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闲话佛系之自嘲
文/闫岳
不知从何时起,人们习惯把带点佛教色彩的人或事,归为佛系。是褒是贬暂且不论,信佛之含意是不言而喻的。
那么,念叨几声佛号,宣讲几句佛义,或在佛像前燃一柱香,叩几个头,就果真信佛么?不必说善男子、善女人及在家居士,就是那些剃度皈依佛门之僧众,也未必个个赤诚,一心向佛。否则,为何还有“地狱门前僧侣多”的喟叹。
从古至今,有很多信佛人。上至皇帝,下至黎民百姓,真可谓:求道者多如牛毛,得道者凤毛麟角。最近又听说,有些科学家也纷纷皈依佛门,只因科学发展到今天,正在不断地证明,在二千六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把宇宙物质世界的实相说了出来。据史料记载,佛法从古印度传入我国,早在汉代就已经开始了,到了唐朝盛行天下,以至于把我国的传统文化由原来的儒墨道,演变为儒释道。三藏十二部佛学经典,已经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祖释迦牟尼,他的生平经历,举世皆知。他父亲是国王,他本人贵为太子。这样的身世为什么要出家修道,过苦行僧的生活呢?用平常人的凡俗心看待这个问题,真是匪夷所思!那可是名利中的名利,富贵中的富贵,是多少人渴望而不可及,甚至又有多少人不惜拼却身家性命都想取得的位置。在我国历史上,为了皇帝的宝座,骨肉相残、手足相煎之事,比比皆是。别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皇权,就连蝇头小利都不肯放手、甚至一句赞毁之言都能挂碍于心的我们,还有资格谈什么淡泊名利吗!
近日,每当我看到一些文人墨客,吟诗作赋,大放厥词地说什么离情去欲、淡泊名利,甚至大有超凡入圣之意,我就严重的表示怀疑。对照自己平日所见所闻,更觉难以令人信服。想想自己也曾经有过类似的微辞,顿觉汗颜。故胡诌一首七言,自嘲尔。
七绝·文人相
世上文人利欲心,常吟绮语赋瑶琴。
贪嗔痴慢无非我,六道轮回苦海沉。

自我评判,只能说自己算不上什么文人,更算不上什么诗人。偶尔喝点小酒,整几行长短句,弄几首合仄押韵的文字,貌似诗人罢了。即使就算是诗人,又有什么好标榜的呢!也无非是在情欲名利中打转转而已。别说离情去欲非凡夫俗子可为,就是名利二字,试问几人可以脱离干系?更何况我们还不是名利中人。
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人之常情。不在名利之中,自不知名利的好处。那种呼风唤雨,心想事成的享乐滋味,岂是常人能轻言放弃的。有些文人骚客,动辄就说什么名利与我不相干,笑话!鬼才信你。试问我国古代那些大文豪、大诗人,有几个是名利场中志得意满之人?东坡居士还自诩八风吹不动,不也还是一屁过江来吗?
佛家道场,自古叫大雄宝殿,为何?释迦牟尼佛出家修道前,贵为皇太子,可为名利之中登峰造极之人,他能毅然决然出家为僧,最终降伏心魔,得道成佛,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大英雄。所以,世人把得道成佛之人称为真正的大英雄。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原本一樵夫,以砍柴谋生,供养老母。大字不识一个的他,一日担柴归来,偶听有人诵读《金刚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时,顿然开悟,后拜五祖为师,终成正果。至今,他的肉身还在广东韶关南华寺,千年肉身不腐,感召世人。
“此身未生神仙骨,纵遇真仙莫浪求”,人生在世,不管你信不信佛,做人是第一要务。自古以来凡得道者,没有哪个不是赤诚杰出之人。即使真心信佛的人,智慧功德不够,也不用执着于非要成仙成佛,倘若能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修为个寿终正寝,也就不错了!鉴于此再诌一首七言,作为此番闲聊的结尾。
七绝·自嘲哈😄
朝参暮悟色犹空,冷胀酸麻觉受中。
盛世无骨难证道,何如善饮做诗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