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友 作者/郭玉森
不知是遭遇了伪劣产品,还是脚上长了牙齿,看着光鲜溜滑的新皮鞋,没有风光多久,不是脱胶、断线,就是原本平整的脚后跟出现了“斜坡”……恰逢星期天,我来到了城区马路边的修鞋摊儿前。
曦阳冉冉,晨辉把树的影子拉的老长老长,斑驳的光影不仅投向了大地,也洒在一大早就干起活儿来的修鞋匠的身上。修鞋匠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他在他的这片“领地”里干了许多年了,无论春夏秋冬,他总是早起晚归,无论什么时间看到他,都是弓着腰低着头在干活儿的姿势。他花白的眉毛下有一双浑浊的眼睛,满脸皱纹,身上穿的衣裳也不知道多长时间没有洗了,看上去脏兮兮的,已分辨不出原本是什么颜色,加上头上成年论辈子都带着一顶油脂莫耐的帽子,让人看上去与他的实际年龄要苍老了许多。他抬头看我站在他的修鞋摊儿前,老人示意让我坐在他的简易矮凳子上,只一句:“稍等一小会儿”。便埋头干起自己手头上的活儿来。我只好静静的望着马路上川流不息的车辆、不时在非机动车道上掠过的自行车、在人行道上走过的人……
修鞋老人接过我的鞋,端详着,嘴里喃喃地说:这鞋皮子不赖,去专卖店里买,价格不壤,不修修再穿穿就太可惜了!我会意地点了点头。这时,他发现我手里拿着一本《洛神诗刊》的样书,我发现老人眼里掠过一缕惊喜,于是就问我:“你也喜欢读诗歌?”“喜欢,这是咱市里洛神诗词学会出的会刊,这是样书。”唉,现在喜欢看这的人可不是太多”。我摇了摇头说:“嘿嘿,看来,平常不怎么看电视,你不知道?上一周在电视台演播大厅,在台湾住的那个驰名诗人余光中应邀来到咱市里,参加了咱们举办的全国原创诗歌征文大赛颁奖仪式,他亲自登台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轰动的很!在郑州、开封等地的新华书店,余光中的多种诗集都被一买而空”。老人干咳了两声:这我真不知道。我自己此时也觉得自己好可笑,再没有什么瞎聊啦,咋与一个修鞋老头说这些干什么,瞎喷什么诗歌呀!修鞋老人停下手中的活儿,两手在身上衣服上蹭了两下,用恳求的目光说:“你能让我翻翻你手里的样书吗”?我顺口说了一声:可以,当然可以。于是,便把杂志递了过去。
只见他小心翼翼接过杂志,认真地翻阅了起来,我心想:多亏是星期天,要是上班或老婆安排去买菜干啥的,修一双鞋一去大半晌儿可妥了。“哟,没有想到你是主编哩,看来你还是个弄家儿哩!”老人惊异地看着我,我笑了笑说:这是喜欢,没啥修行。“咦,刘桂堂也是你们协会里的?”我说:“我和刘先生不是真熟悉,知道先生是一位洛阳拖拉机厂老诗人,诗写的好,非常有功力!”“他现在在哪里?生活的咋样?”我反问了一句:“你认识他?他在市区里住着,一个人过,有哮喘病。春节前,文联组织看望老作家,还去慰问过他,一到冬天哮喘的厉害,闺女、女婿经常去照看他。”“好,好,有机会一定去看看他。”“你们是熟人?”没有想到这下子,一下打开了老人的话匣子:“我年轻的时候也是在外上班的工人,在汝阳钢铁厂上班,不光认识刘桂堂,我还认识李清联等。那时候,洛阳是国家十大厂矿聚到集的地方,也是一批文学青年活跃的地方,当时,洛阳东方红拖拉机就厂里出了一批工人知名诗人,如李清联、高林生、董振国、王天奇、王庆运、方常良,李六正等,他们大多是一线工人,他们把创作的眼光放在一线工人身上,放在当时火热的社会主义大建设之中,很快就成了文学热能传播的地方。我也非常喜欢文学,记得我那时,上班加油干,下班看书学习,政治上要求进步,大家比着为建设社会主义多做贡献。现在说起来有点好笑,那时候人就跟身上打鸡血了一样,整天不知道累,思想上就没有一点杂念。我是1958年开始写诗,第一篇诗歌是发表在1958年4月25日《河南日报》第三版上,现在我还记得题目是‘俺村添了新伙伴’,写的是干部下乡驻队的事情。”说着说着,竟情不自禁的轻声地朗诵起来。我没有想到,真没有想到:眼前的修鞋老人,还是个不可小觑的诗人,当年的大诗人咧!望着眼前的老人沉浸在美好回忆的之中,他两只眼睛里流淌着一种幸福和满足。
我当时学写诗歌,完全是出于我的爱好,我去洛阳去找过刘桂堂,我和他交流过写诗的心得体会,刘桂堂说向我学习,学习我的勤奋,提出俺俩比学赶帮。我连声答应。那时,我买了很多诗集,中国的、国外的。一下班,就钻到屋里认真拜读。1959年我先后在《河南日报》《羊城晚报》《诗刊》《星星》等报刊杂志先后登上23篇,过去写的没有刊登上的,那时寄出去了都又刊登了。”说到这里,老人的眼睛里似乎放射着光芒,脸上的皱纹绽放的像一朵花。我由衷地赞叹,这老人还真是不简单!
1960年自然灾害,家家没有吃的,许多人都得了浮肿病,我对社会现实产生了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我在日记里流露有悲观的言语。1961年,我下放回到了农村,父亲把我丢了工作回到农村的一切罪过,都归结于我写诗上,于是,把我买的书和我诗稿统统烧掉,后来,一打三反运动开始了,我也受到了冲击。再后来,我又一次被召到三门峡钢厂上班,几经挫折,虽然我没有完全放弃热爱文学梦想,但那种狂热的激情却失去很多,写一些东西也成熟的多了……”“你回想过去这些年,你热爱文学你后悔吗?”“我不后悔,我现在还是这样认为,作为一个作家,一个诗人,一定要心有老百姓,离开了这些,你写的东西谁愿意看?从古到今多少文人,敢说真话,仗义执言的虽然都吃了家使,但他们毅然还是那样,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屈原,李白,杜甫,到再后来的鲁迅,这些人身上都有一种骨气,有文人身上应该有的可贵的东西。”我听了老人的这一番话,我不相信这掷地有声的话,会出自眼前的修鞋匠之口,更没有想到,他这些年生活坎坎坷坷,但依然初心不改,竟有如此的见地,顿时肃然起敬!
太阳已经升的老高老高,照到身上暖融融的。在回家的路上,我不由得回头远远望着那仍然勾着头一直在干着手头活儿的老人,回味着他所讲的那些话……
后记:打那以后,我们似乎真的成了熟人,每每路过他的修鞋摊儿前,我总是主动打招呼,去他那里修鞋,他总是打听刘桂堂先生的身体状况。我也知道,他说登门去看看也只是说说而已,他不愿和老熟人说起往事,更不想让朋友知道自己目前的状况…..几年过去,只要坐在他面前聊天,他还经常说起已经做了故人的刘桂堂、李清联等人,还常常提及曾经和那些文友交往的事情。道是我爱人,知道他的一些事情之后,也非常敬重这位老诗人,每逢外出和别人吃饭,总惦记给修鞋的老人带些他没有吃过的东西…….
(2020年5月18日)

编辑:王育才,河南洛阳人。笔名:野火春风,微信:(YCZE566)。《都市头条》理事,洛阳洛神文学院副院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