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参观平定民俗博物馆有感
文/希望
在世界博物馆纪念日之际,我们桃河读书会得几个朋友相约在古州平定民俗博物馆里,馆长马斌早早就在迎接我们了,他50岁开外,头戴一顶白色鸭舌帽子,显得格外精神,诚实的脸上显的那么阳光灿烂。穿戴和帽子的搭配,和他的工作十分相配。
他开博物馆馆公益展十五个年头了。可不经意间却发现他脸上带着沧桑和无奈。

当他带我们打开收藏室的大门时,我发现原来偌大的收藏室,变的狭窄和拥挤了,原来分门别类摆放整齐有序的东西少了很多,博物馆只占据了有限的一块儿地方。
我知道他的收藏品四年前就达五万多件,为了传承平定文化,他不遗余力,自己租地方,自己搞收藏。可他是名下岗职工,没有工资,没有办馆资金,四处奔波求人,展厅的东西被搬来搬去,时有损坏,租的房子漏水,把他辛辛苦苦淘来的各时代的玻璃匾,水银都泡坏,前几年,邻居家起火,殃及无辜,把他好不容易收藏的名人字画,古物全烧了,直接损失二十多万元的藏品,他心疼,伤心,这可是他千心万苦淘来的宝,花钱买来的老物件。原想这里开个博物馆总算有个地方了,谁曾想今天来了一看,我大失所望,就留下这么大一块儿地方,租房合同未到,老板毁约,就给他这么个地方,只能展些平定的老物件了。

我们一行几人,只有我是初建藏馆就了解情况的,为支持他搞收藏,我把收藏多年的两样化石捐赠给他,把过去的老式军用水壶,毛主席像都捐赠给他。可今天看到这场面,心里沉甸甸的不是滋味。怎么他这么辛苦办收藏馆却引不起有关部门的重视?
大家初次见这,却感觉很兴奋,看看这个,摸摸那个,唤起了尘封的儿时记忆,那无言的老物件,像山一样沉静,像磁铁一样深深的吸引着我们的心,像回放的电影,一样一样把我们带到童年。有些物件把我们拉回到某个朝代。

我从它们身边走过,带不走一点一滴灰尘和铁锈,铜锈,可它却将我带到更远的岁月,让我频频回首,一次又一次的怀念,那无声的物件,就像见到主人一样会说话了。我能一件一件叫出它们的名字,说出它们的来历,用处,有些还知道出自谁手,哪里制造。像太行牌缝纫机,官庄瓷厂的碗,阳泉包包厂做的包,新中国成立制造的第一台电子管收音机,新中国第一台制造的电视机,我们小时候用的家具,家电,交通工具等等。当看到那老式的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妇女们不约而同的说出,这可是当年娶亲时的“三转一疙拧”呀!思序飞快的重回青春,重回到那时的顶级时髦,这就当时我们最想要的东西。哪曾想过,到今天发展成娶老婆的要房子,车子,金银首饰。

走到毛主席像前,有各种各样的材质制作的主席头像,馆长马斌,把主席像拼成东方红,镶嵌在镜框里,生怕损坏了。我看到一尊用铸铁铸造的毛主席全身像,惊讶的说,怎么搬回来的?马馆长立刻说,是我从左权请回来的。这纪念意义可大了,足可看到马馆长对开国领袖的尊重。
看到那历代名人著作时,
马馆长博古通今的给我们讲着他的故事。对古代的一些东西,老古董一一做着介绍。丰富着我们的文化知识,大开了我们的眼界,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直到中午,大家才依依不舍的离去。

王秀荣,中共党员,原技工学校高讲,矿区作协会成员,冠山读书会成员,桃河读书会成员。阳泉晚报发表过几次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