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笔
思维的习惯
文/于公谨
可能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关系,或者是说别的关系吧,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是一板一眼;这并不是说我们有什么不对,而是经历的次数多了,就会让我们的思维陷入一个窠臼里面,就会变成僵化的,就会变成是固定的。即使是我们想要改变,很多时候,都没有没有办法改变的,也没有可能会进行改变,毕竟是我们自己把我们自己的思维订上了“钉子”;而一旦这个“钉子”被拔下来,我们就会不知所错,就会不知道怎么办了。
曾经去一个工厂,工厂上面有一个门楼,是焊死的;后面有一个门,是紧急备用的,也是为了方便的;只是很多时候,这个门都是被遗忘的,几乎是不存在一样;毕竟很多时候,都是开着前门。有一次,凑巧的是,我碰上了。看到很多人都围在工厂的门口;有一台拉货的车,停在了门口;货物高出上面的横梁很多;有几个人拿着电焊,正在准备上去门楼上面。感觉到很好奇,就问我所认识的一个人,他告诉我,没有办法,货物是太高,进不去院子里面,只能是用电焊切割门楼,才能够让货物进来。我很奇怪地说,为什么不走后门?
这个人有些明了,连忙拦住想要切割的电焊人员,对厂长说,可以走后门啊。厂长当时是楞了一下,后门?才想起来,还有一个后门的。这不是故意的,或者是其它什么;而是习惯了走前门,也把自己的思维固定在了前门,就忘记了后门的存在,所以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认识的那个人后来说,多少人都没有想起来,还有一个后门存在的;很多人都看到,都知道后门的存在,就是没有想起来;这个脑袋是做什么用的?本来是和我无关的;我却知道走后门;他们怎么就想起来切割门楼,也没有想到后门是可以通过的?
我当时就笑了,说这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我不是他们厂子的人,所以才会意识到这一点;而他们自己工厂里面的人,不可能会注意到这一点的。这个人很奇怪地说,你怎么会意识到,为什么我们就意思不到?我说,你们的思维,就是固定了在前门;而我,就没有这个概念,毕竟前门和后门都是走路用的。当时,这个人的表情,好像是没有弄明白的。我只能是继续解释着,比如说写字,也是真实发生的事情。
这个人叫做文子(是他名字里面有一个文字,不能写出全名的),因为在整理花坛;他是一个老板,所以很多时候,都是有着闲心整理很多的东西;而且,有着一定的文化底蕴,喜欢书法什么的。当时,接了一个电话,电话里面让他记录着一个电话号码。这个时候,他就有着急,开始找笔。其他人多少用不着笔,而且,与他的距离并不远。文子就过去问,没有人带着笔。这让他有些着急,也有些烦恼的,毕竟是电话号码对他来说很重要。
旁边的一个人,就问文子,你找笔做什么事?文子说,当然是记录一个电话号码。那个人说,你可以先写下来啊。文子不明白地说,没有笔怎么写?用手写?那个人说,就是用手写。文子有些恼火,什么?那个人说,你可以写在花坛里面土地上啊。文子醒悟过来。
这就是思维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