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远征军在缅甸的黄陂兵丨张传东 潘安兴
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亚洲战场到了关节口,20万中国远征军,浩浩荡荡开进缅甸战场,首先攻克密支那,取得决定性胜利,日军由全面进攻转变为节节败退。
据相关当事人讲述,黄陂兵分别在杜聿明与孙立人将军麾下。
横店百花村马严湾人严宽,在杜聿明部门当汽车排长。此人是穷人家子弟,没读书,却精明能干,为找一点出路,才去当兵混口饭吃。一到部队,被团长看中,让他当了勤务兵。他很灵光,跟随长官身边,看事做事,讨人喜欢,就把他送到部队速成训练学习,又让团参谋给他开小灶,很快粗通文墨,能够看书读报,书写一般文牍,加上人很聪明,上司很欣赏。
不久,又把他送到汽车学校学习,接受能力很强,迅速掌握了汽车驾驶技术,经过一段时间实际操作,已经熟练地掌握了驾驶要领,特别是在复杂的湘西山区路段行驶,练就了过硬的本领,为后来赴缅甸作战,在山林中穿行,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部队的突出表现,很快当上了班长,上升为排长,负责辎重与后勤补给。
当部队进入缅甸后,总指挥决定突袭密支那,翻越库芒山脉,依据美方所撰写的路线艰难行进。所经过的地区,都是人烟所罕到的原始森林,这里是蟒蛇成群、虎狼结队的地方。
时而行进在湍急的溪流,时而跋涉在深不可测的沼泽。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征途上频添多少慷慨壮歌。
蚂蟥和疟蚊是困扰中国军队的天敌。他们想办法,每个人腿上都裹上了两三层尼龙绑腿,以抵抗蚂蟥的侵袭。
沼泽地疟蚊更是让人烦恼,他们都戴着防蠊面罩前进。
粮食供给中断了,他们就啃树皮,在丛林小溪寻找是否能作饮用水问题。
迷了路,靠指南针矫正前行的方向。走了二十多天,好一容易到了一大块空地,从无线电台中获得指挥官命令,准备攻击前面的密支那机场,在美机的配合下很快拿下目标。
日军做梦也没想到,中国军队从天而降,一幕幕战斗故事,在这里发生。而摧毁日军的碉堡却是棘手的事情,因为经过多年的经营,日军的防御工事极其坚固,火力网非常密集,弹粮储备充足。
开始,采取强攻,伤亡不少。他们琢磨着如何逐一拔掉这些钉子。几次战斗,也摸索到了一些经验,根据以往的得失,他向连长建议,采取明暗两手各个击破,即白天炸药、大炮轰击,解决周边阻碍;晚上带着手雷、汽油弹去摸暗哨,出其不意,让日军魂飞魄散。
他还带着两个弟兄,提着汽油,穿过封锁线,在夜色茫茫中,乘敌熟睡,从枪口倒进汽油,迅速点火,碉堡里的日军鬼哭狼嚎,抱头乱窜。白天,他们拿着炸药,匍匐前进,将炸药放在周围,一声“轰隆”,把碉堡送上了天。
与弟兄们扎成一把,三个一群,五个一班,请缨到一线,士气太旺了,他们的行动,让美军也惊叹不已。他们思考着如何多拔掉日军的几个堡垒,为大部队前进扫清路障。黄陂兵不甘落后,踊跃报名参加突击队,腰上挂满了手榴弹,在机枪的火力掩护下,用汽车挡板作盾,朝着攻击的目标爬行,弟兄们屏住呼吸,紧盯前面的蠕动,提心吊胆着哥们的三长两短。
一声巨响震耳欲聋地回落,枪哑了。大家齐齐地站起来,一个个满身泥土混着血迹的战友归来,狂热地拥抱着,跳跃着,仿佛一场隔世的相会。
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顽强负隅,超乎想象。在碉堡中喷出的火焰,狙击手从洞口射击,使中国军人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减少战友们的牺牲与伤亡,严宽们也当起了工程兵,参加挖掘隧道的队伍。他们分班轮作,不停掘进。敌隐蔽在碉堡中,我隐蔽在地道里,玩起猫捉老鼠的游戏,到了终端,给一个措手不及,让日军也无可奈何。
他们的战绩,受到史迪威将军的嘉许,称中国军人是世界最优秀的军人,为祖国争得了荣誉。
前川理林的李明伦曾参加远征军,赴缅甸作战。一个小个子,倒很精灵。他所在连队属孙立人将军麾下。
在此之前,李明伦曾被日本兵抓去修工事,后来发现他很会做菜,把他弄到炊事班,混了一些时,跟日本兵接触多了,很快粗通一些简单的日语,也目睹了日军烧杀奸掠的暴行,义愤填膺,久而久之,日军对他放松了警惕,借外出买菜的机会,侥幸脱逃了。
家中无人,也没有牵挂,他就投身军旅,到国民党部队当一名普通士兵。上司发现他头脑机灵,反应快捷,把他调到侦察连,几次深入敌后,当差获得一手信息,还打入皇伪内部,成功策反,受到连长的赞赏。
后来,他所在部队受派遣,进入远征的序列,开赴印缅战场,投入开辟史迪威公路的大会战中。在丛林中,就地取材,因陋就简施工,不分日夜赶进度,归纳法得汗流浃背,也没有人叫一声苦,一心想多消灭一些日寇,让胜利早一天到来。
他所在连队当差先遣队的任务,在峡谷密林中穿行,蛇虫是困扰他们的问题。好在从小受苦的他,当过学徒,什么藤编竹编都会,还跟天河范瞎子学过捉蛇、治蛇伤的手艺,想不到派上用场。
在部队闲暇与休整,他用竹篾编成竹篓,随行携带。在执行任务中,捉到蛇,装入篓中,久而久之,一篓一篓的蛇,让他们意外丰收。他向连长建议,专用蛇武器,对付日本兵。在攻打日军碉堡的战斗中,他带蛇篓,在兄弟们的掩护下,顺利到达敌军碉堡枪口,将蛇一条条扔进洞口。在堡垒中的日军见状,惊惶乱窜,不少逃离碉堡,一出来,被密集的一阵机枪哒哒哒扫射,应声倒地。
这种战术在以后 战斗中屡试不爽。在扫除前行障碍中发挥了相当好的作用,达到少死人多杀敌,受到师部的表彰。
摧毁敌军的后勤补给,袭击敌军仓库,让敌军失去弹药粮草辎重,他们以小股部队突然出其不意,在缅北拿下敌军的物资储存重地,让敌军军心大乱,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两个远征缅甸的黄陂兵,归国后,尽管遭遇不同,在人生的履历表中写满沧桑,鲜为人知的故事中,永远铭刻中国军人的爱国与忠诚。
严宽回国途经湖南,抢救落入魔掌的“湘妹子”,演绎英雄救美的故事,他的壮举,喜获爱情的果实,与湘妹喜结良缘,白头到老,一齐渡过人生美好的时光,儿孙满堂。解甲归田,在农业生产队种田,虽然被当作五类分子,却很乐观旷达,还时常与社员讲当年的故事,队里人都没有把他当坏人,竟然活到了90多岁。
李明伦回国后,也没有到军队混了,从此以做炊事为生。全国解放后,在各乡镇企业单位食堂搞伙食,也到黄陂县印刷厂做了伙夫。不论在编还是临时,倒也自由自在,清理阶级队伍,也没有受到冲击,只是孑然一身,最后无疾而终。
他们两个远征军黄陂兵的不同经历,使我想到那一代人,投身抗日战场,远在异国他乡,为消灭日寇,作出不同贡献,他们并不求获得什么名誉与待遇,像很多普通人物一样,回归平凡,默默渡过自己的一生,一抔黄土,向谁诉说自己?在乱鸦斜日被人淡忘,我打捞的淡忘,只是沧海一粟。
张传东 湖北黄陂祁家湾人。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华师附属恒大龙城小学副校长,且耘杏坛且笔耕。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黄陂辞赋协会会长,黄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潘家湾故事》(暂定名)征文启事
为弘扬祖辈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打捞历史记忆,寻找潘家湾的曾经过往,使我们世代祖先的足迹不致消失,也是尽我们对前辈的最大孝心,因此,特发此征文启事:
一、以每个家庭为单位,上溯五代人的经历、故事情节,或一段时期的事件;
二、熟悉周围宗亲、上辈经历或在湾外的重大事件中所处的角色与作用;
三、各个时期在求学、从军、就业、经商、从政等工作中的生活,成就及影响;
四、潘家湾周边山川、溪流、池塘、庙宇、学堂、田头地角的神话,上辈人讲过的离奇传说;
五、祖训家风,教子成人成材的典型案例,耕读传家的延脉;
六、尚善仗义和睦家庭、敬老扶幼,热衷公益事业,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典型人物和动人故事;
七、珍贵的历史照片、证书、碑记、契约等背后的故事情节,获得的感悟;
八、会用智能手机者,哪怕想到零星片段,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均可及时发在潘氏宗亲群或潘秀娟,潘安兴微信上,由二者梳理;
九、年龄大,有困难的宗亲,可联系潘安兴、潘秀娟上门釆访,组织材料;
十、组织专班,负责整理,形成初稿,交出版机构付梓。成书送省市档案局、图书馆备存,为后辈留下档案资料以供借鉴;
本书是潘家湾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望大家鼎力支持,大雅扶轮。把历代先人的足迹铭记在册,胜过清明上坟,为先人树碑。能让上辈故事流传于后世,可谓吃水不忘挖井人,也能觉悟我们从何而来的良知。谢谢大家的理解与帮助!
《潘家湾故事》(暂定名)征文组 潘秀娟电话:15871758886,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