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摩诘经》修学笔记(卷十四)
《何为授记》
作者:吕兴福

下面我们修学《菩萨品第四》。
在《弟子品第三》里,佛分别让十大弟子前往维摩诘居士处问疾,但十大弟子无一例外地都说自己不堪胜任诣彼问疾,并且都说出了理由。实际上维摩诘大士的重要开示都在这些理由之中,我们修学时不能只看故事情节,而是要深入观照这些了义大乘的法理。
既然十大弟子乃至五百大弟子都说自己没有资格,那么谁有资格?
于时佛让弥勒菩萨前往问疾。
弥勒菩萨对佛说:我不堪任诣彼问疾,为什么呢?记得我曾经为兜率天王及其眷属们,解说关于行不退转地之法。(不退转地是菩萨十地之一。)这时维摩诘来对我说:弥勒啊,世尊为大德你授记,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到底是用哪一生哪一世得授记的呢?是过去呢?未来呢?还是现在呢?
若是过去生,过去生已灭;若是未来生,未来生还没有到来;若是现在生,现在生念念迁谢,刹那间生刹那间灭,何曾有住。
就像佛所说的:比丘们,你们如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所谓生、老、灭时时刻刻分分秒秒都在进行着。
若以无生得授记者,无生就是我们所讨论的正位,于此正位中,由于没有生起的缘故,因此也就无从授记,即无所谓授记或不授记;也就无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为什么弥勒你受一生记呢?是从如如空性的生起得授记呢?还是从如如空性的止灭得授记呢?
如果是从如如空性的生起得授记的话,如如空性原本就没有生起过;如果从如如空性的止灭得授记的话,如如空性原本就没有止灭过;一切众生的心性皆是如,一切法也是如,众圣贤也是如,至于弥勒你的心性也是如。
如果弥勒得授记的话,一切众生也应同时得以授记。为什么呢?如前所说,一切众生的心性和一切圣贤的心性都是同一个如,是不二不异的。
同理,如果弥勒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话,一切众生都应该得到。所以者何?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即一切众生都具足如来德相。
若弥勒得灭度者,一切众生也应当得以灭度。所以者何?诸佛知一切众生毕竟寂灭,都具足涅槃相,本自寂灭,因此不用再灭。
因此,弥勒!不要以此方便法引诱那些天子们,实在没有一个所谓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也不存在退转者。
弥勒!应当令诸天子舍弃所谓的菩提之见;为什么呢?菩提者,不可以由身体来得到,不可以由心来得到,而寂灭才是真正的菩提,因为灭诸相之缘故;不观是菩提,因为远离一切境缘之故;即无观也无所观,远离一切境缘,你观什么?
所以《金刚经》云: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不行是菩提,因为没有忆念之故,如如不动,一切的忆念也不生不灭;断是菩提,是因为舍弃诸见的缘故,指的是既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无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舍弃诸见,故说断是菩提;离是菩提,因为远离了一切的颠倒妄想;障是菩提,为什么障碍是菩提呢?障诸愿故,把一切的起心动念都止住,障碍一切心意识不得生起,所以说障是菩提;不入是菩提,因为不入贪欲执着的缘故;顺是菩提,因为顺于如如之体性;住是菩提,因为住于法性而不动之故;至是菩提,因为达到实际、了达诸法实相之故;不二是菩提,因为离一切分别故;等是菩提,因为等同于虚空故;无为是菩提,因为没有生、住、灭这些过程之故;知是菩提,因为了达众生心行故;不会是菩提,因为诸入、即十二入不会集故;不合是菩提,因为能远离烦恼习气故,即不与烦恼习气和合之故;无处是菩提,因为没有形色故,即没有形色可处故;假名是菩提,因为一切名字空无实际故;如幻如化是菩提,因为于此幻化无取舍故;无乱是菩提,因为常自寂静故;善寂是菩提,因为性清净故;无有择取是菩提,因为这样就不去四处攀援;无异是菩提,诸法平等故;无比较是菩提,因为无可譬喻故;微妙是菩提,因为一切法难以了知甚至是不可思议之故。
这一段开示,洋洋洒洒,纵横捭阖,所谓诸方位,多角度,全覆盖,滴水不漏。但必须是上上根器者才能领受!要一句一句读诵,一句一句领悟;还要反复读诵,反复体会;还要隔时隔日读诵,确保不被忘失!
世尊,维摩诘给我们说这些法的时候,有两百天子,得无生法忍。是故,我没有能力前往问疾。
十大弟子及五百大弟子都自称不堪胜任问疾事宜,那弥勒菩萨总该可以胜任吧,现在看来,亦复如是,自称不堪胜任。
首先,弥勒菩萨是在给兜率天王及其眷属们讲佛法,如此殊胜之聚会,维摩诘居士能出现并为其说法,自非常人所能及。
其次,维摩诘大士的这段开示,切入到了一个缜密微细的层面上,一切议论不离自性,不离法身,不离第一义谛。
其三是透彻地论述了众生与如来同一法性,一个如字,贯穿始终,大乘般若的光辉遍照无遗。
其四是就何为菩提,洋洋洒洒,方方面面,为我们的观照,为我们的修行实践给予了有价值的指导,实属难得。
其五,我们当知道弥勒菩萨蒙佛授记,一生成就,为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其时,身为修习大乘教法的大菩萨,既然是知道何为了义,何为不了义,何为方便法门,何为第一义谛;只不过是圣人们在为我们表演、在为我们示现、在给我们以一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教授根本大法,因此,我们只需要在圣人们所开示的法理上受益就足够了,千万不要舍本求末。(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吕兴福,文学家、佛学家,著名诗人。惠川文学社创始人,惠川文学社名誉社长。中华诗歌联合会执行委员、首席顾问。几十年来潜心研究文学、佛学,颇有造诣。出版散文集两部;诗集三部;佛学研究《指归自性》一部;编著《筑梦军魂》纪实文学一部;还有近千万字的文学、佛学稿件在陆续整理出版之中。




中华诗歌联合会编辑部
中华诗歌联合会北方文学社


(长按或扫二维码、欢迎加入中华诗歌联合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