买菜。一晃,退休已经十多年了。那辆折叠自行车早已锈迹斑斑,去年把它当废铁卖了。由于岁数大,再不想骑自行车了。加上长春市政府给老年人免费发放乘车卡,乘坐公交车、轻轨、地铁出行特别方便。自从退休后,我便喜欢上了旅游。每逢夏季来临,我都会相约要好的老姐妹儿们,一起参加旅游团,到处游览祖国大好河山。但今年由于受疫情影响,我响应政府号召宅在家里,绝不给国家添乱。 前些日子我在网上看到一则信息,说长春市内又新建了多处公园,供市民休闲娱乐,而每处公园都有它独特的风格。看着那已经修建完毕的公园广告宣传画面,让我为之心动。心想,今年既然不能出去旅游,干脆买一辆自行车,既能锻炼身体,又可把市内所有公园视作旅游景点。 当我把自己的想法告知其他三位经常在一起旅游的老姐妹们时,她们听后,不谋而合,对我的提议表示赞同。 当我把飞鸽牌红色女士自行车买回家后,却遭到家人的极力反对。究其原因,是考虑我已到古稀之年,万一骑车行走在马路上,怕出现意外。 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理念: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折腾,快乐在于知足,美好的生活在于顺其自然。 这辆自行车,是我人生中的第四辆自行车,我将更加珍惜爱护它。在我的人生中,对自行车情有独钟,这就是我与自行车的情缘! 2020年,我将骑着这辆红色的飞鸽牌自行车,走遍大街小巷,去寻觅长春这座城市的历史,去游览市内各个公园的美丽风景,欣赏那青山绿水,碧波荡漾的湖泊。观赏楼台亭苑的文化内涵,以此来丰富即将夕阳西下的老年生活。
作者简介:
李英华,笔名腊梅、翠松,女,1950年生,毕业于长春第十七中学,老三届知青,原长春市第一汽车制造厂退休职工。酷爱文学,喜欢散文写作,曾在吉林省政协文史委主办的《读史》刊物发表《我的父亲》《难忘的知青岁月》等近十篇文章、在《长春日报》“晚晴版”登载《鱼趣〉等多篇散文作品、在《江山文学网》发表近二十余篇散文作品。

纸刊暮雪第十四期征稿中(2020年07月出版),投稿方式:请将最能代表个人创作水平的微刊平台首发作品(新诗2~3首或诗词3~5首或散文等类1~2篇,直接黏贴于邮件正文,备注清晰作品的数量、题目加粗标识)、个人近照(需高清)、简介与详细通联方式投递至邮箱:479697088@qq.com(以此邮箱为主) / muxue_poetry@163.com(务需原创,文责自负,一经发现非微刊首发,则不再刊用)。
邮件主题请注明:《暮雪诗刊》与 投稿之栏目并及时添加编辑微信:lowe479697088以便于沟通、联系与进入选稿群交流,30天之内未见暮雪选稿微刊平台:暮雪诗刊与歌楼听雨 刊发,可另投他处;
诗刊所设栏目如下:
一 . 锐诗人(7~9名)
编委成员作品展示,可印刷作者近照
二 . 名家有约 (5~7名)
推介当今诗坛代表诗人的优秀作品,欢迎各位文朋诗友推荐、组稿
三 . 新诗紫陌(70~90名)
新体诗歌版块
四 . 古韵青花(50~70名)
古体诗词版块,要求符合诗词之格律要求,如使用新韵,请注明
五 . 百味清欢(3~5名)
散文、小说、杂文、诗评等(16开本,字数限于两个页码以内)
六 . 繁星天籁 ( 7~9名)
为鼓舞新人的创作热情,更好的进行文学传承,特开设此栏目。本栏目接受中(初中)、小学生来稿,体裁不限,投稿时请注明:学校、班级、作者姓名、指导老师姓名
七 . 同题:朝暮(10~20名)
以“朝暮”为题(文体均可,侧重诗歌)收稿邮箱:479697088@qq.com(邮件主题请备注:暮雪诗刊之同题:朝暮 投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有“朝花夕拾”的美丽期许和回忆;也有直面“朝如青丝暮成雪”时的无力与沧桑……
八 . 诗歌英汉互译 (5~7名)
诗歌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艺术瑰宝,为表现在不同语言氛围下,诗歌艺术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展示别样的艺术美感。暮雪杂志特开设【诗歌英汉互译】栏目,由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磊与倪庆行老师主持,相关要求如下:
1.来稿诗歌要求:
(1)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无生僻刁钻意象、无语法错误等,以方便“信、达、雅”等翻译原则为佳
(2)来稿诗歌数量:新诗代表作1首(20行以内),古风1~2首、英文诗歌1~2首
(3)所有来稿作品均需微刊平台首发
2.收稿邮箱:479697088@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诗歌英汉互译栏目投稿”,并附上简介、近照与详细通联,并务必及时添加主编微信:lowe479697088,以便于沟通联系
九 . 各大诗群、文学团体 作品展播(5~7个)
欢迎各大诗群、文学社的负责人组稿、荐稿
诗坛实力诗人推荐,彩色印刷作品与简介,并附作者高清近照(大版面宣传,需征订部分刊物支持出版。如需参加,请联系本刊主编)
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欣赏(来稿作品图片需高清)
所有来稿作者的作品会依次先于纸刊选稿微信公众平台:暮雪诗刊 与 歌楼听雨 推送。以质取稿,入选与否,以编辑部每期杂志出刊前推送的目录为准,同时因版面有限,优秀的人气作品在同等创作水平下会优先刊用,入选均赠送样刊一份以供雅正(样刊免费,快递费自理)并颁发荣誉证书(制作费用自理),不认同者请勿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