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武
锅巴很普通,而猪油锅巴却不常见,大概知道的人也不是很多。在我的记忆里,猪油锅巴一直飘着诱人垂涎的清香。
记得小时候,没有电饭锅,家里做饭用的是大锅灶,大锅灶是用土墼砌成的,土墼是用捣熟的泥巴,用一个长方体的模子固定成型,晒干即成。那时没有砖头,就用土墼砌墙,造房子什么的。灶台面用水泥抹平,一根烟囱伸出厨房顶,直插云霄。以前农村一到做饭时间,家家厨房屋顶炊烟袅袅,氤氲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灶台上放两口锅,一大一小,大的煮饭,小的炒菜,还有两只烧水的吊罐,饭菜做好了,吊罐里的水也就热了,吊罐相当于土制的,原始的热水器,冬天一家人洗个热水脸是不成问题的。
大锅灶烧的是柴,草,稻壳什么的,灶堂是很讲究的,通风要好,一般大锅灶是要配一个风箱,风箱是很拉风的,轻轻一拉,一股空气就从风箱的嘴巴里吐出来,加强了空气的流通,使可燃物充分燃烧。烟囱要竖的直,通畅,烟才出的快,做人也如此,要行得端,做的直。这样的大锅灶,就算是个好灶,灶头好,兆头就好。
都说大锅饭,小锅菜,饭要大锅煮,菜要小锅炒,说的是大锅煮的饭香甜,小锅炒的菜爽口。大锅煮饭是要结锅巴的,大锅饭不能一气呵成,水干之后就得熄火,让未熟的米饭醒醒,休息一会儿,过三、五分钟再加把火,使米饭充分膨胀,这时就会闻到米饭的淡淡清香,如此这般,两到三次,饭就熟了。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吃饭是真正的吃饭,菜是不多的,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荤腥,就着萝卜咸菜,也能嚼出米饭香,一顿饭能吃好几碗。现在社会进步了,时代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多吃菜,少吃饭,成了常态,有些爱美的女士,为了减肥,保持苗条的身材,曼妙的身段,甚至不吃米饭了,理由是米饭富含碳水化合物,会增肥。
米饭盛完之后,剩下锅底一层厚厚的锅巴。这时,盖上锅盖,在灶堂里加把火,让锅巴变焦,再用锅铲把锅巴翻个身,不一会焦黄的,又香又脆的锅巴就做成了。刚吃过饭,锅巴是吃不下的,等冷却了,就用陶瓷罐装起来,盖好盖子,密封保存,这样的罐装锅巴几乎天天都有。
罐装锅巴是我小时候的最爱,也是那时候最常见的零食。锅巴的另一种高级奢侈吃法,就是大名鼎鼎的猪油锅巴,做法很简单,一学就会。用一只碗,放几片锅巴,加少许盐,再加一勺冻猪油,用开水一泡,一碗香喷喷的猪油锅巴就做成了。
吃猪油锅巴也有讲究,吃锅巴吃的是它的嚼劲,香香的,脆脆的。开水泡的时间不能太长,泡久了锅巴就没有了嚼劲,吃起来不脆。时间要掌握好,恰到好处。泡好的锅巴表面漂浮一层油花,像一粒粒珍珠在水面浮动,很是诱人,闻着就香。一口猪油锅巴汤下肚,立马神清气爽,再嚼一口香香脆脆的锅巴,舌尖上的美味,香飘四溢啊。有时下午放学回家,饥肠辘辘,来一碗猪油泡锅巴,简直是一种美的享受,到如今还记忆犹新。
岁月悠悠,过客匆匆,现在大锅灶很少看见了,有些地方基本绝迹了。可是,人们在锅巴的营销上也动足了脑筋,有些商人做机制锅巴,锅巴生产的速度特飞猛进,一袋一袋包装好,上超市,进饭店。锅巴登上了大雅之堂,做起菜来种类还不少,有大米锅巴,小米锅巴,三鲜锅巴,蛋黄焗锅巴,锅巴土豆,香脆锅巴等等。有些饭店主打锅巴,做起了锅巴饭,生意还不错。打亲情牌,说是锅巴饭,忆锅香,勾起人们的记忆,想起那时候的味道,乡土气息扑面而来。
可是,吃来吃去,我始终没有吃到小时候猪油泡锅巴的味道。
2020.5.17
作者简介:朱同武,安徽巢湖人,热爱文学,尤喜散文,诗歌。闲暇之余,结缘文字,写人生,书春秋,传递爱与美,喜与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