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逆境中,诗意盎然]
在这段时间,苏东坡作诗甚多,所写的诗歌很美,或感伤,或诙谐,或愤怒。
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
可是这样忧虑愤怒的诗歌触怒了权要,终于给他招惹了灾祸。

杭州,在当年一如今日,是一个美妙难言的都市,谚云:“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后来几乎变成了苏东坡的第二故乡。他初到杭州便写出下面的诗句: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不只是杭州的山林湖海之美,也非只是由于杭州繁华的街道,闳壮的庙宇。
反而是由于他和杭州人的感情融洽,由于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

杭州人有南方人的轻松愉快,有诗歌,有美女,他们喜爱苏东坡这位年轻的名诗人,喜爱他的朝气冲力,他那潇洒的神韵,他那不拘小节的胸襟。
在苏东坡任杭州通判期间,无权多为地方人建设,但是身为诗人,地方人已经深感满足。

他一遭逮捕,地方人沿街设立香案,为他祷告上苍早日获释。
十八年之后,他又回去任太守之职。他对地方建树良多,遗爱难忘,杭州人爱之不舍,以为与杭州不可分割。

西湖的诗情画意,非苏东坡的诗思不足以极其妙;苏东坡的诗思,非遇西湖的诗情画意不足尽其才。
苏东坡把西湖比作古代的美人西施,描写西湖的那首著名七言绝句是: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今日苏堤横卧湖上,此一小小仙岛投入水中的影子,构成了“三潭映月”,湖边垂柳成行,足以证明苏东坡在设计风景方面的奇才。

苏东坡有一半相信他前生曾住在杭州。这种想法曾记在他的诗里,他同代人的笔记里也记载过。
有一天他去游寿星院,一进门,便觉得所见景物十分熟悉,他告诉同游者走九十二级便到向忏堂,结果证明他所言不误。

他还可以把寺院后面的建筑、庭院、树木、山石,向同行人描写。
在苏东坡的时代,一般人都相信有前生,此等故事自然不稀奇。


东坡在杭州任判官,除去审问案件,并无重大任务。
这种情形他颇为不喜,因为被捕者多为违犯王安石新法的良民,犯的那些法条都是他所反对的。

一读关于他在新年除夕需要审问因贩私盐而被捕的犯人那首诗,就不难了解他在此一时期的心情。
因为他觉得他自己和那些他审问的阶下囚,并无不同。

除日当早归,官事乃见留。
执笔对之泣,哀此系中囚。
小人营糇粮,堕网不知羞。
我之恋薄禄,因循失归休。
不须论贤愚,均是为食谋。
谁能暂纵遣,闵默愧前修。

在另一首诗里,他写百姓在保甲制度下所受的痛苦,描写老百姓在鞭笞之下的哭叫,甚至壮丁的妻子儿女也被关入了监狱。
这些诗句累积起来,后来他被捕受审时,竟确立了他企图摧毁人民对新政信心之罪行。

他尽量逃向大自然,而自然美之绝佳处,在杭州随处皆是。他的诗思随时得在杭州附近饱餍风光之美。(待续)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