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暗潮涌动]
苏东坡在凤翔任职三年,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正月回到了京城。皇帝后来想将他招人翰林院,负责起草诏书,做皇帝的机要秘书。
但是宰相们认为苏东坡的资历还太浅,经验不足,需要经过更多的锻炼,于是让他改任直史馆,负责编修国史,这对苏东坡来说也是个很重要的岗位。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连串的不幸事件降临到苏东坡的头上。
首先,这一年五月,他的夫人王弗在京城不幸去世,年仅二十七岁。妻子的丧事还没有料理停当,第二年四月,父亲苏洵又与世长辞了,享年五十八岁。

于是苏东坡兄弟护送苏洵的灵柩回四川老家,按照规矩须为父亲守丧三年。
苏东坡此时并不知道,这是他最后一次回到家乡。

熙宁元年冬,当他准备重返朝廷的时候,等待他的将是一场激烈的政治风暴,而自己后三十年的人生命运将不得不与这场政治风暴紧紧地联在一起。

当年离开家乡去参加科举的时候,他曾与弟弟苏辙相约,功成名就之后返回家乡共享田园之乐,但他没有想到,这一次离开眉山,这个愿望将永远无法实现了!
那么等待苏轼兄弟的究竟是一场怎样的政治风暴呢?就是着名的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为什么要变法?这还要从宋王朝的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说起。
赵匡胤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以后,他吸取唐王朝因藩镇割据而最终亡国的教训,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把全国的军权、财权、行政权等统统集中到自己手中。

当时官场上流传一个笑话:有个人爱吃螃蟹,他要求去担任知州,有人问他愿意去哪里,他回答道:只要是有螃蟹而没有通判的地方就行(事载宋·欧阳修《归田录》)。由此可见知州与通判的紧张关系。

再比如财政,对内,朝廷要求地方财赋大多数上交中央。而北宋朝廷优待百官,宋朝官员的俸禄在中国封建朝代中是非常高的。
当时宰相一个月的俸禄有五十多万文,按照那时的物价,一斗高价米也不过五十文,这五十万文能买一万斗(十二万斤)高价米。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二月,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建立负责变法的专门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统筹改革户口、赋税、财政收支、粮食漕运、工商收入、兵器制造等关系国计民生的事宜。
在财经、军事等方面推行一系列的新政策,其核心目的在于强国富民,缓和国内矛盾,巩固朝廷统治。 (待续)

题宝鸡县斯飞阁
苏东坡 [宋]
西南归路远萧条,倚槛魂飞不可招。
野阔牛羊同雁鹜,天长草树接云霄。
昏昏水气浮山麓,泛泛春风弄麦苗。
谁使爱官轻去国,此身无计老渔樵。

[释义]
通向西南的还乡路,是这样遥远而寂寞;人在阁上倚栏远眺,招不回归乡如飞的魂魄。
原野辽阔茫茫一片,远处牛羊小如野鸭、大雁;天宇深广视野无限,草木寂然与云霄相连。
朦朦胧胧的雾气升起,像条条绸带浮动在山脚;拂拂的春风吹起一派温馨,轻轻抚弄着田野的麦苗。
谁让我这般留恋官场,竟然轻易地远离了家乡。临风自叹此身已非吾有,像渔夫樵夫般隐逸只能是梦想。

诗里,有西北野旷天低的苍茫,有春风绿野的生趣,有乡思徒增的情怀,有欲归不得、欲罢不能的内心矛盾。
这种内心矛盾贯穿了苏轼四十多年坎坷仕途的始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