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高银(内蒙古)
联系电话:15847811935(高银)
微信同步:13804783823(周会)
推荐:茹悦 (旅俄)
编辑:海外华人文学
图片:百度搜索

五原县黄柿子
黄河至北,几字弯头,五原“汲黄河魂之灵,集草原风之精,纳农耕韵之润,有着2400年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积淀深厚的农耕文化。近代史上,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间河神”的地方绅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垦荒置田,首开河套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先河。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渠纵横、阡陌相连的地理和自然环境造就了河套地域特色农产品——“五原黄柿子”。

黄柿子,又名河套丑柿子、黄番茄、黄金果,是巴彦淖尔市五原县的特产。据《内蒙古自治区农作物种子志》记载,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西红柿传入五原县,从20世纪60—70年代五原县开始种植黄柿子,黄柿子是多年流传下来的乡土品种。

“五原黄柿子”最初由五原县农田大户种植成功,因其颜色金黄,口感好,从此在周围的村社中推广开来。九十年代后,五原县从政策、技术、资金、人力、物力、市场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扶持,通过几年来的质量把关、品种提纯复壮、品牌宣传等,黄柿子逐渐成为农民致富的特色产业。目前,黄柿子种植以反季节温室生产为主、塑料大棚种植为辅,产品上市时间从4月中旬一直延续到翌年1月。
黄柿子属茄科,具有产期佳、品质好、产量底、外表圆润光滑、耐贮运等优点,是五原县的地方特色品种。该品种平均果重200~250g左右,金黄饱满的黄柿子,个大肉厚、含水量少、沙甜可口、亦果亦蔬,营养丰富,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

好吃看的见“五原黄柿子”,沙、香、甜 、淡甜中带着酸涩,它的营养价值要比红柿子高。经检测,维生素C含量20-30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2-6%,总酸(以柠檬酸计)含量为0.4-0.65g/100g,是巴盟地区省事水果的首选品种,是纯绿色有机食品。
“五原黄柿子”富含SOD,是美容养颜的最佳生食水果,女性每天生食一果能促进面部光滑细嫩、减少皱纹;黄柿子同时具有健脾养胃,健胃消食、生津止渴、清热解毒、促进消化、血液循环,抑制细菌等多种功效。

营养丰富、品质好、口感好、市场好的“五原黄柿子”,是五原县的特色产业,也是五原县拿得出、叫得响的绿色有机食品品牌;是五原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

201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五原黄柿子”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2019年,“五原黄柿子”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目前,“五原黄柿子”已经成为北方地区的掌上明珠。吃一口沙爽的黄柿子,那是最纯真最自然的味道。
目前,五原黄柿子正搭乘“天赋河套”的快车走进全国大小超市,走上餐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河套美味-----灯笼红香瓜
香瓜也叫“甜瓜”和“甘瓜”、“小瓜”。见名如瓜,从古甜到今,香瓜是中国最早的果品瓜类,众多历史文献都有记载。《诗经》里曾记载“中田有庐,疆场有瓜,是剥是菹,献之皇祖”以及“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茶薪樗,食我农夫”的记载,可见香瓜是当时特别重要的食材。北魏有个大农学家贾思勰的著作《齐民要术》里香瓜称为小瓜,可能是因为香瓜小个儿的缘故。
在唐朝,香瓜著名的品种有“御蝉香”、“抱腰绿”、“银瓜”、“五色瓜”。上至皇帝老儿、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没有香瓜根本过不来夏天。诗人李贤是种香瓜的爱好者,对瓜的习性了如指掌:“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诗人李白、张籍、贯休、李峤的诗文里对甜瓜都有记载。

元朝时,王侦编写的著名农学著作《百祯农书》,书里记载如何教农民如何种香瓜。《本草纲目》(李时珍),以及其他农学著作如《农政全书》(1639年),《野菜博录》(明代鲍山),《毛诗名物图说》(清代徐鼎)都写到了香瓜。

《明史纪事本末》云:“土肥沃,可耕桑”,记载五原县这片黄河蜿蜒流淌形成的河套冲积平原,地势坦荡,土壤肥沃,水草肥美,适合香瓜的种植。
近代史上,被当地老百姓称为“人间河神”的地方绅士王同春修渠治水,垦荒置田,首开河套大规模发展农业的先河,使五原成为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水渠纵横、旱涝保收的“塞外江南”。

五原“汲黄河魂之灵,集草原风之精,纳农耕韵之润,经百年之炼,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五原农耕文化”。在这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千年古郡,黄河的千年滋养使五原农牧业发达,成为优质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其中尤以种植香瓜闻名。

传统种植将香瓜分为厚皮和薄皮两种,这是生态学的特征,“灯笼红”是五原县最典型的精品香瓜。五原适于种植“灯笼红”香瓜的原因是土壤大都是灌淤土,其表土层为壤质灌淤层,耕作性好,含钾量高,对糖和淀粉的积累非常有利,适合“灯笼红”香瓜的生长。
“灯笼红”香瓜种植历史悠久,已经有70多年的历史。所以五原被称为远近闻名的“灯笼红”香瓜之乡,“灯笼红”香瓜是大自然给天赋河套的馈赠,也被赋予了时间的味道。

“灯笼红”香瓜因其外观似小灯笼而得名,香瓜皮薄肉厚、香沙绵甜脆,营养丰富,咬一口爽口回味无穷,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被当地人称为“藏不住的香瓜”。凭借独特的沙甜口感、淡淡的香气、内秀的外形,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素有“天下第一瓜,五原独一味”美誉。
灯笼红香瓜,果皮灰绿,果肉绿中泛黄,皮薄肉绵、清香怡甜,熟透的灯笼红,掰开內瓤,你会发现那一层金黄晕染出的沙甜,让灯笼红香瓜酷似灯笼的外形又有了灯蕊闪耀的意境,更加传神的勾勒出河套人的审美情趣。

灯笼红香瓜属葫芦科,品种平均果重400 g左右,维生素C含量22-32mg/100g,含钾量为150-200mg/100g,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8-14/%,能量为140-200kj/100g。果实营养价值丰富,除了水分和蛋白质含量略低于西瓜外,香瓜的芳香物质、矿物质、维生素C的含量等明显高于西瓜,是不可多得的水果,有促进消化、抑制多种细菌作用,更兼具医学价值和保健作用。

是人们品味现代生活,养生保健不可或缺的无公害佳品。瓜的果实还可制成果干、果脯、果汁、果蔬及腌制品等加工品。
2014年,五原灯笼红香瓜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019年,五原灯笼红香瓜被正式纳入“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黄花花,绿瓜瓜,瓤沙沙,甜哇哇,”如今,五原县的灯笼红香瓜已经上市,四面八方的人们闻香而来,争相品尝,争相购买,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灯笼红”香瓜成为人们是馈赠亲友的最佳选择。
吃一口新上市的灯笼红香瓜,回味故乡那的熟悉的味道,那一种甜进心里的味道,那一种牵念的家乡味道,那是最得意最幸福的味道,让我们留住乡愁记忆,共同体会幸福滋味,、、、、、、、

作 者 简 介
本人高银,笔名职校精英,性男,1974、10、19出生于五原县塔湖镇,籍贯陕西省府谷县,1998参加工作,2003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学历,五原县高级职业中学教师。中学一级教师,电工高级教师。2019年6月调入五原县县委宣传部。
2016年2月1日所写的童话故事在巴彦淖尔市阴山岩刻童话故事征集活动中荣获三等奖。2016年12月6日,《阴山岩画民间传说之仓颉造字》获得巴彦淖尔市宣传部、巴彦淖尔市文联举办的历史典故及民间传说有奖征文活动三等奖。
2017年7月1日,论文《阴山岩画童话故事之仓颉造字》、《关于巴彦淖尔市阴山岩画的研究》、《绿色崛起、赛过江南的创想》获得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巴彦淖尔市宣传部学术论文评选优秀奖。
2018年1月6日,小说《都市网络情缘》获得第二届内蒙古网络文艺白羊奖优秀作品奖。2018年10月,诗歌《纪念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感赋》、《赋咏五原》入选巴彦淖尔市委员会老干局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作品汇编》。
2019年5月16日,诗词作品沁园春.敬贺新中国七秩华诞获得2019年全国第三届《新文学诗词》评选大赛优秀奖,并授予“最美诗人”的荣誉称号。2019年9月26日《礼赞新中国、70年守望相助谱华章》在呼和浩特市昭君文化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诗歌、散文征文、朗诵”活动中被评为二等奖。 2019年9月30日,论文《挖掘天赋河套文化底蕴,抓好天赋河套绿色品牌》《天赋河套生态文明建设》、《河套文化、海纳百川》荣获巴彦淖尔市宣传部、内蒙古河套文化研究所2019年全市河套文化学术论文优秀奖。2019年8月,诗歌《品茗会客有感》荣获包头广电小传媒、鹿城读书会、内蒙古丝路茶域茶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三等奖。2019年11月27日,诗歌《天赋河套赋》荣获巴彦淖尔市文联“天赋河套主题文艺创作”诗歌类一等奖,2020年1月8日诗歌《天赋河套赋》荣获巴彦淖尔市诗词学会天赋河套有奖征文三等奖。
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内蒙古诗词学会会员,巴彦淖尔市诗词学会会员,五原县诗词学会副会长、五原作家协会副秘书长,内蒙古精英沙龙会员,内蒙古红马读书会会员,呼和浩特电影学会会员,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巴彦淖尔市作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西部散曲会员,河套文化研究所会员。
2016年被五原县人民政府、五原县县委评为十个全覆盖工程优秀个人。2017年被评为五原县创建中华诗词之乡领军人物。酷爱写作。著有小说《都市网络情缘》、《花开五原》,诗词集《葵乡诗韵》、《五原诗抄》。
2020年疫情期间编写的顺口溜、快板、新闻稿件5篇被人民网采用、1篇被中央电视台客户端采用、5篇被今日头条采用、3篇被农民日报采用、1篇为中国小康网采用,4篇被学习强国采用、12篇被《内蒙古日报草原云》采用、31篇被正北方网采用。截止4月8日,有105篇稿件被内蒙古自治区文化馆、巴市日报、晚报等市级以上媒体、报纸采用。
迄今为止,文学作品400多篇被人民网、中央电视台客户端、中国小康网、中国扶贫网、中国政协网、中国党建网、中新网、中国扶贫网、内蒙古扶贫网、今日头条、农民日报、内蒙古日报、正北方网、学习强国、草原云、北方新报、巴彦淖尔晚报、巴彦淖尔日报、内蒙古诗词、河套文学等采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