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修学笔记(卷十五)
《无处不是道场》
作者:吕兴福

佛再让光严童子前往维摩诘处问疾。
光严童子白佛言:世尊啊,我胜任不了这项工作。所以者何?
光严童子接着说:记得有一次我正走出毗耶离大城,这个时候维摩诘正好入城,我便向他先行顶礼,然后问:居士啊,你从那里来?
维摩诘居士回答说:我从道场来。
我又问:什么是道场呢?
维摩诘居士说:直心是道场,因为没有虚假;发行是道场,因为可以承办各种事;深心是道场,因为身心可以增益功德;菩提心是道场,因为发菩提心没有错谬;布施是道场,因为所有的布施都不期望得到回报;持戒是道场,一切的行愿可以通过持戒得以具足;忍辱是道场,因为与一切众生的心恒顺无障碍;精进是道场,不懈怠故;禅定是道场,因为心通过禅观会变得柔软调和;智慧是道场,因为只有用般若才能彻照诸法实相;慈是道场,能平等对待一切众生故;悲是道场,因为可以忍受所有的疲劳和痛苦;喜是道场,可以用愉悦欢乐的心情去随顺各种境缘;舍是道场,因为通过施舍来断除一切憎爱之心;神通是道场,可以成就六通三明;解脱是道场,能成就八种背舍;方便是道场,可以种种形式教化众生;四摄法是道场,可以通过布施、爱语、同事、利行摄持众生;多闻是道场,因为可以耳根圆通以利行持;降伏其心是道场,可以排除一切无明习气的困扰,从而以正知见观一切法;三十七助道品是道场,因为通过对三十七助道品的一一修学实践,可以舍弃有为法;四圣谛是道场,可以了达真实而不欺诳世间;缘起法是道场,这是因为从无明到老死、十二因缘循环往复不曾间断的原理,在现象界还是客观存在的缘故;(这里的“无明乃至老死皆无尽故”的“尽”,正是《心经》所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中的那个“尽”,其意思完全是一致的,虽然无明乃至老死这十二因缘的现象是空中翳花,但在现象界它却是存在的。)一切烦恼是道场,因为转一个观念就是菩提,会使我们了知菩提烦恼不一不异的实相;众生是道场,因为了知原本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缘故;一切法是道场,因为无人相也无法相,万法皆空故;降伏魔怨是道场,只有降魔才能进驻愣严大定不动不摇;三界是道场,因为如来自性于三界六道四生二十五有悉无所趣,也了无挂碍;狮子吼是道场,因为无有恐怖,无所畏惧;“力无畏不共法是道场”,力者指十力,因为五力在三十七助道品中内含,故而这里所指是十力,然后是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是道场,因为没有任何过患故;三明是道场,天眼明、宿世明、漏尽明,故而没有多余的挂碍;一念知一切法是道场,一念之间能通达一切法,即具足一切种智故。
如是善男子,菩萨如果能以此慈悲喜舍六度万行诸波罗蜜教化众生,一切所作所为,抬脚落脚,当知都是从道场而来,因为他从来都是住在佛法之中的。
维摩诘居士在说这些道理时,有五百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对这样的大士,我是没有资格前去问疾的。
只要有脚,不愁没有道,道在何处?不用四下里张望、顾盼、寻找,低头看脚,道就在脚下。
道场亦复如是。
对于大乘行人来说,无处不是道场。
有佛陀在,听佛陀说法;有菩萨处,听菩萨说法;有圣贤之处,听圣贤说法;没有诸佛菩萨、诸上善人时,听众生说法;没有众生处,听无情说法;只有明白自性原本如如不动时,才能真正理解《金刚经》所云:“一切法皆是佛法”。
既然一切法皆是佛法,那么,在在处处就无不是佛法道场。
维摩诘大士就何处是道场的问题,一口气为我们列举了三十二个所在,用以说明无处不是道场。
他为什么没有给道场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而是要不厌其烦地一一列举,甚至还要各各说明理由呢?就是怕众生执着,被观念和名相所累,因此才方方面面而言之,最终汇集成这道场之大观。
那么,这对我们的启示又是什么呢?
一是我们要理解,道场和一切法一样,也有俗谛和圣义谛的两种解释,维摩诘大士给我们开示的无疑是圣义谛的解释,因此,我们在修学实践中要把握好即与离的关系,即相离相,不执着,不偏颇,拿捏好分寸。
二是所列举的三十二个方面,它不仅仅是道场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行门,是我们观照和行持的方向性提示。
三是每一个单方面的名相,其内容都无法涵盖道场的全部属性,乃至三十二个方面的总和也是不能涵盖道场的全部属性,然而这一切又都具备着道场的部分属性,对这种不一不异我们要全面圆融地给予理解。
四是我们不论行住坐卧,在在处处,都要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持在修行状态,二六时中,恒常如是,只有这样,我们的“诸有所作,举足下足,当知皆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执行委员、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中华诗歌联合会北方文学社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