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没有窍,开通“求助渠道”很重要。
曾秉炎/文
原创 曾秉炎 枫树湾农夫 今天
中央电视三台有个节目叫《开门大吉》,猜歌者一旦听了旋律记不起歌名,尼格买提就会提醒你:还有个求助可用。亲友把歌名提供岀来,对或不对,能让竞猜者立马加五千一万或清盘,就这么值钱。
搞艺术品收藏,很有必要利用这个有效的“求助渠道”。我陆续在博文里发了些东西,有朋问,你怎么那么走运,收了那么多“真家伙”?说实话,真家伙假家伙都收了,真家伙除自己懂的以外,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求助”中得到的,准确地说有些精品的得到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而那一小部分赝品,都是自己“打眼”弄回来的。那时,买回真家伙,到屋往桌上一摆,让家人看见,似乎有点成就感;而一旦买回“甲马子”,悄悄地放进柜子里,不吭声不提及,教训自己独消化。

搞收藏,谁敢说自己的东西百之百是真品,就是那些电视里款款而谈的专家们,也有走眼和误判的时候。人的知识是有限的,在古玩圈里,没有什么都懂的全人。专家专家,只是某一领域或某个时间段的专门家,也并不是“百科全书”。所以,在艺术品收藏的实际操作中,借助外力,博采众长,尤显必要。
以前,地摊上和古玩店的赝品相对少一些,收藏者考虑多的是如何去粗取精的问题;现在,市场上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懂的,你可大胆收,拿不准的脑子得开开窍了。这些年,我根据自己的收藏方向,有意识地与北京、上海、广州、南京、西安、南宁及本地长沙从亊收藏或开店的朋友们建立了联络,这些“实战派”的商家和玩家的眼光大都是用钱买出来的,靠得住也看得准。现在的通讯工具这么发达,你编个短信连同照片客气点发行家请教,人家回一句“可以收”或“建议放弃”几个字,立马能增加财富或减少损失,何乐而不为呢!
几年前,我看到一只造型优雅的双鱼耳铜炉,有老气,想买又拿不准,当即拍照发彩信给本地行家柴总和邓总,他们很快回复“东西不错”,便买了下来(见图)。买回后大家研究,这炉表面包浆虽有清洗,仍不失一件清中以前的好物。
此外,大约是2003年左右吧,我先后收到了两幅名人画,都是用这种方式敲定的。
一幅是田世光的墨竹翠鸟,田世光(注1)是张大千、齐白石的弟子,工笔花鸟大家,这张四尺斗方,清新明快,工笔翠鸟栩栩如生,鲜活可爱,喜欢又不敢收。我对送画的人说:画我想要,可不可以放我这里三天,三天后再谈价。他见我实在,同意了。那时没有彩信和微信,我利用雅昌艺术网与北京公主坟开画廊的张总联系,他建议我买下。心里有了底,三天后就与送画人谈好了。
另一副是彦涵(注2)的江南风情画,彦涵是我们国家从延安时期培养出来的大艺术家,开国时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的副组长,教育家、版画家,其画充满生机,版画风格也明显。我也是用上述方式通过雅昌艺术网与南京一画廊老板石总联系,得到认可后买了下来的。
收藏窍门多,借助外力犹如借助东风,助你扬帆起航,破浪前行。
注:
1.田世光(1916年10月—1999年7月)号公炜,祖籍山东乐陵,世居北京西海淀六郎庄。师承张大千、赵梦朱、吴镜汀、于非闇、齐白石诸先生。早年拜张大千门下,为大风堂弟子之一。
2.彦涵(1916年7月23日—2011年9月26日),原名刘宝森,江苏连云港人,著名艺术教育家,版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