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 诗 》
(七)诗与文
易 之 中
什么是诗?审死包公。但再难解也要解。因为我们每天在玩微信的时候总会遇上诗。什么是诗?诗是一种文学体裁。但这种“文体”却有点特别与另类。诗是相对文而言的。诗也只是文体中的其中一款。诗与文,都要讲逻辑、讲修辞、讲语法。有人认为文直白,诗含蓄。其实,诗与文都有直白与含蓄。有人认为,诗用典文不用典。其实,诗与文都同样可以用典。这种区分,只是用修辞来区分,并不合体法。也达不到区分的最终目的。
如何区分文与诗?大部分人是用直观的感觉去区分。凡是分行的就是诗,不分行的就是文。民间一直以来都是认可分行的四、五、六、七言就是诗,认为不分行的长短句不是诗,是词是文,所以也就有了唐诗宋词的说法。民间这种认为,也是有一定道理的。诗与文的第一分别是分行。诗分行,文不分行。这是从格式去分诗与文。
其实,诗与文之间的唯一的区别就是“音乐性”。什么是诗?诗就是人们抒发感情而拉长声音歌唱的唱辞。声情并茂是诗词的关键。诗有音乐性,文并没有音乐性。诗的分行,是为了旋律。诗要有格律的要求,文无需考虑其格律。格律中的分行、平仄、对偶、押韵都是为了诗有音乐性。平仄与对偶,会产生节拍,分行与押韵,会产生节奏。而文只考虑逻辑、修辞与语法,不用考虑音乐性。但诗在逻辑、修辞、语法的前提下,就要考虑其音乐性。《文心雕龙》就认为,“乐辞曰诗,诗声为歌。”
现在最头痛的是现代诗,或散文诗,如何让这种诗与文有所区别?唐诗是显著的诗而不是文。这点,连老百姓也能区分。唐诗有严格的格律。宋词也要遵守格律,也可以与文有所区别。但散文诗却没有格律限制,只有分行,没有平仄、对偶、押韵。散文诗既不是文又不全是诗,处于半诗半文的状态。如何去解决散文诗的音乐性问题,至今还没有这方面的论述与专家。从目前的“实践”来看,现在唯一能有共识的,就是用语气语调去让散文诗增加音乐感。其中啊长啊短,就缺少不了的。散文诗经常被人垢病是无病呻吟,其原因就是用语气词去产生音乐感而导致的。在散文诗中,语气语调的重复,就会产生旋律感与音乐感,例如《雨巷》中的“悠长、悠长”。两个重复的悠长要比单一的悠长有乐感。散文诗的字与词,任君使用,但唐诗就不充许重复。那怕在同一诗中出现重字也是犯忌。
诗词与歌词,都有音乐性。但两者的音乐性又有所区别。歌词是配乐用来唱的,诗词是不用配乐的,是半吟半唱的。宋词就是歌词,宋词要配乐,是咏唱。但唐诗可以配乐可以不配乐,是吟哦,即半读半唱。唐诗的唱,是语气语调的唱。“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白日”是读,“依”是唱,这就是半读半唱。
诗与文的唯一区别是“音乐性”。在写诗时,一定要有音乐性的诗的意识。至于能不能写出诗的音乐性?那就看各人的功力。不过,只要有了诗的音乐意识,在写诗时,就可以或多或少,下意识地都会产生诗的音乐性的。反复强调诗的音乐性,目的是让我们能在读诗与写诗时有所意识。从而更好地认识诗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