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辑 淼之龙
这些问题同样适用于整个新诗 ——读薛为民《儿童诗的外在打量与自我凝视》
万龙生
5月13日《文艺报》第5版,发表了薛为民的长文《儿童诗的外在打量与自我凝视》,其中谈到了当今成人诗对儿童诗的负面影响。我觉得说得很好,有的段落,就是用以衡量整个新诗也很适合。乃摘引一些,供阅。
一
童诗的芜杂、纷乱,使得任何关于童诗的定义,都难以获得权威性;任何有关童诗的讨论,都难以聚焦,聚焦了也未必有效;真童诗、伪童诗、好童诗、劣童诗的判定和区分,经常是众声喧哗,不但没有一个大致的标准,甚至真、伪、优、劣都往往由于各有说辞而针锋相对。(——把“童诗”换成“新诗”完全适合。)
二
略去“五四”催生的白话文等内源性不说,中国新诗从开始到现在,最大的“老师”是外国诗(主要是西方语种诗)。西方诗歌始终都是中国新诗唯马首是瞻的“马首”,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西方文艺理论、美学思潮一度呈“辗压”之势,中国传统文艺理论、诗歌美学处于“失语”状态,一些写诗的人醉心于怎样把自己的诗写得像外国诗、更像外国诗,并且以此标榜自己更先锋、更前卫、更与世界接轨。而他们中有多少人真的懂外语、并且懂到能阅读外语原诗的程度,没有资料显示。事实上,绝大多数人言称的外国诗,乃是翻译诗、翻译成汉语的诗,他们认识的只是汉字、思维使用的依然是汉语。而不同语言文字的相互转换,特别是诗的转换,不要说在不同语种之间,就是在同一语种的古今之间,比如把我们的一首唐诗译成现代白话诗,译出来的文本几乎没有了复原回原作的可能。也就是说,对外国诗的参照也好、模仿也好、不遗余力的追随也好,实际上参照、模仿、追随的,已经不是外语的原诗、原作者,而是某首汉语翻译诗、某个汉语翻译者。翻译的功德和翻译的无奈,一直都形影不离,很多外国原诗本来是有韵的,翻译后没有韵了,于是有的人便因此觉得写诗押韵很土气、不押韵才时尚;很多外国原诗本来有严整的节奏、和谐的韵律,翻译之后散失了,于是有的人便认为讲节奏、韵律是太老派、没个性、反自由的表现;很多外国诗本来是有特定意境、意蕴、意味的,翻译之后无法逐一呈现了,于是有的人便感到“意境”之类在西方话语中不入流,是陈腐的东西;对外国诗顶礼膜拜,甚至在回行上都要刻意效仿翻译出来的外国诗,努力让自己的诗能够乱真翻译体……总之,面对西方,面对诺贝尔文学奖,一些丧失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盲目推崇,一些不得精髓却沾沾自喜的邯郸学步,诗歌美学上的自我“殖民化”,让中国新诗又增添了许多弯路、歧路甚至是邪路。
除此之外,中国诗歌界更是总也不缺少为了争夺话语权、争夺制高点而来的种种“山头林立”,号称先锋、前卫、只破坏不建设的“标新立异”,走极端、无自律的梨花体、乌青体、口水诗、垃圾诗、裸诗等等,更是加剧了中国现代诗歌的混乱和芜杂,唤起了公众对中国现代诗歌更多的排斥和反感。(——这段话完全是针对当今新诗而言,对极了!)
三
中国新诗是在白话文之后,为了让诗走向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走向诗而产生,它的体裁是新的,而它的根、它的“合法性”,依然扎在诗上、建筑在诗上。(——那就离不开诗之为诗的文体特质,必须与散文划清界限!)
四
与既是儿童诗又是成人诗、既是成人诗又是儿童诗的诗相对应,很多所谓的诗,既不是儿童诗也不是成人诗,苛刻地说,根本就不是诗,它们顶多能算作诗的材料、诗的粗坯,具有诗的可能。
(如今)诗这种文体最外在的标志有两个,一个是分行,一个是押韵。对某些语言文字做有意识的、技术性的分行,那些语言文字的左邻右舍就会发生不只是位置上的“物理”变化,还会发生关系上的“化学”变化,语词之间出现互相打量中的陌生,出现原本没有的歧义;而陌生和歧义,便让原来不分行的语言文字有了“意外效果”,有了“疑似诗意”。如果有兴趣,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试一下从小说、散文、童话,甚至从学术论文、新闻报道中,挑选出部分文字,将其进行有意识的、技术性的分行:
时间与人类
时间的洪流
湮灭了
古人
度量万物的知识尺度
后来的人们
丧失了
古人曾经登临的
历史高度
——《读书》2019年第6期 刘宗迪《“山海经”的尺度》第一段
沙来沙去
夜里一阵大风
白沙
堆满嘎查西头
小姑家的后墙
几头牛羊
一早登上房顶溜达
宝秀兰抄起铁锨
要铲沙
小姑笑嘻嘻拦住
“不折腾,老天会帮忙”
几天后又刮风
沙堆没了
——《人民日报》 2019年7月20日第1 版 新闻报道《科尔沁变了模样》第三段
上面两个例子,除了题目是我加的,正文里的文字,都是它们在论文中、在新闻报道中的原文,无增无减无删改。就因为把它们分了行,它们便有了诗的外貌,有了诗的疑似性,甚至看上去就是诗,比很多发表出来的诗还像诗。
由此可见,分行真的不是小事。分行是诗这种文体的一个“特权”。特权都可以带来特利。相当一些所谓的诗,如果直面上面的试验、对照、比较,是不是非常尴尬呢?(——许多“诗”,倘若不分行排列,就连通顺的散文都不如,什么也不是!)
五
还有就是押韵。如果说中国新诗中的成人诗押不押韵已经无所谓(引者按:尽管是事实,却是个悲剧),儿童诗则不能,儿童诗最好要押上韵,押上很自然、很和谐、很美的韵,因为儿童诗拟定的读者对象是儿童,儿童在亲近母语的过程中,更需要语言的音韵美,更需要令生理和心理产生愉悦的语感、语调。
六
诗的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成人诗早于儿童诗、多于儿童诗、盛于儿童诗(引者按:此“三化”可以定性为诗之大敌、大弊、大谬也!)。但儿童诗跟得很紧、走得很快。
新诗······把“散文美”的优势借用、化用到了,继续的放纵便会散文化。散文化了,还不如直接写散文。本来适合散文表现的,就交给散文,散文会做得更好。散文化诗歌的成因我以为有两个,一是作者功力不逮,是诗的素材却没能写出诗来;二是那素材本来就不是为诗准备的,没能物尽其用。(——甚至其内容毫无价值,甚至连可以回收的垃圾都不如!)
正因为散文化、碎片化、段子化的儿童诗(引者按:言诗亦可),······端坐在诗的位置上,挑战了既有的审美尺度,于是便显得很“新”很“酷”,有“新颖”“别致”“另类”的相貌;而喜新厌旧、趋新弃旧是人性中的一种本能,因此在“吸引眼球”上,它们很有优势。再加上宽容、包容一直占据着“政治上正确”的高位,很多读者面对那些诗的时候,往往宁可怀疑自己的鉴赏能力,不去怀疑那些诗的品质。(引者按:这也是许多湿人如此引导的结果。)
2020·5·16渝州悠见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