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烽烟起- 变法之殇]
变法的大幕刚刚拉开,就遇到了空前巨大的阻力。
北宋王朝是个需要求变图新的社会,又是一个习惯成自然的保守社会,新法一出台,就在朝廷上下引起了激烈的论争。

总的来看,变法派的代表是王安石,反对派的代表是司马光,两派的观点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变法派说:要迅速打破烂摊子,尽快重建新规矩;
反对派说:还是维持老规矩,慢慢改掉老毛病。


变法派说:国库空虚,要用行政权力监管经济,将财富从地主商人的手里赚回来,装到国家的腰包里;
反对派说:你这是与老百姓争夺利益,会扰乱经济秩序。

国家行政过度干预经济生活,肯定会出问题。
而变法派一出问题,反对派们就开始提意见、乱拆台,造成变法派越来越刚愎自用甚至专权独裁,于是两派形成剧烈的政治斗争。

当时朝廷有五位宰相,曾公亮老迈不吭声,富弼多病总告假,唐介不久即病逝,赵拚连声只叫苦,
只有王安石虎虎有生气,当时人称这个宰相班子是“生、老、病、死、苦”(事载宋·朱熹等《宋名臣言行录》)。

在神宗熙宁二年(一〇六九)苏氏兄弟回到京师之时,王安石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
随后两年之中,但见稳重的老臣纷纷离朝,御史台遭到清肃排斥,继之身为谏官的都是王安石的一群小人。

王安石就职不久,就开始大刀阔斧在政府各部门大事清除异己。抗争之事此起彼落,整个官场闹得乌烟瘴气。
当时流传这样一则笑话:一天,一个皇家马戏班子的小丑故意骑着一头驴来到百官朝拜的大殿外,大模大样地要进去。

卫士阻拦说:驴子怎么能够进朝廷?这个小丑故作惊讶地说:现在不是凡有脚的都能上朝廷吗?
这说明变法派在选拔人才方面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严重损害了变法派的形象。

苏东坡有好多话要说,而且非说不可,正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之坦白直率,是断然无疑的。
那时,他只三十二岁,任职史馆,官卑职小,且只限于执笔为文,与行政毫无关系。

他给皇帝上奏折两次,一次是在熙宁三年(一〇七〇)二月,一次是在次年二月。
两次奏折都是洋洋洒洒,包罗无限,雄辩滔滔,直言无隐,犹如现代报上偶尔出现的好社论文章一样,立即唤起了全国的注意。

在第一篇奏折上,他告诉皇上全国人已在反对皇上,并说千万不可凭借权力压制人民。
文章之中他引用孔夫子的话说: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臣不知陛下所谓富者富民欤?抑富国欤?

苏东坡又警告皇帝说,若以为用专断的威权必能压制百姓,则诚属大错。多少官吏已然降级或革职,甚至有恢复肉刑之说。他接着又说:
今朝廷可谓不和矣。其咎安在?陛下不反求其本,而欲以力胜之。力之不能胜众也久矣。

苏东坡知道,即便自己不遭大祸,至少将遭罢黜,是必然无疑之事。
虽然皇帝对他的忠言至为嘉许,王安石的群小之辈会捏造借口,陷他于纠纷之中。
苏东坡对御史的弹劾不屑于置理,连修表自辩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眷径赴杭州上任去了。(待续)

和柳子玉过陈绝粮二首其一
苏东坡的[宋]
风雨萧萧夜晦迷,不须鸣叫强知时。
多才久被天公怪,阙食惟应爨妇知。
杜叟挽衣那及胫,颜翁食粥敢言炊。
诗人情味真尝遍,试问于君底事亏。
如我自观犹可厌,非君谁复肯相寻。
图书跌宕悲年老,灯火青荧语夜深。
早岁便怀齐物意,微官敢有济时心。
南行千里成何事,一听秋涛万鼓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