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医张玉堂生平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张泽武撰文
张玉堂,字润轩,号书声,今赵村镇下陈宋村人,德里张氏(大门)十七世孙,民国年间至建国初期,豫西著名中医。洛宁在民国年间有著名中医18人。下陈宋村张氏独占其二。张玉堂排名第二,仅次于王范李景堂。另一人为张晋畴也排名居前。
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农历8月11日张玉堂出生于永宁县陈宋里陈宋村下地一个耕读之家,幼颖悟,上私塾,好读书,每有所悟。民国初年考入洛宁县立高级小学校第一期,毕业后回村教书。因父学海公长期患偏瘫,半身不遂,每年都要去渑池县请医诊治,送鸦片烟、粮食及酬金,花费巨资,自感到求人太难,于是发奋攻医。

张玉堂青年时期致力于探究中医理论,其治学严谨,长期研读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深得其要旨。在实践中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分析疾病的性质,因人、因病、因症来选方用药,根据不同体质的病人和不断变化的病情,准确判断,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在日常行医过程中,张玉堂能够不断积累经验,以“辨证论治”的医学思想指导实践。对于病人相同的症状,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通过辨证分析,不仅仅是表面的症状,还要通过多方面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和辨证分析)得出病症特点,才能准确下方。这种“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诊断方法,是张玉堂在精深的医理和严密的辨证分析的基础上,善于把握“辨证论治”的原则。张玉堂彻底地否定了仅凭症状来判断疾病性质和治疗方法的主观诊断法,这正是张玉堂在通过学习中医理论和长期行医实践中得出的经验。正是因为张玉堂勤学好问,刻苦钻研,由此医术渐精。

1922年张玉堂在洛宁县王范街开设中医药铺,坐堂行医,堂号:“延益堂”。张玉堂 对《内经》及《伤寒》等中国传统医学经典著作,有较深研究,博览群书,精通医理,诊病理脉,有独特见解,能准确判断病情,了解病理,把握用药剂量,投药治病,见效迅速。张玉堂 家虽富裕,待人不二,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不管农忙农闲,气候好坏,有求必应,从不推辞,终成当地名医,由此名声远播,洛河两岸人民有口皆碑。

张玉堂在盛誉之下,更加刻苦研读中医理论,入夜燃灯研读清代陈念祖所撰《陈修园医书七十二种》,常常至深夜,其妻韦氏见此,心生几分怜惜,劝道:“夫君,你白天忙着行医看病,夜晚还这么辛苦,不要命了。”张玉堂回答说:“行医看病这行当,学问深得很,人命关天,不学精通怎么能行。人家到咱这里来看病,是相信张家的人品和医术,不能有丝毫地慢待和懈怠之心,做一个好中医,必须要有好德行好医术,二者缺一不可。人得病千奇百怪,同病不同因,必须天天刻苦钻研,才能不断进步,精益求精。”其勤苦敬业如此,真可谓殚精竭虑,呕心沥血。由此,张玉堂医术益精,名闻豫西,声名愈著。

1934年,张玉堂长子张桂芳在河南省会开封河南大学上学,得了急病,几经医治,不见好转。张玉堂与洛宁余粮村徐先生一道赴开封为子治病。治病期间,河南省进行全省中医考试,徐先生暗地里为张玉堂报了名,准备让其参加应试。张桂芳病愈后,徐先生带张玉堂前去应考,在前去的路上,徐先生才将实情告知。张玉堂说:“咱们这次来开封,就是为孩子治病,原本不是为了考试,洛宁人来省城出这丑干啥,我本不想参加省里考试。”徐先生好言相劝,张玉堂才勉强应允,遂参加国民党河南省举行的中医师考试,揭榜之日,张玉堂名列全省榜首,声名大噪。当时河南省府要员欲留其在省城供职,因恋乡情重,不慕功名富贵,遂决意返里。
1950年,洛宁县建立“医生联合会”,张玉堂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组织同行参加,建立了洛宁县联合诊所。1951年7月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头与王金生、张鉴明等人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医院,为洛宁县医院的初建做出了积极贡献。1954年张玉堂在洛宁县人民医院任中医师。1956年张玉堂当选为洛宁县人大代表。张玉堂在县医院中医专科坐诊行医,救死扶伤,有口皆碑。1964年4月张玉堂病逝于家,享寿79岁。张玉堂一生行医济世达40余年,以“仁术行医,为民服务”为己任,活人无数,乡里多感其德。
张玉堂是洛宁中医界的一位奇才,医德、医术历来为世人所敬仰,功德自在人心,数十年如一日也!
正所谓:杏林春暖,福荫桑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张玉堂长子张桂芳,德里张氏(大门)十八世孙,生于1901年农历10月,卒于1983年农历6月,享寿83岁。世承父业,得其家传,精岐黄之术,从医数十年,享誉桑梓,为世所称。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