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官场铇磨练 ]
苏家在二月安抵京城。他们买了一栋房子,附有花园,约有半亩大,靠近仪秋门,远离繁乱的街道。
绕房有高大的老槐树和柳树,朴质无华的气氛,颇适于诗人雅士居住。


苏东坡这时轻松愉快,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蹴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
但是弟弟则沉默寡言。父亲则深沉莫测,对事对人,一概不通融假借,因此处世则落落寡合,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

在仁宗嘉祐六年(一〇六一),朝廷任命苏东坡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治所在今陕西凤翔)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
宋代的官制分官、职、差遣三种,前两种代表名誉、品级,差遣才是实际的职务。

“大理评事”是司法机关的属官,但这只是代表苏东坡名誉品级的“官”,他的实际职务是“签书凤翔府判官”,是凤翔知府的助理官员。
按照北宋官府惯例,只有相当资历的官员才能担任“签书判官厅公事”这样知府、知州的助理官,

而苏东坡这个二十六岁的年轻小伙子刚走上工作岗位,就担任这个比较重要的职务,主要是由于他在进士、制举考试以及文章写作方面出类拔萃的表现。

苏东坡决心在这里埋头苦干,做出成绩,实现自己用世报国的理想。但他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脚底板刚走进凤翔府衙门没几天,就遭遇到一连串的不顺心。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还会有人欺负他,给他小鞋穿不成?还会有人小看他,给他找不痛快?

还真有。这个人就是苏东坡的顶头上司、凤翔知府陈公弼。
士大夫们在一起游乐玩赏,听说知府来了,就都不说也不笑,连吃的喝的似乎都没有味道了,纷纷散去。他就是这么一个严肃的令人望而生畏的老头儿。

苏东坡是什么性格?开朗豁达,口无遮拦,想说啥就说啥;加上少年成名,以才气自负,性格上就难免与这位陈知府发生矛盾。

而陈公弼呢?才不管你是科举考试的第一名还是第二名,来到官府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公务员,少在这儿摆“少年成名”的架子!苏东坡刚到风翔府,陈知府顺手就给了他几个下马威。
苏东坡在诗中不无郁闷地写道:“虽无性命忧,且复忍须臾。”(《客位假寐》)

什么意思?呆在这个糟老头儿的手下,倒也不用担心丢掉性命,只是经常不得不咬紧牙关,忍受“人在屋檐下不能不低头”的窝囊气。

多年以后,苏东坡曾不无悔悟地回忆起这段往事,他在《陈公弼传》中写道:
轼官于凤翔,实从公二年。方是时,年少气盛,愚不更事,屡与公争议,至形于言色。已而悔之。

意思是:我在凤翔做官的时候,年少气盛,不懂事,屡屡与陈公弼大人发生争执,有时候甚至怒形于色。现在想起来真是非常后悔。
苏东坡一生只写过十篇传记,其中只有二篇传记涉及当代人物,这十篇传记中,为陈公弼所写的这篇最长,也最为详尽。 (待续)

石苍舒醉墨堂
苏东坡 [ 宋 ]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
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恍令人愁。
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能瘳!
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

感想
人的烦恼和坎坷是从识文断字开始的,想来这个世界本来就有很多种的人生境况,每种境况都只有享有的人才知滋味。
就像花儿开放绝不是因为要装点景色,更不是为了人类的啧啧赞美,只是因为它原本要开放。
如此而已,想明白了就知道了,这个世界真的不需要一定要怎么样,必须怎么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