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
甲骨文是汉字文化的根和源,从被契刻在龟甲上那一刻起,就注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它是东方文明亘古不变的遗传基因,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传承至今的生命密码,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和基石。甲骨文的演变和发展,就是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画卷,呈现出的是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先民们用双手创造了最早的黄河文明。黄河中下游地区是秦岭、太行山交汇的山前台地和黄河冲积平原。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先民们很早就从亚洲大陆中心地带,沿着黄河,追逐太阳升起的地方,来到这片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在这里,他们定居下来,繁衍生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简朴的双手辛勤渔猎、耕种、编织、畜牧,打磨石器、烧制陶器、冶炼青铜,挖掘窑洞、搭建房舍。由群居聚落,到氏族村落、氏族部落,再到部落联盟、建立王朝。在漫长的时光里,先民们创造了以黄河文明为标志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二里岗文化,推动了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灿烂文明催生原始文字符号。原始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带来社会文明,文明的出现增进了先民们情感交流,由此产生最早的语言文字符号。8000多年前,贾湖人在龟甲、骨器、石器、陶器上已镌刻下原始文字性质的符号,做出了中国最早的乐器—骨笛。8000年前的裴李岗人已懂得文化生活,他们刻下文字符号用以记事,在生产劳动之外欢快跳舞庆贺丰收。距今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以制陶、编织为主的手工业相当发达,那时的人们已会烧制绘有几何图案和动物花纹的彩色陶器,在自然经济活动中已开始以物换物。1987年5月在濮阳县发现的距今6500年的西水坡墓葬遗址,证明中国早期星象在6000多年前就已形成,古人已基本掌握回归年并用以指导农业生产。距今4600年前中原龙山文化时期,已出现铜器和青铜文化,先民们已有骨卜习惯,创造了骨刻文。
夏商王朝建立推动了语言文字符号发展。距今4000年前后,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覆盖广大地域的核心文化——二里头文化,这一文化出现便迅速向周围扩散,使二里头成为“最早的中国”动因所在,构成了现今中国的雏形,形成了中国最早的朝代—夏王朝,出现了刻划在陶器上的符号表。距今3600年前的二里岗文化,是商代前期文化,在二里岗遗址发现了与甲骨文为同一系统的朱书陶文。夏商王朝的建立,各个部落开始联盟,为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需要,联盟部落便将一些经常使用的文字符号固定下来,用于记事和交流,由此推动了语言文字符号的发展。
殷商时期铸就中华民族血脉——甲骨文。甲骨文诞生于殷地,现今河南省安阳市。豫北地势西南高东北低,殷商时期古老黄河沿着太行山山前平原由西南向东北流入渤海。古时殷地气候湿润,依山傍水,视野开阔,土地空旷,水草丰茂,正南方还有一望无际的雷泽,便于耕种和渔猎。这块美丽富饶的地方很早就被商王朝看中。商王朝在频繁迁都至盘庚时,他便力排众议,迁都于殷地,这才稳定下来。商人迁都殷地,建立了稳固统治政权,从此中国奴隶社会制度得到巩固和发展,国家雏形也已初露端倪。商都迁殷后,农业、畜牧业、养殖业都发展比较快,青铜冶铸也已达到很高水平,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其杰出代表。农业的发展,带来商王朝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也带来军事上的强大。由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祭祀的需要,商人便将人们在生产劳动中积累使用的像形会意等简洁符号进行规范,用于记录重大事件和祭祀,契刻在龟甲上,由此形成甲骨文。
甲骨文是先民们勤劳智慧的结晶。甲骨文的产生是漫长的、必然的,并非偶然,它是先民们在从事农业生产、渔猎、手工业制造及语言交流实践中,长期积累产生的象形会意符号。由于简洁易记,便被人们在生产劳动中普遍使用。从安阳小屯村发现大量甲骨文中可以看到,文字在殷商时代已被充分广泛应用,发展也比较成熟,汉字的结构在甲骨文中已基本形成。甲骨文的诞生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抒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甲骨文从远古走来,穿越历史时空,形成灿烂中华文明,奠定中国文化之基,铸就中华民族之魂,让这个伟大文明古国牢固屹立在世界东方。2019年金秋时节,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南视察,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黄河宁,天下平”,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的千秋大计。我们一定要牢记总书记重托,以功成不必有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再创黄河辉煌文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作者单位:新乡市社科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