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罗爷爷回忆着过去,这时候他似乎想起了重要的事情,“第二天清晨,英国军舰降下了红旗,升上了白旗。我们都站在炮台上欢呼,僧王捋着他的大胡子笑着说,嘿嘿,洋鬼子也知道投降了。炮台上到处是欢呼,清点了自己的伤亡,一共三十二人。我想到了,这是自一八四零年以来,大清军队唯一的一次胜利。僧王在战后召开军官会议总结的话,我一直牢牢地记在心中。他说,我们的胜利,得益于打击敌方之措手不及。敌人是来换约的,所以没有准备打这么硬的一仗。 看敌人的舰队,再看敌人傲慢冲天的态度,就要打他个瘁不及防,也让它知道知道我中华军人的勇敢。”
爷爷这时拿出一面旗帜,由于炮火的燃烧已经剩下了残缺不全的半个旗了,在那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满文,他说,这上面记载着僧格林沁统帅的话。他对大家念道:“我不怕死,可我们的生命都不是自己的,是朝廷的,是国家的,无论胜仗和败仗,我们都要去打,因为我们是战士。”爷爷又说:“统帅的话,激励了我许多年,到现在我也觉得,那是一个军人应该牢牢记住的职责。”
僧格林沁王爷取得了自一八四零年中外交战二十年来未曾有过的辉煌战果: 打沉敌舰五只,打伤六只,打死打伤英法联军数百人。他们的司令也负重伤。我军仅阵亡三十二人, 直隶提督史荣椿、大沽协副将龙汝元阵前牺牲。朝廷嘉奖了僧格林沁王爷和所有立功的将士,黎厚泽被跃提为正三品的参将,为新任直隶提督乐善做副手。
“我的亲兵找来了那天救我的人,他就是刚刚升为正七品把总的王新满,就是你们的亲爷爷,一个憨厚的关东汉子。我把这个七品的王新满安排在我的身边做偏将,就是军中的参谋也叫幕僚,从此我们两人的命运就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一八五九年末,太平军西征,捻军再起,甘肃陕西内乱纷纷。朝廷看京津平静,急调僧格林沁手下三千人马弹压。僧王爷把一千骑兵两千步兵交给了黎厚泽参将,临走前嘱咐他:“洋人亡我之心不死,这京城会有大仗。要记住,勇敢不是轻易地去死,与敌人战斗,消灭他们才是大事。”
爷爷永远忘不了僧王爷送他们走时的情景:“那高高魁武的身躯在寒风中挺立着,他一只手扬着马鞭向我们告别的样子。”这一次分开,黎厚泽没有想到,竟然是和他的统帅的诀别。
从天津几千里行军,一个月后才到兰州。打这以后,黎厚泽带着兵将,与那些叛乱者周旋,一直到次年,直到一八六零年底,才回到兰州驻地,这时,英法联军已经打进了北京,咸丰皇帝跑到承德躲了起来,中国又一次的战败了。从京里到西宁提督府去赴任的一位都司,路过兰州,在黎厚泽的兵营里,详细地讲述了京城保卫战的过程。
“去年,就是一八五九年八月,打败了英法舰队之后,美国公使华若翰由北塘进京,返回北塘时与直隶总督恒福互换《天津条约》批准书。在此之前,俄国代表已在北京换约,好像这些洋人已经低头了。其实,英法联军进攻大沽失败的消息传回到英、法国内,那些洋人哪能就此罢休。他们国内一片战争叫嚣,报纸上登满了“实行大规模的报复”和“占领京城”的字样。年初,英、法分别再度任命额尔金和葛罗为全权代表,率领英军一万五千余人,法军约七千人,从香港北上进攻。英法联军首先占领了舟山。朝廷并不为所动,竟然有人说让洋人出出气,可能会好些。 接着英军又占领了大连湾,法军则占据了烟台,两国海军封锁了渤海,作好了进攻大沽口的准备。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和美国公使华若翰都赶到渤海湾,以“调停”为名,配合英、法,顺便发一些战争财。我们大清政府在大沽战役获胜后,以为能就此与英、法两国罢兵言和呢,不仅不让僧王爷备战,当英、法军舰逼临大沽海口时,咸丰帝还谕示僧格林沁、恒福不可“仍存先战后和”之意,以免“兵连祸结,迄无了期”,“总须以抚局为要”,明示不得随意调动军队和与来敌做战的要求。并派恒福与英、法使者谈判。僧格林沁无法摆布部队,因而只能专守大沽口,北塘本来就没有什么防务,所以给了敌人可乘之机。俄国公使伊格纳季耶夫多次出入北塘,为英、法提供了北塘未设防的情报。
八月,法联军在北塘登陆,没有遇到清军的一兵一卒。随即于十四日,攻下塘沽,然后水陆协同进攻大沽北岸炮台。守炮台的清军在直隶提督乐善的指挥下,英勇抗击。要知道大沽口即白河口,是天津和北京的门户,重要的军事要塞,这要丢掉,那就是给敌人打开了津京的大门。英法联军占领北塘后,于二日向大沽口石缝炮台和北炮台发起攻击,直隶提督乐善率军奋力抵抗了一天,哎,守卫炮台的将士全部捐躯。消息传来,在南炮台督战的僧格林沁心事沉沉,他向恒福交代:“恐怕洋人此次必要威胁京城,我要作好迎战的准备,你就好自为之吧。”僧格林沁将炮台交给新任直隶总督恒福,然后将军队从天津撤防回通州。僧格林沁走后,恒福这个怕死鬼,将炮台拱手交给英法联军,自己逃回了天津。
八月二十一日,天津大沽被敌攻破后,僧王率骑兵七千、步兵万余名,从天津撤防退至通州、八里桥一带准备迎战来犯之敌。,随后英、法联军占领了天津城。 三十一日,咸丰皇帝急派大学士桂良为钦差到达天津,九月谈判破裂,联军决心攻进北京城。
咱们僧王爷在通州一带的军事部署是,他从天津退回的马、步兵共计一万七千人,全部驻扎在通州南张家湾至通惠河上的八里桥一线,扼守住通州至京师广渠门的通京大道。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的骑兵四千人坚守八里桥;另有一千名察哈尔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防守马驹桥东南的采育一线,以防敌军从马头西进,绕道进犯京城。提督成保率绿营兵四千人防守通州。副都统胜保率京营五千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作为声援僧格林沁和护卫京师的后备部队。僧王爷总共统率的清军共计有三万人。
九月十八日,英、法联军先头部队自天津北犯,当日中午,自河西务逼近张家湾附近,并向张家湾的我军驻地发炮攻击。僧王爷早已安排守军严阵以待,他们杀伤了很多敌军。英、法联军面对剽悍的蒙古骑兵,十分害怕,最后采用数百支康格列夫火箭,一次齐射那些彪悍不畏死的蒙古勇士。骑兵的马匹没有听过这火箭的巨大声响,惊吓的向回奔跑,把排在后面的的步队冲乱,导致了阵地的混乱,士兵们纷纷后退。我们的武器太落后了,虽然顽强拼搏,浴血奋战,可那哪是敌人火炮步枪的对手呀!僧王爷看到形势对己不利,立即指挥队伍退入八里桥,以扼赴京道路。英法联军随后一举占领了没有中国军队的张家湾和通州城。
僧格林沁王爷在部队退守八里桥后,他把全军分为南、东、西三路截击敌军。其中,将近万骑兵部署在八里桥一带防守。八里桥东距通州八里,西距京城三十里,是由通州入北京城的咽喉要地。我军利用八里桥周围的灌木丛林,在这里构筑了土垒和战壕,准备和敌军在此决一死战。
九月二十一日凌晨,英法联军由骑兵在前面开路,向八里桥方向推进。七时,英法联军分东、西、南三路对八里桥清军阵地发起攻击。东路为雅曼指挥的法军第一旅,西路为格兰特直接指挥的英军。南路担负着主攻八里桥的重任,是科林诺指挥的法军第二旅。此次作战以法军为主,由法国人孟托班担任总指挥。八里桥打响后,我军马队即按原定部署立即由正面冲上前去。他们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敌。我们火枪装备很少,就手持长矛、弓箭,凭着满腔热血迎击敌人,准备冲乱和割裂敌人的战斗队形。一部分骑兵冲至离敌人十几丈就是四五十米的地方,有的甚至冲到敌人的指挥部附近。激战了一小时,打死打伤数百敌人。但我军马队遭到在战壕作战的联军步兵密集火力的阻击和敌炮榴霰弹的轰击而大量伤亡,战马因受惊而横冲直闯,几乎溃不成军,只好在敌人猛烈火力的压力下退却了下来。南路的法军主力第二旅开始进攻前,将大量的炮弹倾泻在八里桥上,给在桥上守护的胜保的部队沉重的打击,使他的部队伤亡惨重。法军第二旅派了两个连队冲锋 ,在桥边守卫石桥的清军士兵冲出战壕与敌军展开了血刃战。后来,胜保在指挥战斗中,中弹受伤退下战阵,遂率军后退至定福庄。
当战斗打响以后,僧王爷才知道,主攻八里桥的是南路敌军,西路的敌军并未出动。他意识到这个决策失误,会带来大的影响。僧格林沁在胜保部与南路敌人战斗的同时,指挥马队穿插于敌人的南路与西路之间,企图分割敌人,尔后以步队配合胜保部包围南路敌人,歼灭敌人主力。由于胜保所部溃退,僧王爷的作战意图无法实现,遂与西路英军展开英勇激战,我方伤亡惨重。上午九时,英军兵分两路,一部分继续与我军对抗,一部分向于家围进攻,企图抄袭僧王爷的后路。僧王爷面临腹背受敌的险境,但他仍然骑着马站在前面,挥舞着黄旗指挥战斗。
八里桥之战最后还是失败了,早上七时打到中午,战斗的激烈从来没有过。在八里桥,死人都堆成了山。可是你要知道,我们的士兵,一百个人也分不上一支枪啊。你拿着刀面对着人家的长枪大炮那不和赤手空拳一样吗?我们的骑兵,在战斗中异常勇敢,冒着敌人的密集炮火,挥刀多次冲向敌军阵营进行英勇地拼杀。 整个战斗经历了四个多小时,就这四个小时,我们伤亡了两万多人,两万多哪!英法联军他们才伤亡了千余人。”
说到这里,说的人和听着的人全都泣不成声。
黎厚泽让人在营里摆设了灵堂,祭奠那些在战斗中死去的弟兄们。第二天,全军都在灵堂前跪下来,黎厚泽向大家讲到:“弟兄们,我们是僧格林沁王爷麾下的军队,要是僧帅不派我们来这里,那在天津和北京与洋鬼子作战的应该是我们,那战死的也应该是我们。僧王爷是大清军队的军魂,是蒙古草原上的英雄。无论那些蒙古族骑兵,满族士兵,还是我们这些汉族的绿营兵,都是大清的军队,是中国军队,都是在捍卫国家,都是不怕死的军人。”
很久以后,当年参加战斗的法国军官吉拉尔在《法兰西和中国》中对那次清军的英勇作战做了这样详细地描述:“ 光荣应该属于这些好斗之士,确实应该属于他们!没有害怕,也不出怨言,他们甘愿为了大家的安全而慷慨地洒下自己的鲜血。这种牺牲精神在所有的民族那里都被看作为伟大的、尊贵的和杰出的… 这样的英雄主义在中国军队里是经常可以看到的。而在欧洲则以讹传讹,竟认为中国军队是缺乏勇气的,此乃是一大谬误。
八里桥之役,中国军队以少有之勇敢迎头痛击我们。他们的军队是由两万五千名鞑靼(欧洲人把蒙古人称为鞑靼人)骑兵和为数众多的民团所组成的,然而还是打不过人数较少欧洲人,这也的确是事实。英法两国的炮兵压倒了他们的箭、矛、迟钝的刀和很不象样的炮。尽管他们呼喊前进,勇猛和反复地冲杀,还是一开始就遭到惨败!然而长官们和军中的勇士却前来列阵于八里桥上,这时大家就可以看到在整整一小时内,他们顶住了使他们惨遭伤亡的压倒火力。这些勇敢的,然而还不够灵活的战士,与其把战场易手,让给敌人,还是宁愿一步不退,勇敢坚持,全体就地阵亡。”
作者简介 :赫连佳新,笔名秋叶。是中国北方有影响的作家和诗人。他在文学作品中曾以佳新、小成、赫连、秋叶署名。赫连佳新是中共党员,满族,共和国同龄人。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生于东北,成长于内蒙古,曾经在经济领域工作多年。他作品主要以文学著作和诗词为两个方向。文学作品突出的有超长篇历史小说《关东秋叶》(已出版一、二、三部,四、五尚在创作之中。整个小说为五部,四百五十万字。) 赫连佳新先生的文学作品坚持对历史的尊重,突出爱国主义,着眼于普通人的真善美,在文学作品中注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他的小说涵盖三个阶段,即历史、现在和未来。《关东秋叶》(1887年-1939年),是一部超长篇历史小说,是描写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以后,自发组织的“义勇军”,进行抗日的故事。《叶赫食府》是表现现代社会普通老百姓的故事,小说努力表现中国老百姓,那些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中的遭遇,和他们内心的纯真善良的品质。而三十万字的小说《翡翠公主》,是作者进行的新的尝试,介乎于历史和现在的穿越爱情故事。赫连佳新先生近期开始构思《科幻奇案系列小说》,现在已经由中国文联出版社,重点推出了《电脑骑士》、《幽灵球队》两本小说集,而后面更加精彩的《贝湖魅影》和其他的故事也在创作中……。这个奇案系列,是描写世界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离奇案件,以及社会对向未来发展,产生一些令人担忧科技事件的科幻小说。在文学创作的另一个方向,他以秋叶署名的诗词,已经深入人心。近几年诗人的诗作已经多达几千首,他的诗歌细腻优美朗朗上口,为很多的诗友所爱。诗人秋叶(赫连佳新)特别对古词偏爱,他的百花词是很多诗友的最爱,诗句优美,不拘泥于格式。而他的散文诗则偏于叙事,把对祖国、家乡、人民的热爱,表达得淋漓至尽。《关东秋叶》一二三部,经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制作,已经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广播小说形式,广播小说已经在中央电台《作家栏目》播出,在各省的广播电台和新媒体都已经和正在播出,反响极为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