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俊科,网名了了,微博巴族十三客,河南西峡八迭人。中共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闪小说专委会会员,中华精短文学学会联盟会员,洛阳市作协会员,洛阳诗词学会会员,西峡楹联协会常务理事。出版有《恩情重于山》、《赵洼,曾经的地方》,《后凹,远逝的记忆》,《山村细雨》等文学作品集。

有爱无“癌”
文/李俊科
谈癌色变,这是现今人们对癌症的一种恐惧心理。一个健康的人,一旦被医生宣布为癌症,就等于宣布了死刑。本人知道后,精神会瞬间崩溃,从此萎靡不振,痛不欲生,基本上失去了生的希望。我的同事,退休教师朱玉运,他却不是这样。2003年,自从知道自己得了癌症那天起,就没有痛苦过,也没有哀愁过。他从容面对,“癌”中求乐,十七年来用爱心与病魔搏斗,现在仍然快乐地活跃在人们的生活中。
他之所以这样做,取决于他对民众的感恩之心。1996年灯节期间,他下井捞桶,因为井壁坍塌,被埋在井底六个多小时。在大家的奋力抢救下,才获得了第二次生命。由于右手在井内长久弯曲,失去了原来的功能,造成了半残废。获得重生之后,他决心要为大家做点什么,就对左手进行强化训练,要用自己的左手来报答救命之恩。恩未报,他不愿意早早地就离去。

乐观是战胜癌症的良药
1998年,退休之后的他,想在商海里赌一把,让自己有更多的资本为大家服务,就借钱投入到木灵芝的生产之中。谁想,一阵风之后,血本无归,损失惨重,一气之下,病魔就很快找上门来。在众人的劝说之下,他还是想开了:病不重要,感恩重要。他说,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微不足道的,七老八十也是死,不该来的既然来了,应该坦然面对。从此,他整天乐呵呵的。在南阳市医院开刀的第三天,他就在家人的陪伴下,鼻孔插着导管,腰间挂着瓶子,背上还沾着大胶布在街头晃动,从容地欣赏着南阳市区的新变化。医生查房的时候发现他不在,非常生气。他却笑着说,癌症没什么了不起,它是纸老虎,你强他就弱。就是后来的痛苦化疗,也没有皱起他的愁容。反而,他每天多吃饭,多喝茶,坚持体内大循环,坚持天天呵呵笑,终于打败了纸老虎,成为八迭冲抗癌第一人。

兴趣是继续生活的动力
朱老师热爱生活,兴趣广泛。种花,养鸟,根雕,盆景,奇石,酒瓶,古董字画都喜欢。当教师时就喜欢种花养鸟,经常给学生的写作提供了很多的素材。退休之后,有大量的时间支配。他在自己房屋的旁边建了一个小花园,花园的铁丝上挂了几个鸟笼,花开时节,鸟语花香,给村民及邻居的生活也带来了无限的情趣。花色品种多的时候,菜园也归他使用,一年四季都有鲜花盛开。化疗期间,早上还坚持上山遛鸟。他把鸟笼往树杈上一挂,就满山地寻找树根和岩石,一旦发现,就想办法弄下山去,巧妙地构思,精心地打造,几乎达到了忘我的地步,早把癌症抛在了脑后。村头的“大块地”地名标识,就是他用拉车从山里搬下来,雕刻之后竖起来的。去医院化疗的时候,总要拐到废品点看看,花酒瓶,旧画册,废剪纸,残壁画。他认为有用的,就捡几个漏回来,乡亲们如果需要了,只要开口,都能满足要求。他说,受人点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我的命是大家给的,我就是大家的人,只要是大家需要的,我能做到的,尽管说。他的院子里,二楼间,二楼顶 到处都是他收藏的,雕刻的,加工的过东西。心思都在兴趣里面了,癌症就没了生存的空间,早已逃之夭夭了。

教化是人类进步的途径
作为教师,他牢记历史,时刻把教化民众放在第一位。走进朱老师的院子,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尊抗日英雄的半身雕像,坐底上“向抗日英雄致敬”的红色黑体字非常醒目。不是他的介绍,人们还真不知道大块地村曾经是抗战时的其中一个主战场,还是民团司令部所在地。朱老师说,1945年夏天,他六七岁。日军110师团攻开了大块地之后,抓住了一位战士,绑在司令部的桂花树上严刑拷打,询问抗战部队的下落。他藏在自家的屋子里,隔着后窗看得清清楚楚。战士不说,日寇就用刺刀一刀一刀地割,战士的鲜血染红了桂花树。第二年,那棵桂花树也因此而死去。几十年过去了,这悲壮的一幕就始终刻印在他的脑海里,久久不能忘记。他把爱国主义教育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只要有机会,他就给大家讲述,让人们牢记这段悲壮的历史。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时候,他特意雕刻了两个雕塑,放在自己的家门前的空场里以警示自己,教育后人。

躬行是传承民风的方法
朱老师正直无私,热心为民,退休后,曾被村民推荐为生产队会计,还担任村里的监委,为生产队和村里做了许多好事,从不计任何报酬。患病期间,尽管需要巨资,还仍然为生产队修桥捐了一千元。最让人感动的是他为朱家重新修建的祠堂,为了淳朴的民风传承,几乎耗尽了他的全部心血。
对民风的发扬光大,也同样是感恩的表现。重修祠堂的念头,是他看到部分村民的道德沦丧、伦理缺失后形成的。社会上的一些人,有钱之后就吃喝嫖赌,坑蒙拐骗,远离了做人的底线,造成了不良的影响,有辱家风,有辱宗族,作为教师的他深感责任的重大。村头的朱姓祠堂是明清时期的产物,堂前的一通石碑记录了它的悠久历史。解放初期是学堂,他还在里面上过学。后来就坍塌了,只剩下摇摇欲坠的山墙,祖先的遗产损失殆尽,传统的伦理道德毁于一旦,他心疼欲绝。为了给族人提供一个尊祖敬宗的场地,他在患病中还念念不忘祠堂深厚的人文根基,决心承担修复的任务。他带着疾病,领着幼小的孙子,起早贪黑,从挖地基开始,用蚂蚁啃骨头的精神,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硬是把祠堂给盖了起来。他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染了村民和朋友,大家纷纷捐款捐物,筑起了台阶,扩展了院子,立起了大门。花草栽进了院子,鸟语花香的时候,传统教育的场所就形成了。有了这个场所,就有了教化民众之地,团结族人,感化后人,就不再是空无飘渺的东西,朱姓的宗族观念也逐渐形成了,做人有品行,读书有品味,做官有品阶的忠孝思想得到了弘扬。族人就有了规矩,逐渐产生了敬畏之心,从而带动了社会的风气大有好转,自己也感到欣慰。

点评
热心之人,其福也厚,学会感恩,寸心洁白。朱玉运老师就做到了。真的是癌症绕着走,幸福扑面来。现在的他虽然八十多岁,仍然精神矍铄,老当益壮。呼喊声如洪钟,登山如履平地,思维清晰,神思缜密,让年轻人羡慕不已。
2302 2020.05.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