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沉浸在湖水中的老横坝
作者:左神州
凤阳县境第一大淡水湖花园湖,湖区位于县境东北,东与五河县相连,南与嘉山县接壤,湖区呈丁字形,西南至东北方向长达12公里,南部向东、向西各延伸约7公里。整个湖区只在枣巷黄嘴村地段设有涵闸,北与淮河相通,起蓄洪和调节水位作用。
湖之东方及南岸分布数座小山丘,知名的如女山、老爷山、磨盘山、大金山等等。花园湖水域百分之八十在凤阳境内,湖中水生、浮游生物繁多,尤以中华绒螯蟹、大青虾、草鱼、螺蚌为主,且湖中盛产菱角、芡实、莲藕、芦苇等水生植物,每逢春夏时节,各种鸟儿翔集于此,什么大雁、天鹅、野鸭、章鸡、白鹳、苇喳啦、水咕咚等在湖面中,芦苇荡里,成群结队,飞来飞去,引项高歌,煞是热闹。加之芡苇菱莲及其它不知名的水草,顶着红黄蓝白紫等各色小花儿,遍湖盛开,争奇斗艳,俨然一座水上大花园。
渔家在日落的余辉中布下丝网,黎明时迎着霞光在烟波浩淼的湖面上抽网捕鱼,此时你若是有幸,还能听到他们敲着磬儿,和着粗犷的歌儿,声音从平静的湖面叮叮咚咚地传来……
就在如此美景之下,就在这烟波浩渺的湖水之中,你可能还不知道,在深达两米的水面下,还沉浸着一座长达三华里的水下大坝!她静静地躺在水面下,已达半个世纪之久。
提起这座沉浸在湖水中的大坝,我们黄嘴人民习惯上称之为“老横坝”,她就像一个高大的巨人,横亘在离村子约八百米远的南湖之中。
说起这个“老横坝”,还要从五十年代花园湖周围干旱说起。那时候的花园湖,没有现在这么大,在她的上游还没有修建燃灯水库和鹿塘水库蓄水,花园湖只是由于地势低洼,四周雨水汇集,自然形成的小湖区。
在花园湖北岸,有个“农垦养殖场”,范围涵盖枣巷乡沿湖一带。农垦场场长叫刘炳之,此人是老革命,曾是新四军,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全国解放后,任农场场长,是县常委委员,是个很能力,能干实事的人,老辈人经常提起他当年在这里当场长的许多故事,尤其是他带头筑湖堤大坝的事。
在解放初期,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珍视,现在人是不能体会的。他们知道有土地就能种庄稼,有庄稼就能收粮食,有粮食就能填饱肚子,就再也不会受饥挨饿。
三年自然灾害,我们这里五四年涨大水后,又接连大干旱,湖水大面积退去。留下了肥沃的水草地,野草疯长,没过人顶,各种小动物,四处穿行,野鸡、野鸭,时飞时落,鸣叫不停。
刘场长就打份报告到县政府,申请围湖造田。那时候土地金贵着呢,县委根据实际情况,为解决吃粮问题,就予以批准了。于是,下达文件,抽调黄湾、枣巷两乡青壮男女劳动力约两千余人,利用冬季农闲集中会战,开始大规模地在黄嘴村南八百米处筑堤造田 。
据我向村民老辈村民左春耕、左勤官、郑家升、冯井平等了解,他们给我讲述了当年抬土筑坝,千人会战的情景。
当时由于刚刚过了三年自然灾害,生产力水平较低,尤其是在青黄不接的时节,人们仍处于吃不饱、穿不暖的状态。但经过开会动员,讲述筑坝的意义,人们热情高涨,黄湾乡、枣巷乡一带远处的人,自带被物行李、干粮,在工地附近折树枝、砍茅草搭简易窝棚,就地掘土挖井解决生活、住宿问题,工地指挥部也在附近村里动员住处稍微宽裕一点的农户,腾出部分房屋,供民工住宿。有的家庭困难带不起口粮,只能带些芋头、芋干、玉米、土豆做食物;有的民工没有棉衣、有的没有棉被,晚上睡觉,只能几个人挤到一起,合盖一条被子或在地铺上多加一些干草保暖。
工地指挥部一方面请地方政府和养殖场捐出部分粮食和牲畜,一方面向县里申请调拨一些米面及生活用品,这样才解决了人们缺衣少食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人们的干劲。
工地上到处红旗飘飘,歌声、号子连成一片,人们干劲冲天。早晨在东方刚泛出“鱼肚白”就来到抬土工地,晚上披巾戴月劳动几乎是家常便饭。人们比进度、比决心、比干劲!可谓是争分夺秒,互不相让;党团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干部发挥领导带头作用,提出口号“保质量、包土方,先完成、先回家”,村与村之间写“挑战书”、“应战书”等多种劳动激励方法,让大家有激情、有目标、有奔头。虽然是隆冬时节,但在工地上随处可见有民工穿单衣挖土、抬土干活,累的满头大汗的情景…….
就这样,人只用了一个冬春,在完全没有任何现代化机械的情况下,靠着手挖肩抬,筑起了一座长达近两千米,高达约两米,宽达两点五米的土坝!全部土方达上万立方!为黄嘴村新增良田达一千余亩,同时也确保了黄嘴原有的两千多亩农田的安全,对黄嘴一千六百多人民的生产、生活起了极大的保障作用。
黄嘴凡参加过筑坝的老人,现今在回想起当年建坝时的情景和耕种农田获得大丰收的景象时,脸上都洋溢着止不住的笑意,心底都由衷地发出自豪感。
时光荏苒,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一九五一年,随着领袖的“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江淮地区全面治理淮河进入了高潮,一时间,江淮大地,红旗飘飘,人潮涌动。在上游山区修建水库,在下游低洼地建蓄洪工程,河道两岸建筑大堤。
我们的花园湖也正式成为了淮河工程的一部分,一九五二年列入治淮工程计划,工程项目为“花…………
……【节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