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入松】南宋-吴文英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胡向前解读:
吴文英,字君特,号梦窗,晚年又号觉翁,四明人。吴文英一生未第,游幕于他人府中,最主要得有浙东安抚使曾官拜宰相的吴潜(吴履斋)及嗣荣王赵与芮(宋宁宗之生父)等二个人,后“困踬以死”。关于吴文英的生卒年未能断定,一般文学史多从夏承焘之说法,他在《吴梦窗系年》中推断生于1200年,卒于1260年。有《梦窗词集》一部,存词三百四十余首。
解读吴文英的词算是宋词家当中最难理解的一位词家 。都道“诗有李商隐,词有梦窗。”,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云:“梦窗深得清真之妙,其失在用事下语大晦处,人不可晓。”真的如他所说吗?也不见得。只是吴文英词的章法基本上都是:意识流动手法。我用王步高先生诗词格律课件的内容让读者了解一下什么是“意识流”:“意识流”原是美国实用主义者詹姆斯的哲学用语。詹姆斯认为:每一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从有连续性的“意识之流”中把他所注意的部分挑出来而构成他自己的世界。西方的文学创作都广泛的应用了政治理论,并把他作为一种表现手法。而事实上,这种表现手法在中国的传统文学创作中。就早已经被广泛采用,特别是在以抒情见长的词的创作中,应用得尤为普遍,它往往是词人布局谋篇的重要手段。如黄庭坚的《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这首词跳跃性极强,采用的完全是“思想流、意识流,主观生活之流”的意识流的手法。开篇两句,上下问答,却又漫不经心,是答非答。因为问非真问,不过是词人的一个意念。答亦非答,仅表明词人意念中一种想象。正因为如此,所以接下来便让意识流向假设:“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当然无人知道春的去处,也无法唤取归来同住时,词人意识便又流向了与春有关系密切的黄鹂,又从黄鹂进而流向与黄鹂为伴的蔷薇花。而最后之谜,仍是“春归何处”了!尽管全词意识之流颇为迷离惝恍,象纯“主观生活之流”,而实则是遵循了“惜春”这一内线在流动着的。只不过组织得巧妙罢了。
而古人词评家又是怎样来理解“意识流”词章手法的呢?孙麟趾在《词迳》云:“梦窗足医滑易之病,不善学者便流于晦。余谓词中有梦窗,犹诗中之有李长吉,篇篇长吉,闻者生厌,篇篇梦窗,亦难悦目……石以皱为贵,能皱必无滑易之病,梦窗最善此。”
周济则在《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中云:“梦
窗奇思壮采,腾天潜渊,反南宋之清泚,为北宋之秾挚。运意深远,用笔幽邃,炼字炼句,迥不犹人。貌观之雕缋满眼,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其中有句“而实有灵气行乎其间”这就是“意识流”章法的迷底,它用一条暗线通惯整篇,似散却联,似失又合。又因吴文英在【宋史】当中没记载 ,许多生平事迹不详,读他的词也就增添了难度。解读这首词,我得借鉴陈洵的词评语来摸索出一点头绪;他在《海绡说词》中云:“思去妾也,此意集中屡见。《渡江云》题曰“西湖清明”,是邂逅之始;此则别后第一个清明也。“楼前绿暗分携路”,此时觉翁当仍寓西湖。风雨新晴,非一日间事,除了风雨 ,即是新晴,盖云我只如此度日扫林亭,犹望其还赏,则无聊消遣,见秋千而思纤手,因蜂扑而念香凝,纯是痴望神理。“双鸳不到” 犹望其到;“一夜苔生”,踪迹全无,则惟日日惆怅而已。”顺着陈洵的评语,我们就顺藤摸瓜;一步一步来揭秘。先从《渡江云-西湖清明》找到一些消息,证其吴文英初识去妾钱塘妓杨爱爱侍儿。【渡江云】中云:“肠漫回,隔花时见,背面楚腰身。...数幽期难准,还始觉留情缘眼,宽带因春。”;另外从他的【莺啼序】中再探得一些消息,其词云:“十载西湖,傍柳系马,趁娇尘软雾。遡红渐招入仙溪,锦儿偷寄幽素。”这是他俩相爱的记述。另一段则记他离别,其中云:“幽兰旋老,杜若还生,水乡尚寄旅。”也就是说他如果杨爱爱没离别,他还会继续住在西湖临安。接着又云:“别后访、六桥无信,事往花委,瘞玉埋香,几番风雨。”也是说他与杨爱爱別离后就一直没再见面过。了解这些之后,于是这首【风入松】的词意就清晰可见起来。宋词不一定首首都是“有寄托入,无寄托出”,像这首词就没托意;只是它写得很婉约,且用“意识流”的章法谋篇布局;一时难窥其中隐藏着的一段生死恋的故事。(注:“锦儿”可参见《侍儿小名录》)
“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
我没忘记你,没忘记杨爱爱;我在思念她的风风雨雨的日子里又过了一年。记得年前的清明节时。
“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
在楼前柳林浓碧的路上与你道別,我俩是多么的依依不舍,难解难分;每一丝的柳条就像我俩的深情厚谊,万般柔情一样的缠绵。
“料峭春寒中酒,交加晓梦啼莺。”
自从别离之后,我在料峭的春寒中借酒消愁;眼前浮现的都是你欢歌笑语的倩影,伴随着我醉酒不醒后方休。
“西园日日扫林亭。依旧赏新晴。”
我每天还在西园打扫着林亭飘落的树叶,希望你有一天能够回来,咱俩再一起欣赏这里的风光美景。
“黄蜂频扑秋千索,有当时纤手香凝。”
我每当看见林亭中的秋千就会想起与你牵着手常常去荡秋千时的飘逸和欢笑;看见蜜蜂飞过,就想起你曾留下那少女的馥郁清香。
“惆怅双鸳不到,幽阶一夜苔生。”
我等了你整整一年了,还是没见你归来;我俩手牵着手走过的小径和台阶,因都没人来过而长满了青苔;像一夜之间就长满了,就像你刚从昨晚离开并没有走远,相信你还会回到我身边的。
吴文英这首別离杨爱爱后因怀念她而填的词,可见他曾有过甜蜜的爱情,痛苦的思念和醉生梦死的生活。至于他的爱国情怀等,则表现的都不怎么强烈,没有像陆游和辛弃疾那样。他在【贺新郎-陪履斋先生沧浪看梅】中云:“此心与东君同意,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陈洵在《海绡说词》中云:“要与东君同意,能将履斋忠款道出,是时边事日亟,将无韩、岳,国脉微弱,又非昔时。履斋意主和守而屡疏不省,卒致败亡,则所谓“后不如今今非昔,两无言、相对沧浪水。怀此恨,寄残醉。”也。言外寄概,学者须理会此旨。...”吴文英是吴潜的门客,有道是“道不同则不相为谋”,而吴潜也是位忧国忧民之宰相,可见吴文英也有忧国之思想。
2020.5.15胡向前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