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故事

布衣闲人
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会受到家风影响,古有孟母三迁的故事,曾子烹猪等等的故事流传,影响深远。我的家风故事很普通,但对我影响很大。
我父亲从小对我们要求很严格,从小不准要别人的东西吃,即使是人家一再想送的东西也不能随便接受。主要是锻炼我们的自我克制和约束能力,控制自己的欲望,不是自家的东西,再好也不能要,想要的东西自己努力,自己去买。
谁要是控制不好自己,一定会受到训诫的,控制好自己才能更快乐。后来在生活中,我们受益匪浅,社会这本复杂的书里,什么花花的世界都有,只有自己立场坚定,才不会被诱惑,不会迷失自己,少走弯路,不犯错误。

从小我们和父母一起劳动时,我的父亲就会教育我们,给我们讲从果园里走,帽子碰歪了也不要去正帽子,从花生地里,瓜地里路过,鞋带开了不要去系鞋带,不要弯腰去整理。当时很小,不明白道理,父亲就说,要是在果园里正帽子,会让人误认为是抬手摘果子,弯腰在花生地里,瓜园里,会让人误以为是在摘瓜,挖花生,为了避免误会,这些都是尽量避免的。
我的父亲文化不高,只上过几天小学,他懂得很多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教育我们做人要正直,诚实,有骨气,人穷志不穷,人要有志气,有骨气,这样的人才会受人尊敬。他讲了几个小故事,故事的核心就是,人的骨气,正直的重要。这些故事大部分已经忘记了,故事的精神已经铭记于心,当时我父亲说,人的骨气代表了人的精神,冬天衣裳单薄,有骨气的人,迎着冬天里的风站立,即使是三九严冬,冻死也不出声,这是毅力和骨气的表现;生活困苦,三餐不食,即使是再饿,也不能去偷盗,去抢劫,即便是饿死也不能做出出格的事。这些教诲让我们学会做人的根本和底线。
我们热爱劳动,因为我们从小就懂得了,劳动创造财富,想要的东西,美好的生活需要自己奋斗。记得小学秋假,那天很热,我躲在屋里自己玩,我父亲就要让我去西山南边的地里去翻一下地瓜秧子,为了让地瓜高产。小孩子是不愿意去劳动的,我也一样,不喜欢去。我父亲就说:“去那瓜地的路上,正好有果园,那里有小蜜桃和果子,那不是很想吃吗?想吃了,我们一起把瓜秧翻完,回来就去果园,我给你买一大堆桃子水果管你吃饱。”我一听有果园,有桃和果子吃,这都是很迫切需要,那时候的水果太少了,一年到头也没多少。我自然一蹦三跳的和父亲一起去劳动。
秋老虎,太阳总是很热,我们走了一小段路,已经热的不愿意去了。我父亲就鼓励我,决定的事就要坚持。我是拼了,晒得冒油也坚持到了瓜地里,主要是桃子和水果的诱惑力太大了。
带着一瓶水很快就喝上了,越热就越能出汗,越出汗就越渴,好在地不是很多,大部分都被我父亲干完了,我实际也没干多少,毕竟是年纪小,力气不大,时间总算是熬过来了,完工回家走。这时来了精神,那个高兴简直别提了,原因大家都知道,下一站就是要去果园里了。
我的父亲真是说话算话,到了果园就叫开果园的大门,果园里的是我的一个大爷,我父亲说要买六斤桃子,很快我大爷就摘好了,他手里还拿着几个桃子,说是熟大了,他洗好了的,要给我吃,我当时就觉得两眼放光,口水直流,可是我尽量克制住,我没有去接大爷收里的桃子,直到大爷再三让我吃,还让我父亲同意,让我父亲和我说,让我拿着。我父亲就说:“你如果想吃就拿着吧,你大爷给你的,你就吃吧。”我接过这软软的桃子,吃了起来,那桃子甜甜的,略微有点苦味,我快吃完的时候才想起给我父亲一个吃。那时候我吃的桃子在印象中最好吃了,也许是物以稀为贵吧,味道美妙绝伦。吃的风卷残云,太阳也不那么热了,也行是要落山的缘故。回家的路上,我的父亲在教我三字经上的玉不琢不成器,解释了意思,路上正好见过我的老师,老师还和我父亲说笑,说我父亲是最好的老师。
回家吃过晚饭,我们一家分享甜甜的桃子,我父亲说:“想吃的东西,想要的东西,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能获得,劳动虽然又累有苦,可有了收获,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是先苦后甜。”从那以后我们懂得了劳动创造财富,劳动最光荣,劳动是先苦后甜的享受。
时光飞逝,我的父母亲已经老了,我们的孩子都大了,想想那时候父母的言传身教,看看现在的我们,心里暖暖的,果园的桃子真甜,回味悠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