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一曲水调歌头~开创新纪元]
苏东坡的弟弟子由这时在陈州(淮阳)充任教授,淡泊自甘。
陈州位于国都东南七八十里,正在苏东坡治下的视察行程之中,他随后几年都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有时会住上七十几天。

苏东坡的儿子已经十二岁,还有一个婴儿,才一岁,但是他弟弟则儿女很多。
沉默寡言的苏子由,一声不响只顾生儿育女——最后直到生了三个儿子、七个女儿,都是苏东坡帮助婚配的。

子由说:“有一件事你知道吗?你留意过没有?一日空闲长似两日。
所以人若一生七十年都在空闲中过,他实际上等于活了一百四十年。这是求长寿最容易的办法。”

兄弟二人在政治上虽然看法相似,而且也立场相同,二人个性则迥然相异。
子由沉稳、实际、拘谨、寡言,而东坡则轻快、开阔、好辩、天真、不顾后果。
苏东坡与其弟弟子由及家人共度中秋。这次中秋让他后来一直思念不止,也是随后六年中唯一的一次中秋聚会。

那天夜里,苏东坡写了两首诗,足以显示他的心境:
征帆挂西风,别泪滴清颍。
留连知无益,惜此须臾景。
我生三度别,此别尤酸冷。
念子似先君,木讷刚且静。
寡词真吉人,介石乃机警。
至今天下士,去莫如子猛。
嗟我久病狂,意行无坎井。
有如醉且坠,幸未伤辄醒。


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东坡从杭州通判调到了密州((今山东诸城))任上,担任密州知州,也就是密州市市长了。
苏辙正在齐州(今山东济南)担任掌书记,大概也就相当于市委秘书这样的官职。

从现在的眼光看来,齐州与密州相隔并不太远,可在当时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忙于政务、身不由己的兄弟俩要见一面也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事实上,他们两兄弟这一次分别之后,已经有长达六年的时间没有见过面了。


又逢中秋月夜,苏东坡无比思念多年不见的弟弟苏辙,心情非常苦闷,他喝了一个通宵,酩酊大醉之际,为我们带来千古中秋绝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词的上阙,诗人想要乘着清风,飞到月宫里去,因为现实生活是如此地令人沮丧!但很快诗人就否决了这个想法。
还是回到人世间来吧,天上宫阙固然潇洒自在,可千里月光传递的却是一缕缕的人间温情。

这正是苏东坡的本来面目,他超然达观,却从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却从不世故圆滑;他才华横溢,却从不自鸣得意。
这首词中,饱含着巨大的人间深情与超越智慧。

既然有情感,就有圆,就有缺,因为一切都是终点,一切都是永远;一切都是空幻中水天明媚,一切都是寂灭中生机宛如。
苏东坡的这首中秋词开创了中国古代词史中超旷清迈的词风。这首词一出现,所有写中秋的诗词似乎都可以忽略不计了! (待续)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苏东坡 [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