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陂兵在朝鲜战场上
文/张传东 潘安兴
抗美援朝是新中国关键一战。为保家卫国,在毛主席党中央的部署下,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书写中华民族的壮丽史章。
很多黄陂热血青年,踊跃投向于这场伟大的战斗。
横店有个周金龙,从小听说共产党是穷人的大救星,共产党的军队是人民的子弟兵。出生在穷苦家庭的孩子,在1948年6月就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39军115师345团一营三连当战士,受党的教育培养,部队的训练,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机枪手。
他先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49年2月随大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同年10月,挺进广西,1950年1-8月随十万大山剿匪,取得很大胜利时,所在部队接到紧急命令,回师投入抗美援朝。
1950年8月,全军动员,思想政治宣传深入人心,人人斗志昂扬。10月5日,由广西乘车到安东(丹东),换上朝鲜人民军服装。10月19日下午4时跨过了鸭绿江,所在345团三连担任最前线的尖兵连,经新义洲急跑步2.5公里,抵达无名的大山边。战争已经箭在弦上,战士奔波了一夜,又困又累,没吃没喝。天漆黑一团,伸手不见五指,但战士们精神抖擞,唱着革命歌曲,激发战斗热情,无人叫苦叫累。
到了异国他乡,战士们牢记人民军队的宗旨,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为当地老百姓干实事,赢得了赞誉。
10月24日,战斗打响了。面对全副美式装备的联合国军,我军后勤补给困难,武器装备落后,战士以压倒一切困难的勇气,顽强奋战,在力量悬殊对比的情况下,无数战士浴血牺牲。面对炮火连天,飞机狂轰滥炸,凶恶的美国军队轮番进攻,战役打得非常惨烈,部队伤亡过半,依然不屈不挠,打赢入朝的首仗,举世闻名的云山战役首战告捷,为祖国人民争来了荣誉。
半月之久的鏖战,他受伤多处,转回祖国黑龙江医院,鉴定为二等乙级残废,送到湖北省荣军学校学习文化。1957年3月,复员回到黄陂横店马周田湾家乡务农。
在盘龙城开发区,已知就有三位青年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
刘集冯家院子青年刘柏青,1950年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入抗美援朝的行列。在战斗中,总是冲锋在前,成为战友们的排头兵,在急行军中,帮战友扛枪背水,多次记三等功。在一次战役中,美国施放毒气弹,他仍坚守阵地,用机枪横扫进攻的敌人,毒气进入眼球,什么也看不见了,双目失明。回国后,不想增加国家负担,主动要求还乡,自食其力。在家里,毒气发作,无钱医治,也没有去找政府的麻烦。多么善良朴实、忠厚的老兵啊!
二是三店袁家嘴人方汉青,当年只有十六岁,听说到朝鲜跟美国人打仗,连忙跑到乡里报了名,敲锣打鼓的喜报送到家里,换上军装,告别了亲人,义无反顾踏上了保卫东大门的战斗。别看他年龄小,鬼点子特别多,挖坑道,捉活舌头,都会想窍门,全连战友称为“小诸葛”。在奉命坚守二○八高地,天上美机轮番轰炸,地下美韩联合国军轮番进攻,全连战友伤亡惨重,依然浴血奋战,生死与共的战友越来越少,子弹还得省着,粮食已经只能管一天,后勤补给相形见绌。打到最后弹尽粮绝,红旗在朔风中猎猎呼啸,只剩最后几个人了。上刺刀,捆上手雷,与敌决一死战,拼到最后一个人。他与几个美国兵拼刺刀,身上鲜血淋漓,拼力搏杀,刀孔的血染红了棉衣,用最后一点力,拉开手雷,与一个美国兵同归于尽。骨,永远留在异国他乡。
三是许庙刘家老湾人刘仁泉,在湾里做细伢的时候,就胆大,不怕事,遇事总走在前面。报名参加志愿军后,他的个性更得到张扬。营里分配什么任务,他都抢着危险的事干。几次敌人的进攻,被他扔手榴弹压退。为了阻止美军机械化部队,他奉命前去埋地雷,冒着枪林弹雨穿越封锁线,达到指定位置,顺利完成任务,让美国军措手不及,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地行孙,惊惶不定。他所在连队,在坑道坚守三天三夜,始终顽强在阵地,让战旗飘扬。敌人无奈,出去了飞机轮番轰炸。一颗重型炸弹在离他一米处爆炸,顿时腿炸断,面目血肉模糊,壮烈殉国,遗骸永远留在朝鲜的土地上。
我们黄陂兵,在抗美援朝战场,用铮铮铁骨,展示中国军人的风貌,让世界一流军事强国,自己对手感到由衷敬佩,中国人民志愿军不怕苦、不怕死的硬骨头精神,毛泽东思想熏陶下的人民军队所向无敌。他们的精神财富,是共和国的瑰宝,他们的光辉形象,闪耀在“八一”军旗 ,指引着人民军队永远向前,向前!
一个火红的时代,造就了普通人物英雄辈出,群星灿烂,成为时代的标杆,里程碑,这不能不说是奇迹。这种奇迹,正是历史的闪光点,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要的核心价值,民族不朽的精魂。
作者简介
张传东 湖北黄陂祁家湾人。武汉作家协会会员。华师附属恒大龙城小学副校长,且耘杏坛且笔耕。
潘安兴 自号木兰山樵,1949年10月11日出生。湖北黄陂人。当年老三届,经历知青上山下乡,招工进厂,下岗打工,招聘政府机关工作。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武汉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代表作《中华大家庭赋》,作品曾获全国《钰山赋》二等奖。
《潘家湾故事》(暂定名)征文启事
为弘扬祖辈筚路蓝缕的创业精神,打捞历史记忆,寻找潘家湾的曾经过往,使我们世代祖先的足迹不致消失,也是尽我们对前辈的最大孝心,因此,特发此征文启事:
一、以每个家庭为单位,上溯五代人的经历、故事情节,或一段时期的事件;
二、熟悉周围宗亲、上辈经历或在湾外的重大事件中所处的角色与作用;
三、各个时期在求学、从军、就业、经商、从政等工作中的生活,成就及影响;
四、潘家湾周边山川、溪流、池塘、庙宇、学堂、田头地角的神话,上辈人讲过的离奇传说;
五、祖训家风,教子成人成材的典型案例,耕读传家的延脉;
六、尚善仗义和睦家庭、敬老扶幼,热衷公益事业,见义勇为,扶贫济困的典型人物和动人故事;
七、珍贵的历史照片、证书、碑记、契约等背后的故事情节,获得的感悟;
八、会用智能手机者,哪怕想到零星片段,一件有意义的小事,均可及时发在潘氏宗亲群或潘秀娟,潘安兴微信上,由二者梳理;
九、年龄大,有困难的宗亲,可联系潘安兴、潘秀娟上门釆访,组织材料;
十、组织专班,负责整理,形成初稿,交出版机构付梓。成书送省市档案局、图书馆备存,为后辈留下档案资料以供借鉴;
本书是潘家湾一项重要文化工程,望大家鼎力支持,大雅扶轮。把历代先人的足迹铭记在册,胜过清明上坟,为先人树碑。能让上辈故事流传于后世,可谓吃水不忘挖井人,也能觉悟我们从何而来的良知。谢谢大家的理解与帮助!
《潘家湾故事》(暂定名)征文组 潘秀娟电话:15871758886,潘安兴电话:13397133752。
2020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