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姿势》 如蚁人生之 这辈子做了一件事

有次闲聊间,朋友问我:这辈子有没有值得炫耀的事情?我搜肠刮肚地寻找,厚着脸皮硬凑合的话,那么只有一件事情要提,那就是——读书。但不是炫耀,仅仅是在这里说道说道。

我从小喜欢读书。小时候,家里穷,没有书。上学后,只有语文课本。说准确点,更像政治宣传手册。第一课,人口手;第二课,毛主席万岁;第三课,共产党万岁;第四课我爱北京天安门……因为背过了所有语文书上的课文,所以现在还记得。
如果能算得上课外书的话,就是家里不知道谁从哪搞来的秦腔戏的小册子《三滴血》《血泪仇》《周仁回府》《梁秋燕》。之所以能看懂,而且感兴趣就是因为我家里,爷爷是唱戏的,奶奶、爸爸、妈妈都是戏迷。当然,当时不迷戏,也实在没有啥可迷的。那些小册子上的戏,我老早就灌下了耳音,所以会哼,因此凭哼戏词来识字。那些凄美的、壮烈的、悲伤的故事,用押韵的句子由家里人对唱出来,幽幽咽咽,好听极了。算是我早期接受的“家学”!也勉强算我读的书吧。我们家里的孩子语文成绩都好,我估计与这有一定的关系。
提起自己所读之书,是不能绕过连环画——小人书的。我们当时把这些书叫“娃娃书。”《杨家将》《水浒传》《半夜鸡叫》《王二小放牛》《草原英雄小姐妹》《闪闪红星》《小兵张嘎》《上甘岭》《沙家浜》《铁道游击队》《洪湖赤卫队》……太多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一时半会儿想不起来了。当时为了能买到一本心仪的娃娃书,可是劳心费神了。整个暑假,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摸黑找知了壳,冒着大太阳出去割草,用换来的钱买娃娃书,新书买回来,舍不得看,先用手抚摸来抚摸去,闻闻那墨香味,唰唰唰像刮风浏览一遍那里面的“娃娃”,等激动的心情平复了,又连饭都顾不上吃,连觉都舍不得睡,躲在被窝里偷看。遇到特别有兴趣的,而又难得买到的娃娃书,小书迷们围在一起,将书主人围得密不透风,远远看,只见屁股蛋子不见头。有的将身子折成三叠了,还是挤不进去。几乎每个孩子每天都人手一册,自觉自愿看书到痴迷程度。上、下学路上,大家张牙舞爪的、憨豆似地聊那些连环画里的情节。那时,谁家里没有几本小人书?有条件的孩子,用箱子装。那些实在没有娃娃书的孩子,就用好吃的换来看。还有,谁没有在课堂上透过桌子缝偷看过?我因为看这些小玩意太痴迷了,被母亲斥责“能当饭吃?”又因为太胆大不识羞,所以在数学课上干副业,被数学成绩害惨了,小学三年级时留级了,被人羞辱“留级贼”“留级勾子”。而且由于是胎里受症,因此直到考大学,数学都没能入门。被永远挡在了大学门外,一辈子做梦都是在上京赶考的路上……但是,不可否认,也毫不夸张地说,小人书在我们那个时代承担了文化普及和传承的重任。这点不可小觑!我的热爱语文,爱读书的兴趣和习惯也就在那个时候养成了。小人书,大作用。心中无限感激!
我真正所读的第一本书是《水浒传》。记得是小学五六年级吧。当时还是禁书。我在生产队的菜地里偷着看的。我爷爷是务菜,看菜园子的。吃住都在那儿。因此,一放假,爷爷每顿饭,都是我们兄妹几个轮流送。又一次去送饭,看到爷爷床头上放了本书,没有封皮,纸质发黄,字是老字(古体、繁体字)。不可能读懂那些字句,但是故事却意外地读懂了:《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武松打虎》《醉打蒋门神》…………那是引领我进入一个神奇世界的书,我第一次知道了在语文课本之外,还有比语文课本更有意思的书。

初中阶段,学习任务繁重,自己学习也相当的吃力。因此无暇顾及课本之外的世界。
到了高中,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发生在我身上的变化就体现在父母不再干涉,我可以自由自在的读书了。在喜欢看小说的哥哥的影响下,读了太多的书。高尔基三部曲,老舍的《四世同堂》《骆驼祥子》,曹禺的《雷雨》……《创业史》《陈奂生上城记》《高山下的花环》《第二次握手》《班主任》《红高粱》《人生》《平凡的世界》……同时知道了还有一种书是现编的叫杂志。《当代青年》《小说选刊》《人民文学》《散文月刊》……如饥似渴、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地读。这是在我读书历史上最无节制、最疯狂的时期。各种渠道,各种方式寻找书籍,作家们不同的风格,共同的时代精神像潮水涌来,激荡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情感,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我的视野……平生第一次,我看到“心花怒放”的情景了。而且自信的认为,这个词就是为了专门描绘我此时的心境而准备的,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这一点。

虽然学习成绩将我远远地抛在沙滩上,但是我坚信我的思想被滚滚红尘裹挟,被时代潮流冲在了浪尖。使我成为虽身在沙滩也知道仰望星空的愣头青年。在北斗星的指引下,不再迷失方向!
后来,有幸成为人民教师。书更是我的知心朋友。专业书硬啃,中国知名教育家的书必读,痴迷散文,将老舍、朱自清、郁达夫、鲁迅、丁玲、冰心、萧红一一拜访。通过阅读一个时期的作家们的散文,发现那个时代的特点,被从民国走来的那些人的爱国情怀、探索精神及文化贵族味所吸引。
读当代,莫言、陈忠实、贾平凹先生的所有书,只要出来,我都一本不落的买回来,反复读。还有贾平凹作家主编的《美文》杂志,长期订阅。久而久之养成习惯了,晚上不读书,睡不着觉。夜夜伴我入眠的是枕边书。

现在老了,喜欢读年轻时认为难懂且枯燥无味的哲学,涉猎柏拉图、黑格尔、尼采……聆听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朱熹王阳明冯友兰周国平的教诲,闪现思想的火花。
这时候的读书,不仅仅是读书了,而是读人生,读生活,读生命。摘录精彩片段,做批注,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每天记日记……读书、写心情、整理思考结果,成了我的固定的生活模式。
我这个人,不靠谱,干啥事情都是三分钟热度。年轻时的太多太多的美好理想如带着露水的鲜花,都是因为自己的不能坚持而来不及盛开就已凋谢。从来都没有将一件事情坚持下来,除了读书。虽然读书由于缺乏系统性,没有使我有所成就,但是我毫不夸张地说,我是一个多少有点有趣味的、有灵魂的人,不是一具活尸体;我是一个能跟上教育事业发展步伐的、有良心的教师。真要发自内心的感谢我所读的那些书。是它们让我真正上了大学,有了自己的思想,是个有主见的人,而不是拉磨犁地的毛驴老牛。
人到这个世界上来,是要完成一个使命的,而我的使命就是通过多读书,一方面努力使自己远离动物,更像个人;另一方面努力将优秀文化传承——这话说的有点大。不怕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今迈步从头越!

五十岁的人,真正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人生刚刚开始,以前都是在打基础。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屈原的话,用在此时此地比较合适,与各位同仁共勉!
编辑:高玉虎
作者:如蚁人生,梁峰,西安市阎良区北屯初级中学教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