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巧借校社资源,帮助孩子健康发展
作者:范慧凤
苏霍姆林斯基说:“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今天我想把这位伟人的话拓展一下,换成“最完美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的结合。”因为孩子是既是家庭之人、学校之人,更是社会之人。他(她)生于家庭,长于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家长,怎样巧借校社资源来培养孩子哪?
一、师长联动,引导成长
孩子从幼儿园开始,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学校,自然老师成为与孩子亲密接触的第一人。所以,我特别注重与老师合教育之力,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1、巧树老师之威
为了提高教师的影响力,只要谈到老师,我就特别注意树立老师的威信。孩子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记得女儿刚入初一时,由第一次检测成绩谈论到老师,我们娘俩有段对话,至今仍记忆犹新:
妈妈:政治考的不错。
女儿:我们班政治90分以上的有40多人。
妈妈:说明你们政治老师厉害。
女儿:你不知道我们政治老师有多“牛”!他说他每年发表多少篇文章,哪年的中考题被他猜中多少道,学生成绩有多么好;他还说他很忙,如果我们想见他需提前预约。
妈妈:(我从心里笑了,为老师的睿智。)能够让学生喜欢学习,就是老师的本事!
女儿:俺数学老师特幽默。即使是在最容易犯困的时段,一上数学课我就来精神。妈,俺老师是实验中学的“名班主任”!
妈妈:可能是全市的“名班主任”吧。
女儿:哇,这么厉害!
女儿:听别人说,我语文老师带上一级学生时,她班升学率在全市最高!
妈妈:也够“牛”的!
2、巧借老师之口
我始终认为:老师的肯定和期待是孩子成长最好的营养,所以我经常不断地与老师们联系。一是交流孩子生活、学习中的情况,有问题当即解决,有进步及时表扬。二是拜托他们多鼓励孩子。三是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借老师之口转达给孩子。因为同样的话,可能家长说出来是穿耳风,老师说出来是“圣旨”,影响的力度差别很大。
儿子初二时,有一天放学回来与我闲聊:
儿子:今天俺老师找我了。
妈妈:嘛事?
儿子:期中考试成绩。说我进步很大,希望我继续努力,争取下次考到班里前15名。
妈妈:说明在老师眼里你有这个潜力,别让老师失望啊。
此后我看到:儿子比以前更加刻苦认真下功夫了,成绩提升很快。
3、巧借老师之手
李玫瑾老师主张对孩子“先恩后威”,同样适用于学校教育。
为了提高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教育含量,我常常在孩子有进步或者有特别意义时,暗中与老师沟通好,悄悄买好礼物送到老师那儿,让老师以他的名义奖励给儿子。这几年,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奖励给儿子的礼物有:笔记本、钢笔、书、足球……还有我拜托老师写给儿子的书信。
孩子对老师对他的“好”,感触格外敏锐。在“师恩重如山”的前提下,老师对他的一句话,甚至一个眼神,都会在孩子的心里泛起涟漪,激起浪花,引起核变。这样很自然就提高了老师的亲和力和教育力,达到了家校共育的目的。
二、巧借活动,促进发展
“以活动促成长”是我教育孩子的不二法则。
1、巧借校园活动
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只要有“活动”机会,我就积极鼓励、强力支持孩子报名参与。久而久之,参与“活动”成了孩子们的一种习惯。
女儿从小就喜欢表演,到大学时,已经成为一个典型的文艺小青年。多次完成演出任务,既为学校赢得了荣誉,也为自己添了不少金砖。
儿子也是如此。实验小学是肥城市龙头学校,民乐团又是实验小学的亮点,演出任务很重。儿子总是随叫随到,从没缺席过。
之所以鼓励孩子积极参加“活动”,是因为我笃信通过活动可以培养孩子的团队意识、集体荣誉感和责任心,可以帮助孩子克服胆怯自卑心理,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心,还可以通过活动中的失败经历,锻炼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2、巧借社会活动
家庭、学校的教育资源,相对来讲比较单一。巧借社会活动就能将教育孩子的空间拓展开来。
2014年8月25日,由中共肥城市委宣传部、肥城市广电新闻出版局、肥城市文化馆、肥城市教育局共同主办了“肥城市2014年消夏广场文艺晚会”。女儿、儿子都有演出任务,我和孩子他爸义不容辞成了孩子的马车夫,共同上演了一场“全家总动员”。
看着孩子在舞台上的表演,我突然明白: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爸爸、妈妈的支持可以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而学校社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则是天使翱翔的万里长空。
每年的3月23日,是“世界气象日”。这天各成员国的气象局都要对外开放,举行宣传教育活动。2014年的这一天我们带儿子去了泰安气象局。
通过听讲解、看展板、观模拟,我们了解到天气和气候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工农业发展密切相连。也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会在顺应自然的基础上,越来越有针对性地对天气进行人工干预,使之更好地服务于人类。
儿子在大院里随走随看,随看随问。卫星天线、雨量筒、百叶箱、地温表、风向风速仪、气压观测仪、蒸发器、银盘日射计……不要说儿子,就连我们大人,也真是长见识了。
生活中,总有一些机会让家长巧借东风,觅到稀有的教育资源,把孩子引入探索未知、探索科学的新领域。
3、家长巧设活动
每一个孩子的背后站着多位家长,家长是工农商学兵、琴棋书画坊干什么的都有,这是一笔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我们家长自愿组成“家长团”,巧设活动,为孩子开辟出一片体验生活的新天地。
这些年,我们“家长团”,带孩子去机械厂参观,到艺术中心做陶艺;去蛋糕房做蛋糕,到樱桃园摘樱桃;去农田刨地瓜拔萝卜,到山上野餐露宿;去食堂帮厨,到工厂打工……
在这样一个多元、立体、开放的大环境中,孩子们感受生活,认识社会,享受乐趣,增长才干。
三、巧借资源,增知长识
1、巧借社会资源
社会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从自然到人文到科学,包罗万象。这些都是对孩子进行拓展教育的好资源。
这些年,我们带孩子北上北京,南下海南。去博物馆见证历史,去科技馆感受科技,去清华、北大校园参观,去登长城爬泰山……这些看似玩乐,实质上每一段路都是经历,每一件事都是营养。我们在穿越中开阔胸襟,在行走中见识世界,在同行中享受亲情。
2、巧借学校资源
学龄期,学校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在学校这个圈子里,除了科任教师之外,还有很多资源可以利用。
儿子上初中后,正值青春萌动期,有时对家长的话不太入耳。我就拜托科任教师、在这个学校任教的同学、朋友多关注孩子,帮助他解决学习上的困难、思想上的困惑、行为上的偏差,这种教育合力像阳光、像雨露,普照滋养着孩子,使其健康成长。
有段时间,儿子的语文成绩有所滞后。我就通过在这个学校工作的同学找了一位语文骨干教师,与儿子面对面分析试卷,为他找出语文学习上的优势、薄弱环节,指导孩子怎样学才能做到少失分不失分。这样,孩子在后来的学习中改变过去的学习方法,强化弱项,成绩很快就提上来了。
3、巧借社团资源
女儿、儿子在实验小学上学时,都是电视台的小记者。通过这个平台,孩子们走进电视台、农村、工厂、社区、敬老院……电视台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不同行业的大门。
2014年4月19日,儿子在参加“小记者”组织的“义卖 义捐”活动时,把自己喜欢的图书、玩具、学习用品,鼓鼓囊囊装了一大书包,在龙山中学操场上,顶着寒风和小朋友们进行义卖,并将所得的钱和礼物大大方方捐献出来,送给生活困难的小朋友。
当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和小记者采访儿子时,他说:“我希望山区的小朋友也能有学上,有书看。”语言无华却也道出了孩子质朴的心声。
从2013起到2015年,和陪孩子们多次参加正道文化学习。他们从学员到义工到助教,一步步实现了由被动接受爱到主动奉献爱的转变。
孩子的成长经历证明:爱,需要引导,需要培养,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为孩子创设感受爱、学习爱、奉献爱的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