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远赴杭州,开创新天地]
这一年,苏东坡三十五岁。
苏东坡这次外任杭州担任通判,固然是为了躲开是非之地,但也是第一次担任大城市的行政官员,这对他的政治才干是个巨大的考验。

杭州任期满后,按照宋朝官制三年期满一调任的规定,他还先后被调往密州(治所在今山东诸城)、徐州(今属江苏)、湖州(今属浙江)担任知州,前后算起来有八年时间。

那么,在这八年时间当中,苏东坡这位科举考场上的成功者,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是考“糊”了,还是考成功了呢?
苏东坡总是抨击新法、抨击王安石,那么他自己到底有没有实际的治国才能呢?

他会不会也像李白、杜甫那样,只是个诗文高手,在政治上却施展不开呢?
在繁重的行政工作面前,这位大文人还能否做到行文如流水、潇洒任自如呢?

苏东坡这八年的地方工作,最引人注目的业绩是在徐州担任知州期间。
徐州位于黄河下游,最大的问题是黄河水患。苏东坡刚到任不久,黄河就给了他一个下马威。

徐州地区连续大暴雨,洪水来到徐州城下,水位高达两丈八尺九寸,高出城中平地一丈零九寸,随时有可能冲毁城墙,淹没全城,形势万分危急。
在这紧要关头,苏东坡沉着果断,表现出高度的组织才能,分步骤展开抗洪抢险。

这些天里,苏东坡整天身披蓑衣,脚穿草鞋,拄着木杖,指挥抗洪抢险,累了就打个盹儿,渴了就喝一口凉水,饿了就啃一块饼子。
这场洪水围困徐州七十多天,随着洪水回归黄河故道,徐州城终于解围了!百姓们欣喜若狂,载歌载舞。

水退民安,是徐州百姓的幸事,也是当时的文坛盛事。
为纪念此次抗水经历,在修复城墙时,苏东坡在城东门挡水要冲修建了一座两层高楼。垩以黄土,取“土实胜水”之意,并题名“黄楼”以志纪念。


水灾刚过,木石匮乏,为了不增加百姓困难,苏东坡便下令将西楚故官内的霸王楼拆除。
用霸王楼的木、石、砖、瓦等材料盖起这座楼。“重瞳遗址已尘埃,唯有黄楼临泗水”即指此事。


黄楼落成时,全城百姓和闻讯赶来的文人们同庆,“众客释然而笑,颓然就醉,河倾月堕,携扶而出”。
苏东坡感慨良多,写下《九日黄楼作》,以记录这段不平凡的经历。

神宗皇帝还下圣旨,表彰苏东坡抗洪保城的功劳,赞扬他:“亲率官史,驱督兵夫,救护城壁。一城生齿,并仓库庐舍,得免漂没之苦。”
(事载苏轼《奖谕敕记》)。

第二年,朝廷给徐州拨款两千四百一十万钱,准许徐州动用地方财政六百三十四万钱,粮食十万多斤,用工七千多人,修筑大堤。(待续)

九日黄楼作
苏东坡的[宋]
去年重阳不可说,南城夜半千沤发。
水穿城下作雷鸣,泥满城头飞雨滑。
黄花白酒无人问,日暮归来洗靴袜。
岂知还复有今年,把盏对花容一呷。
莫嫌酒薄红粉陋,终胜泥中事锹锸。
黄楼新成壁未干,清河已落霜初杀。
朝来白露如细雨,南山不见千寻刹。
楼前便作海茫茫,楼下空闻橹鸦轧。
薄寒中人老可畏,热酒浇肠气先压。
烟消日出见渔村,远水鳞鳞山齾齾。
诗人猛士杂龙虎,楚舞吴歌乱鹅鸭。
一杯相属君勿辞,此境何殊泛清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