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南而居四面山
——104岁的马识途老人的文化追求
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长 楚水
马识途老先生,这位曾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第三届名誉会长的老先生,对我来说,始终是一个遥远的存在。30多年前,中学课本里学习过他的散文。2008年以前,每年的理事会上,陈钧老会长总会宣读他的贺信,言简意赅,真可谓老马识途,时时指点迷津,让人迷途知返。前几年,观看由他的小说《盗官记》改编的电影《让子弹飞》,姜文的经典台词:
"让子弹飞一会儿⋯⋯",一度还成为网络热词,而那时的马老已经年届九旬而有四矣,仍然力可扛鼎,足见精力充沛。这部电影周润发、姜文、葛优、刘嘉玲等等大腕云集,节奏铿锵,让人震憾。
2014年5月24日,马识途百岁书法展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开幕,马老亲临现场,气若洪钟,器宇轩昂。“若得十年天假我,挥毫泼墨写兴隆”--书写全部都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祝愿与祝福。马老的书法自成一体,人书俱老。于有法中求无法,无法即法,是为至法,道法自然而得真法。所欲而不随心,是做人的心境,更是书法的境界--天人合一,张弛有道,臻美至善。
今年5月25日,马老在人民日报撰文,在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全国第十次文代会和第九次作代会上的讲话后,马老这样写道:
"在细读和研究后,我试图用几句话来加以概括:中国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应当是在马克思主义光照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导,以人民为中心,贯穿中国精神,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有中国新风格和新气派的生动的中国话语,讲好波澜壮阔的中国故事,并艺术性地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于中国人民"
--这是一位104岁的老人,大道如水而道出的真谛,洞穿事物,意骇言简,这才是人生的经验与智慧。同时,又以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站在历史负责的角度,畅谈了雅文学与俗文学,唯有也只有雅俗共美,才能文学大兴,文艺的繁荣,文化复兴。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达出了他老人家对自己曾经坚持过的中国通俗文艺事业的钟爱之情。这让我这位现任的会长十分汗颜,不登门向马老求教简直就是罪过。于是乎,翻箱倒柜,翻遍了所有档案,近乎掘地三尺,终于找到了马老的联系方式。
于是就怯生生地打过去,表明了自己一定要程门立雪之意。电话是马老的女儿接的,说马老最近十分繁忙,正在整理出版自己最新的书籍,基本上都在闭门谢客,让我略晚一些日子联系。一个104岁的老人,仍然这样笔耕不缀,更让人钦佩不已。今天也是几经周折,总算能够有机会亲自登门拜访,这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我们第一位中国通俗文艺终身成就奖的获得者马识途老先生。
这几天成都连降暴雨,骤雨初歇,淌着差不多浮过脚面的积水,终于来到了马老面前。马老底气十足,神态自若,正在挥毫泼墨。见我们进来,即收起笔墨,即开始侃侃而谈。思维敏捷,逻辑清楚,意识超前,根本不像已经超过百岁的老人。在网络文学出现之前,通俗文艺的普及与推广,一直是马老关注的重点,其中,就包括对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的支持,与另外一本以刊载通俗小说为主的杂志《今古传奇》的支持。马老还动情地拿出最新的《今古传奇》,感慨地说:
"过去发行上百万份的杂志,现在,也发行不到上万份了,网络文学的即时传播,让传统的纸媒已经徘徊在生死的边缘上了⋯⋯"
其实也是,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让人类生活的便捷的同时,也在必然的改变着人类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惯。不与时俱进,只有被时间淘汰。马老是最早运用电脑写作的作家之一,拥有众多的粉丝,所以,思维和思想一直居于时代前沿。马老还多次谈到怎样将大数据,应用到文艺理论的研究方法上,才能得出更客观地结论等等,更是让人惊愕不已--这那里是一位百岁老人,简直就是一个新锐青年。
我向马老介绍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大概情况,去年完成了新老交替,成立了党支部,目前可以说是百废待兴。这几年我们完成了季羡林先生倡导的《中华传世藏书》--即国学经典文白对照全译,以使经典国学通俗化的工作,目前,三十卷三千多万字已经由线装书局出版社出版。目前,正在编辑通俗易懂的《中国通史》,老人家很是高兴。谈起季羡林先生,马老更是发自内心的崇敬。马老说他写的一本有关曹操的书,是季老写的序,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季老住院时,他还曾写了一幅"悠着点",劝季老多注意身体,一度还成为文坛的佳话。
老马识途,筑梦路上,才能不迷失方向,中国的方向,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梦的方向。面对104岁仍在筑梦中国的马老先生,我有点惶然:
面南而居四面山
大道如水水东南
百岁仍筑中国梦
自信人生二百年!
(2018-7-13 于成都,这一天最后见到陈钧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