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播简介:芭妮(Bunny):来自辽宁沈阳,多家诵读平台主播,热爱中英双语诵读。希望做一名“声音者”,用声音记录生活、传递情感,通过声音结交志趣相同的朋友,相信声音与美好同在。
📚作者简介:李河新(笔名:月亮之上)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平顶山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现在平顶山市卫生系统工作。先后在《莽原》、《散文选刊》、《西部》等全国各类杂志发表诗歌、散文60余万字,出版散文集《沙漠中的那条河》荣获东坡文学奖。新出版的散文集《我的西行漫记》被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
遥望乡村
作者: 李河新 诵读:芭妮
第一缕阳光,划破天幕,乡村的清晨总是被鸟的大合唱唤醒,透过林荫,唤醒了一夜的沉寂。细听,有喜鹊,麻雀,燕子……都是从白叔家的杏树上传来的!
鸟鸣蝉嚣永远是乡村的主旋律。那日赶夜练的叫嚣喧天。由不得你珠帘低垂,还是关门闭户,那一声声”叽喳、叽喳”,“呱呱,呱呱”的叫声虽犹如夫子般,口中念念有词,频频念叨不休。
“老李,吃饭了吗?”每天遇到都是熟悉的问候,亲切自然。
似乎,刚刚翻过季节的牌子,初夏已迫不及待,驾一缕清风,悄然而至。朝阳红红的脸蛋渐渐如新媳妇般消失了羞涩的颜色,天气热起来了,云在天空游荡,麦杆由绿变黄,老徐叔说那是今年的雨水太少,割麦的日子估计要提前。田野上,起伏的麦浪说服了命运:去吧,去成为粮食;去吧,去成为种子。
记得那天从城里回来,走到村口,我对增发、天晓、说:“走,一起去看看麦田。”金色的夕阳下,放眼望去,麦田因此已不完全属于它自己,一个坟丘特别扎眼,那些曾经和乡村熟悉的人,他们又是被谁说服了命运,乖乖地睡在坟丘里呢?在我的印象里,我是不怎么怕鬼魂的,记得儿时电影里演《画皮》,很多孩子吓的捂着眼睛,而我大摇大摆走在一个人大路上。伙伴们夜里捉迷藏,我敢独自躲在麦朵后面,但那些小伙伴们不敢,于是我常常获得这种无聊的胜利。那些曾经的麦子,那些曾经的人,渐渐消失在我的背后,像影子,像往事。
相信一句彦语:“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小的土坷拉下,每一块的下面都会有一粒金子的喘息深藏在那里。这是我亲眼看见的,留守在村里的庄稼人从播种到施肥,麦子在寒冬种下去,大雪天里,一片绿油油的麦苗顷刻间将那片田覆盖。须臾,麦子抽穗开花。那麦穗,竟是接地而生,直至长成一棵麦子的高度。从浇水到收割,每一次收获都是汗。一夜薰风闻麦香。记得去年,程大娘家的地头,整条路上铺满了麦秆,白叔就在葡萄园旁的水泥路上抓一把麦子扔在空中,试试风向。风力也够,那就立刻扬场。白嫂不放心,拿簸箕装小半麦粒,找好方向扬出去,恰好,还有风,白哥上锹,白嫂披了围巾,用扫帚摱走麦堆上风吹不去的麦秆儿,忙着把四散的麦粒,扫到麦堆上。
布谷声中五月,油菜总比麦子早个把月悄无声息地进入成熟期。小山似的堆在路上,一般的农作物都要等到叶黄果熟的时候才能收割,而油菜却是在枝繁叶茂的时候就要面临生命的终结。徐哥家的儿子用木叉拍打着饱满的果实,菜籽则由黄变黑,散落在地上。
大队部东头,半青半黄杏子挂在绿叶中,半羞半露的,白哥把一件上衣穿在树枝上,防着小鸟来偷吃果实。小天兄弟院子右侧有的一颗老槐树,午后的天空,蓝的没一丝云彩,树阴处就是极好的地儿。树下几个石凳子,凳子围着一个小石桌,天热时,几个村民下几盘象棋,或者打打扑克。房后的石榴树上飞来二只喜鹊,身体十分轻盈,算准了落脚的技,一飘,站住了,身子都不晃一下,极像体操运动员反转几圈后立定的一瞬间。
石榴树的旁边,幸运的是,我也有了属于自己的田地,大队部门前的空地上,开垦出一片空地,在我的生命历程中,算得上是一件令人兴奋和喜悦的大事。前段时间的一个雨后,种上了西红柿、辣椒、黄瓜、茄子。小天的母亲对我说,我干活一招一式,还真有点庄稼人的味道,我说班门弄斧呢!就比如说给黄瓜、西红柿搭架子,我简直是个外行,手忙脚乱的,看看增发、小天的媳妇和母亲,不慌不忙地把一颗颗菜苗捆在干树枝上,服服帖帖地。晚上,月光朗照在石榴树下的菜园,我常会异想天开。红彤彤的西红柿,嫩绿的黄瓜,彭彭响的黑茄子,它会蹦蹦跳跳地来到我眼前,然后,它们向着六月的阳光,一起展露出丰收的喜悦。那是梦幻?还是一个中年人最真切的希冀。
“老李,干啥去,我去贫困户张中连家看看!”
扶贫工作每天都是忙忙碌碌,大队部里,庞书记整理着整改台账,每天在电脑边,头都抬不起来;郭姐统计着养殖奖补,秋利帮着贫困户填写着申请表。
前天走访贫困户,遇见了智障女人,她穿着花格上衣,一头短发凌乱飞舞,左手拿着一个白面馍,右手挥舞着指着不远处的农家,竟然说出清楚的话语。连说了好几句“在那,在那……”她邀请我们去她家看看呢!
在村里,她今天走这家,明天窜那家,记得冬天下雪日子,走访白小妮家,她也围坐在火盆前烤火,时不时剥个熟花生,吃的满嘴黑乎乎地。不过大多数她是孤独的,穿着一双运动鞋,从家出发穿过庙王村,顺着鲁平大道走到程村,嘴里哼着别人听不懂的小曲,一脸幸福的样子。
顺着阡陌向麦田走去,记忆里的那些年,光阴一直行走在风吹麦浪里。农家日子的常态是忙碌,我的记忆也多与食物有关。白面馒头,葱花油饼,手擀面……这些用麦子做成的柔软而香甜的食物,于我,于全家,于我所熟知的村人,都是一些令人怦然心动却不可多得的东西。一年四季,唐大妈家里那张用泡桐木做成的餐桌上,摆在上面的,似乎永远是白面馒头、小葱煎豆腐和玉米糊糊。秋后一段时日,餐桌上会多了一盆我喜欢吃的煮花生。
“哎呀,你们来也不说一声,快进来坐。”大展家的院中,几只鸡在房侧边的沙坡上乱刨,听到脚步声,一阵惊诧散到树林中,咯咯咯地一阵叫喊。
“别忙了,又不是客人,客气啥!”
“嘎嘎嘎......”鸭子在叫,转眼见五六只鸭颠颠地边摇边晃跑回来,其中一只用扁嘴在菜籽中一鲁,又甩了甩嘴,几粒菜籽乱飞。
“咯咯咯......”的呼唤传来,几只鹅伸着长长的脖子,打量着我们这群不速之客。
一阵风恰好吹过这阵笑,歇在树的二只喜鹊飞起来,一个盘旋飘向树林深处。
大展院子里不仅养着鸡鸭鹅,还种着梨树、葡萄、油桃、西瓜,今年就有好的收成。这片村庄告诉我,只要一步步走下去,踏踏实实地去走,即使经历很多艰难困苦,依然积极面对生活;即使被嘲笑被误解,依然选择坚持自己的梦想。生活从来不会亏待认真努力的人。
晚饭后,邓寨驻村工作队海港书记带着工作队员余曦、魏高奇来了,我们喝着茶,一起谈论着扶贫的感受,交流着扶贫心得体会。
佛说:渡人如渡己,渡己如渡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活了多少年,而是活着的那些日子做了些什么”。学会知足和感恩,那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我喜欢呆在乡村,在乡村的夜里,我感觉我才是真正的我,让我找到自己,让我在不论多么浮躁与喧嚣的世界里能够安静下来,能够清理自己,照见自己的内心。甚至,我固执地以为,不管我走多远,也走不出乡村漫无边际的黑夜。不管我在哪儿,我都是那个在黑夜里行走的朴实、善良的乡村孩子,每一步都是走在回家的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