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那日的母亲父亲
作者:孔庆霞

生命中很多人很多事当我决心把它们记住的时候就记住了!
第一个让我决心记住的是我的母亲。那时我还在上小学,自然母亲很年轻。那是个冬日的午后,阳光斜斜的,屋子里亮堂堂光灿灿的,而周身沐浴在这光晕中的母亲更是青春靓丽,她边和邻居聊天边给邻居的孩子剪衣服,娴熟的动作恰如照在她身上的阳光一般干净利落……忽然,母亲转向了我,她微笑着,厚厚的嘴唇,整齐的牙齿,弯弯的眉眼,齐耳的短发,圆圆的脸盘,母亲的微笑和那天的阳光一般温暖,一样光亮。
当母亲转向我的时候,我觉得她就是那个冬日午后的阳光,耀得我心痒痒的!我从没见过母亲这么美丽风韵!这么有闲情逸致!同时,我觉得岁月会让母亲慢慢老去,我要把母亲的美,要把母亲的年轻牢牢地记在心里。果然,时光飞逝,母亲的脸上留下了一道道的岁月的痕迹,母亲终日为生计而奔波,即使年逾古稀也停不下前进的脚步。而笼罩在那冬日午后光晕里的母亲却是我心头慰藉着一汪清泉,时时刻刻叮咚作响,清脆悦耳地演奏着母亲青春的赞歌。
我上初中的时候是家里经济最紧张的时候,父母亲一下子供4个孩子上学,吃喝用度都得规划清楚。从春天第一粒粮食下种到秋天收进仓,我们家每一个人都卯足了劲干农活,细心护理庄稼,期待好的收成,父母亲的担子更是不用说。
但是,那个中秋节我们一家人早早地收工回来了,吃过晚饭,当又圆又大的月亮慢慢爬上东边天际的时候,母亲已经虔诚地献上了月饼。我们姐妹从葡萄架上摘几串葡萄,在瓜蔓上拽下那颗专门等的过“十五”的西瓜,果树上还未熟透的果品都摆上了供桌,然后我们等着祭献月亮的圣神时刻。
院外是我们家的菜园子,各种菜蔬被母亲照顾得壮壮实实。菜园子的田埂上是一排排向日葵,那些向日葵结着又大又圆的盘子,低着沉甸甸的头(今晚它们可比不过月亮)。我们姐妹坐在向日葵下面不受限制地欣赏着十五月亮下的村庄。
皎洁的月光倾泻而下,对面村庄里的一切一览无余:那些和我们一样陶醉于节日的人家,那些享受这美妙时刻的人家,那些说高论低的人家,那些忘了白天还在山上田地里受苦受累的人家……都在这中秋节把团圆幸福、美好希望寄托在这月亮里了。
月亮好像懂得人们的心思,清辉一片,毫不吝啬地耀着大地。远远近近的虫鸣蛙叫声此起彼伏,显示着村庄的生机勃勃。一渠的流水声告诉我们还有人家在带夜浇地。
不知怎么的我想到了《悲惨世界》中冉·阿让带着珂赛特在月下逃跑的情景,我也终于相信了冉·阿让能在月光下看清追他们人的脸……这是我第一次在书中认识月亮,知道了只要可能月亮下的一切可以“历历在目”。当时,我焦灼的把那些段落一口气读完,好像这样会让冉·阿让早点脱离追捕。
而现在置身于月下的我心是如此平静!斑驳的月光穿过树叶、向日葵叶子投影到我和姐姐妹妹的身上。我看了看身边的妹妹,妹妹一脸沉思,不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姐姐以胳膊作枕头,倚在我的脊背上,更是一声不吭。
而院子里我们的父母一直在喁喁细语,他们在谈论着我们家一年来的收成,在谈论着我们的未来。我想他们是两位农民,如果他们是两位诗人,他们肯定不会错过这美妙的时刻谱写出月亮的诗篇,他们会“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们会“痛饮达旦”。但是我分明听到了父母说出的每一句话都是诗。那晚,在那个和平时没有区别的月光下,他们写出了自己那年的最后一首诗,为自己一年来的辛苦完美收官。
是的,一直以来我们的父母醉情于自己走过的山山水水,他们以大地为纸,双手作笔,写出一首首现实主义诗篇,供儿女们日日阅读,他们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最伟大的诗人!
那年的月亮,那年的父母,那年父母吟诵的“诗篇”,那年我们一家人过的十五,像一卷画轴一样常常在我记忆深处展开,它和冬日午后光晕里的母亲交替出现,使我一直记得我有爱我的父母亲,我有一个温馨幸福的家!
愿世界上所有人都爱自己的父母!自己的家!尤其在父母迟暮之年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常回家看看,不能因一句“子欲养而亲不待”空留遗憾在人间!

作者:孔庆霞,靖远县人、公务员。喜欢文字,也喜欢以文会友,希望用文字广交天下志同道合的朋友。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