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陈寅恪先生【七律•咏红豆】
一一不愧秦淮第一流〖辘轳体〗
文/夕阳(鲁国元)

〖其一〗
不愧秦淮第一流,盈盈舞态俏含羞。
钱郎保命犹忘義,柳氏怀贞宁断頭。
知已無非花解语,動情恰似燕回眸。
问君红豆今何在,离合悲欢几處愁。
〖其二〗
聲腔圆润撼高楼,不愧秦淮第一流。
世道常讥春满面,人生几见月当頭。
芙蓉出水三分怨,雁字惊空萬古愁。
女子伤情多恨事,唯卿家国两担忧。

〖其三〗
独向苍溟问自由,红尘君子最难求。
原為楚馆無双对,不愧秦淮第一流。
噩梦時時留枕上,芳魂每每绕坟頭。
欲将红豆拋南國,怎奈相思到處游。
〖其四〗
相思才了又添愁,铁馬金戈乱九州。
杨柳芳魂風里散,菊花傲骨雪中求。
当为越國超纯派,不愧秦淮第一流。
常笑钱郎多媚态,半揮红袖拒登楼。

〖其五〗
乱世佳人满面忧,狼煙四起上高楼。
黄昏总怕雲追雁,黑夜常将露洗頭。
红豆艳時过雁阵,绿杨深處宿鸳俦。
先生最赞卿高洁,不愧秦淮第一流。
附:陈寅恪先生【七律•咏红豆】
东山葱岭意悠悠,谁访甘陵第一流。
送客筵前花与酒,迎春湖上柳同舟。
纵回杨爱千金笑,终剩归庄万古愁。
灰劫昆明红豆在,相思廿载待今酬。
【注:陈寅恪身上包含着双重身份:一个是他青年时代立下的志向,要做一名“史学家”;另一个来源于他从小接受的传统士大夫教育,即父亲带给他的“诗人”影响。自构思《柳如是别传》起,“史学家”陈寅恪就退场了,而“诗人”陈寅恪开始登上人生舞台。正因为如此,陈寅恪在《柳如是别传》中大量运用了诗歌来抒情、考证与研究。在《缘起》中,陈寅恪开篇即以一首七律《咏红豆》,解释了自己写作《柳如是别传》的起因。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旅居昆明的陈寅恪从旧书商手中购得一粒据说出自钱谦益故园的红豆,二十年颠沛流离,而红豆仍在。陈寅恪心生感慨,而有了“释钱柳因缘诗之意”。
因此,《柳如是别传》既是陈寅恪与一枚小小红豆的缘分,也象征着钱、柳二人的伉俪情缘。
柳如是,女诗人,本名杨爱,字如是,又称河东君, 因读宋朝辛弃疾《贺新郎》中:“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故自号如是。 与马湘兰、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顾横波、寇白门、陈圆圆同称“秦淮八艳”。后嫁有“学贯天人”“当代文章伯”之称的明朝大才子钱谦益为侧室。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聪慧好学,但由于家贫,从小就被掠卖到吴江为婢,妙龄时坠入章台,改名为柳隐,在乱世风尘中往来于江浙金陵之间。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 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政治抱负,徐天啸曾评价“其志操之高洁,其举动之慷慨,其言辞之委婉而激烈,非真爱国者不能。】
(公元二0一九年十月二十九日【农历十月初二日】于江苏苏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