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沂蒙山老区蒙阴县,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孕育出了一代又一代勤劳质朴的人们。而那些民间习俗虽历经时代的变迁,却也一辈又一辈的传承下来。说到习俗,不得不提到过年。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是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而过年里的一些传统习俗活动会让年过得更有年味。
家乡过年的习俗,印象最深的就要数“请家堂”了。
请家堂,是一种家族纪念活动,对过世祖辈的一种尊敬,是我们活着人的一种寄托,也有一种教育警示后人对长辈要孝顺的意思。请家堂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不是每家都要举办,一般都是本门的长子长孙来承办。严格意义上来讲,广义的请家堂共分三个步骤,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整个请家堂仪式是在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七结束,后来简化成年初二下午结束了。
请家堂是很讲究的。大年三十一大早,早早地起来,一家人就按照分配好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了。首先是要打扫卫生,屋里屋外、院前院后都要收拾利索。家里的男爷们开始贴对联,屋内、院中、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贴完对联后就要去用纸幄子打火纸。打火纸是必须得男爷们干的事情,如果实在是男爷们不在家,女人们必须得戴着斗笠充当男人才行。然后女眷们便下厨房准备供养的供品了,供品一般就是鸡、鱼、肉、豆腐、炸菜、青菜、花馒头和水果等。首要的大菜当然是鸡了,鸡必然是全鸡,要盘的很好看,鸡头要高高在上,身体威武挺拔,而且鸡冠子一定要红且大,显得特别有精神,过年嘛,图的就是大吉大利、昂首阔步。然后将盘好的鸡下锅蒸熟,这样用的时候光拿出来用就好了。还有一个大菜是“牛”,当然必定是“整牛”。可是牛的块头可比鸡要大的多,要是整牛的话,估计得十个供桌才能放得下吧!不过祖先们早就为我们想好了,这个整牛是有办法的。用煮熟的猪肚里面填满萝卜丝,然后用一根红色的细绳系成像葫芦一样的两段,大的一段当牛身子,小的一段当作牛头。牛头上面的装饰也很关键,整个牛出不出彩有没有型全靠这牛头的造型了:首先牛的眼睛要用两颗大而饱满的黑豆装饰,怒目正圆的显得很有气势;牛的眉毛可以用大葱嫩绿色的叶尖来装饰,也还挺萌的;牛的牙齿可以用两颗母猪的獠牙代替,长长的如同大象。我说祖先们,这哪里还是牛啊?分明是诸位动物的结合体吧?花馒头也很喜庆,每个像盘子那么大,上面印着各种各样的花的图案,还镶嵌着大红枣,贴着红纸,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意思。其他的供品鱼啊、肉块啊都是得有造型的,满桌子至少不下十几个菜吧。还有准备的好酒好茶也得一样一样的拿出来一丝不苟的去准备。
酒菜准备好之后,要在家的正堂屋,摆上家堂桌子,摆好写着逝去的列祖列宗名字的家堂轴子,上面写着过世几辈祖宗的名字,当然请的最多的就是到高祖这一辈了。在供桌的左右两边摆上两个椅子,以备给来的祖辈坐用。然后把准备好的要供养的供品全部摆到供桌上,桌子最前面倒上酒、满上茶,就像是待客一样。这些全部准备妥当以后,然后就开始请家堂了。就由全家的家长,当然都是爷爷了,带领一家叔叔、大伯、儿子、媳妇、子子孙孙们都到大街上面,每人点燃一炷香,烧上一些纸钱,然后再把在大街上燃着的香插在供桌前面的香炉里。烧纸的同时是要放一挂鞭炮的,表示对祖宗们的欢迎。焚香烧纸,鸣炮放鞭,将列祖列宗们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其实,这个时候是最神圣的时候了,所有的大人都一脸严肃,带头的爷爷口里还念念有词,说着一些恭敬的话,全家老小要跪在供桌前向回家过年的祖宗们磕头。但是所有的小孩子却是什么也不知道,虽然跟着大人的后面,也是叽叽喳喳各玩各的,都盼着老人念叨完了以后放鞭炮呢,那时候是我们这帮孩子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最期盼的时刻,小孩子都图热闹,跟着大人到处玩,丝毫感觉不到这个时刻的神圣。每当这个时候,放鞭炮的火药味、烧香烧纸的烟味、烧香的味道、烧火的柴火味,夹杂着煮熟的大鸡大鱼大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时,才是真正的过年的味道!
请家堂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供桌旁边摆放的两把椅子,那是给请回来的列祖列宗们坐的,人是不能去坐的。我就在想,列祖列宗们那么多,两把椅子够谁坐的呀?有时候小孩子们玩起来忘了,一屁股刚落座,虔诚的爷爷扎煞着双手一脸严肃和无奈的样子,嘴里说着“那是给请来的祖宗坐的!”象哄小鸡一样把“不懂事”的孩子哄走,然后双手合十对着家堂桌子为孩子们“请罪”。孩子们一哄而散,个别调皮的边跑边不忘来一句“祖宗揽着我们呢。”仁慈的奶奶也就一笑而过地说:“对,你太爷爷就喜欢孩子……”
等把祖宗们都请回来以后,还要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拦门棍”,意思是让列祖列宗们各进各家门、各找各家人,不要走错了。所有的这些都置办完成后,家里的所有人就都围坐在老人身边,开始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了。这时候一家人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共庆丰收也祁福来年。我们家乡的年夜饭都是几个大盆的肉、大盆的骨头,一人抱一个大口的啃。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城里人的年夜饭是一桌子一盘又一盘的精致炒菜啊!
请完家堂供养上之后,在这期间是不能离开人的,这就是守家堂。而且每隔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就要把供桌上的酒水倒掉“浇天”,然后再换上新的酒和茶,还有上面的香火是尽量不能灭的,要一根接一根的续上,晚上也是不能关灯的,好让祖宗们尽情地享用。
年三十的晚上是大人孩子都不睡觉的。我们俗称“熬五更”。当然孩子们一般都熬不到,大人也在过了十二点后就督促着我们去睡觉了,因为年初一还要到村里家庭关系比较近的人家里去磕头拜年。给请回来的祖宗们和健在的老人们磕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个一伙,小点的孩子便有大人领着到近份的人家里去磕头了。有大人在旁边孩子们磕头都很认真,很虔诚。当然,磕完头以后糖果瓜子就会塞满褂兜的,有时候还会有装满新钱的红包,满满的幸福感……
等热热闹闹的年初一过去以后,年的欢快达到顶峰,到年初二下午就开始忙碌着送家堂了。送家堂的时候就是再把家堂轴子给收拾起来,把供桌上面的酒、茶水、水饺汤等等全部倒掉“浇天”。等这些都收拾妥当,要给每祖宗都再准备一刀火纸,把家堂轴子和火纸、酒、茶还有鞭炮、煮好的水饺一起收拾进簸箕里面。然后集合起本门所有的请家堂供养的各家各户,一起集中到河边去送家堂,老老小小都跟在后面一起参加这个最后的重要仪式。出自家大门时,要放上一挂鞭炮,把大门口的“拦门辊”拿走,欢送列祖列宗们。在河边送家堂时,把酒、茶、水饺等供品依次整整齐齐的摆在地上,点上一炷香,然后就开始放鞭炮、烧火纸。伴随着噼噼啪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把带来那些水,汤、水饺等等,倒在烧完的纸、香前面,隆重的请家堂才终于落下帷幕,老人们也就长舒一口气,喜洋洋的带领着子孙们回家吃饭去了。每当饭桌上吃着供桌上祖宗们“吃剩下”的大鱼大肉,总觉得没有味道。虔诚的奶奶总会说那是被祖宗们把香味都吃去了!当时年轻的小叔一语道破:什么祖宗吃不吃的,再好的东西放在那里搁上三天三夜也就不香了。这个时候小叔总会得来爷爷奶奶的阵阵白眼……隆重的请家堂在一大家子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饭桌的上结束了,年味也随着请家堂仪式的结束渐渐变淡……
现在,除了部分农村地区,城市里很少见到这么隆重和虔诚的请家堂仪式了。对这项风俗习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仪式上都越来越淡了。毕竟是都讲究新年新形式,过洋节的气候也越来越盛了,更或者是对于那些个老黄历年轻人是越来越不懂了。
过年回老家,发现移风易俗后的新农村,请家堂的越来越少了,也没有放鞭炮、烧纸钱的了,大街上也没有了熙熙攘攘的磕头拜年的人群了,没有了过往的热闹景象,好像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愿意出门,都喜欢窝在家里看手机呢!
家乡过年的习俗,印象最深的就要数“请家堂”了。
请家堂,是一种家族纪念活动,对过世祖辈的一种尊敬,是我们活着人的一种寄托,也有一种教育警示后人对长辈要孝顺的意思。请家堂是一个家族的大事,不是每家都要举办,一般都是本门的长子长孙来承办。严格意义上来讲,广义的请家堂共分三个步骤,一是迎家堂,二是守家堂,三是送家堂。整个请家堂仪式是在除夕开始,到正月初七结束,后来简化成年初二下午结束了。
请家堂是很讲究的。大年三十一大早,早早地起来,一家人就按照分配好的工作开始有条不紊的准备了。首先是要打扫卫生,屋里屋外、院前院后都要收拾利索。家里的男爷们开始贴对联,屋内、院中、大门、圈门,家里的水缸、米缸、床头等等,到处都贴上喜庆和吉祥的祝福。贴完对联后就要去用纸幄子打火纸。打火纸是必须得男爷们干的事情,如果实在是男爷们不在家,女人们必须得戴着斗笠充当男人才行。然后女眷们便下厨房准备供养的供品了,供品一般就是鸡、鱼、肉、豆腐、炸菜、青菜、花馒头和水果等。首要的大菜当然是鸡了,鸡必然是全鸡,要盘的很好看,鸡头要高高在上,身体威武挺拔,而且鸡冠子一定要红且大,显得特别有精神,过年嘛,图的就是大吉大利、昂首阔步。然后将盘好的鸡下锅蒸熟,这样用的时候光拿出来用就好了。还有一个大菜是“牛”,当然必定是“整牛”。可是牛的块头可比鸡要大的多,要是整牛的话,估计得十个供桌才能放得下吧!不过祖先们早就为我们想好了,这个整牛是有办法的。用煮熟的猪肚里面填满萝卜丝,然后用一根红色的细绳系成像葫芦一样的两段,大的一段当牛身子,小的一段当作牛头。牛头上面的装饰也很关键,整个牛出不出彩有没有型全靠这牛头的造型了:首先牛的眼睛要用两颗大而饱满的黑豆装饰,怒目正圆的显得很有气势;牛的眉毛可以用大葱嫩绿色的叶尖来装饰,也还挺萌的;牛的牙齿可以用两颗母猪的獠牙代替,长长的如同大象。我说祖先们,这哪里还是牛啊?分明是诸位动物的结合体吧?花馒头也很喜庆,每个像盘子那么大,上面印着各种各样的花的图案,还镶嵌着大红枣,贴着红纸,预示着红红火火的意思。其他的供品鱼啊、肉块啊都是得有造型的,满桌子至少不下十几个菜吧。还有准备的好酒好茶也得一样一样的拿出来一丝不苟的去准备。
酒菜准备好之后,要在家的正堂屋,摆上家堂桌子,摆好写着逝去的列祖列宗名字的家堂轴子,上面写着过世几辈祖宗的名字,当然请的最多的就是到高祖这一辈了。在供桌的左右两边摆上两个椅子,以备给来的祖辈坐用。然后把准备好的要供养的供品全部摆到供桌上,桌子最前面倒上酒、满上茶,就像是待客一样。这些全部准备妥当以后,然后就开始请家堂了。就由全家的家长,当然都是爷爷了,带领一家叔叔、大伯、儿子、媳妇、子子孙孙们都到大街上面,每人点燃一炷香,烧上一些纸钱,然后再把在大街上燃着的香插在供桌前面的香炉里。烧纸的同时是要放一挂鞭炮的,表示对祖宗们的欢迎。焚香烧纸,鸣炮放鞭,将列祖列宗们都请回家一起过年。其实,这个时候是最神圣的时候了,所有的大人都一脸严肃,带头的爷爷口里还念念有词,说着一些恭敬的话,全家老小要跪在供桌前向回家过年的祖宗们磕头。但是所有的小孩子却是什么也不知道,虽然跟着大人的后面,也是叽叽喳喳各玩各的,都盼着老人念叨完了以后放鞭炮呢,那时候是我们这帮孩子最热闹的时候,也是最期盼的时刻,小孩子都图热闹,跟着大人到处玩,丝毫感觉不到这个时刻的神圣。每当这个时候,放鞭炮的火药味、烧香烧纸的烟味、烧香的味道、烧火的柴火味,夹杂着煮熟的大鸡大鱼大肉的香味扑鼻而来时,才是真正的过年的味道!
请家堂还有一个需要注意的是,供桌旁边摆放的两把椅子,那是给请回来的列祖列宗们坐的,人是不能去坐的。我就在想,列祖列宗们那么多,两把椅子够谁坐的呀?有时候小孩子们玩起来忘了,一屁股刚落座,虔诚的爷爷扎煞着双手一脸严肃和无奈的样子,嘴里说着“那是给请来的祖宗坐的!”象哄小鸡一样把“不懂事”的孩子哄走,然后双手合十对着家堂桌子为孩子们“请罪”。孩子们一哄而散,个别调皮的边跑边不忘来一句“祖宗揽着我们呢。”仁慈的奶奶也就一笑而过地说:“对,你太爷爷就喜欢孩子……”
等把祖宗们都请回来以后,还要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拦门棍”,意思是让列祖列宗们各进各家门、各找各家人,不要走错了。所有的这些都置办完成后,家里的所有人就都围坐在老人身边,开始在一起包饺子,吃团圆饭了。这时候一家人开开心心,热热闹闹,共庆丰收也祁福来年。我们家乡的年夜饭都是几个大盆的肉、大盆的骨头,一人抱一个大口的啃。直到长大后才知道原来城里人的年夜饭是一桌子一盘又一盘的精致炒菜啊!
请完家堂供养上之后,在这期间是不能离开人的,这就是守家堂。而且每隔几个小时或者几十分钟,就要把供桌上的酒水倒掉“浇天”,然后再换上新的酒和茶,还有上面的香火是尽量不能灭的,要一根接一根的续上,晚上也是不能关灯的,好让祖宗们尽情地享用。
年三十的晚上是大人孩子都不睡觉的。我们俗称“熬五更”。当然孩子们一般都熬不到,大人也在过了十二点后就督促着我们去睡觉了,因为年初一还要到村里家庭关系比较近的人家里去磕头拜年。给请回来的祖宗们和健在的老人们磕头,以表示对长辈的尊敬。年初一的早上,孩子们或三五成群或两个一伙,小点的孩子便有大人领着到近份的人家里去磕头了。有大人在旁边孩子们磕头都很认真,很虔诚。当然,磕完头以后糖果瓜子就会塞满褂兜的,有时候还会有装满新钱的红包,满满的幸福感……
等热热闹闹的年初一过去以后,年的欢快达到顶峰,到年初二下午就开始忙碌着送家堂了。送家堂的时候就是再把家堂轴子给收拾起来,把供桌上面的酒、茶水、水饺汤等等全部倒掉“浇天”。等这些都收拾妥当,要给每祖宗都再准备一刀火纸,把家堂轴子和火纸、酒、茶还有鞭炮、煮好的水饺一起收拾进簸箕里面。然后集合起本门所有的请家堂供养的各家各户,一起集中到河边去送家堂,老老小小都跟在后面一起参加这个最后的重要仪式。出自家大门时,要放上一挂鞭炮,把大门口的“拦门辊”拿走,欢送列祖列宗们。在河边送家堂时,把酒、茶、水饺等供品依次整整齐齐的摆在地上,点上一炷香,然后就开始放鞭炮、烧火纸。伴随着噼噼啪啪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响,把带来那些水,汤、水饺等等,倒在烧完的纸、香前面,隆重的请家堂才终于落下帷幕,老人们也就长舒一口气,喜洋洋的带领着子孙们回家吃饭去了。每当饭桌上吃着供桌上祖宗们“吃剩下”的大鱼大肉,总觉得没有味道。虔诚的奶奶总会说那是被祖宗们把香味都吃去了!当时年轻的小叔一语道破:什么祖宗吃不吃的,再好的东西放在那里搁上三天三夜也就不香了。这个时候小叔总会得来爷爷奶奶的阵阵白眼……隆重的请家堂在一大家子团团圆圆热热闹闹的饭桌的上结束了,年味也随着请家堂仪式的结束渐渐变淡……
现在,除了部分农村地区,城市里很少见到这么隆重和虔诚的请家堂仪式了。对这项风俗习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无论在感情上还是仪式上都越来越淡了。毕竟是都讲究新年新形式,过洋节的气候也越来越盛了,更或者是对于那些个老黄历年轻人是越来越不懂了。
过年回老家,发现移风易俗后的新农村,请家堂的越来越少了,也没有放鞭炮、烧纸钱的了,大街上也没有了熙熙攘攘的磕头拜年的人群了,没有了过往的热闹景象,好像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愿意出门,都喜欢窝在家里看手机呢!
过去,城里人都争相回农村体验民俗感受年味;现在,农村人都渴望去大城市寻找消失的年味。就像今天,超市里各式各样的进口坚果琳琅满目,可我怎么还是怀念小时候吃的满嘴满手乌黑的碳火烤花生的味道呢?
《雪中的怀念》诵读版
2018-12-07 阅读696
又下雪了,而且今年的雪比往年来的要早一些。雪,她是从天上飞到人间的精灵,也是冬天的使者,有雪的冬天才是完美的。雪,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会有不同的意境。她可能会对城里的交通出行、生产生活造成诸多不便;但一句“瑞雪兆丰年”,却足以看出雪对我们庄户人家的特殊意义,看着田地、果园里的皑皑白雪,让人从心里觉得甚是欢喜,更多的是对来年的期盼。
我推开门,看见一片一片的雪花像绒毛、像棉花,扬扬洒洒地从天空飘来。偶有几片小雪花会调皮地钻到衣襟里面瞬间融化,让人感觉刹那间的激爽。渐渐地,树上、房顶上、花丛中还有路上,都变成白茫茫一片,几只觅食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我仿佛来到了童话中的冰雪王国。此时此刻,我的名字是不是很应景,“天气寒冷才会有雪,下雪后天气会更寒冷”。
雪,总会凝结着各种情感,让人难免浮想。纷纷扬扬的雪花,会让我的思绪回到以前,想到了您。记得那是我四五岁时的那年冬天,那天也下了大雪。早上起来,我偷偷地溜出家门。到奶奶家只有十多米的路程,可是需要经过一个小斜坡,加上雪天路滑,对一个孩子来说行进很困难。我一下子跌倒在雪中,我又爬起来。如同最近传遍朋友圈的励志小熊爬雪山一样,在反反复复的跌倒又爬起来中,我终于到达目的地。摸着冻得通红的小脸和冰凉的小手,奶奶心疼的赶紧把我放进温暖的被窝里。伴着对爸妈埋怨的声音,她给我浸上一碗热气腾腾的鸡蛋汤,捧在手里、喝到嘴里、咽到肚子里,从里到外都暖暖的...
下雪天,爷爷总会烫上一壶老酒,火炉上冒着白烟的白菜炖粉皮透着浓浓的香味……而我总喜欢把爷爷烫酒的白开水喝的一干二净!爷爷说:管,这孩子长大后肯定能喝酒!奶奶却一脸的不高兴,嘴里嘟囔着长大后可别学会喝酒。如今,奶奶的话说准了。
奶奶始终是一个善良慈祥的形象,虽然在我的记忆里她都是头发花白、瘦骨嶙峋、驼背弯腰的样子。据说奶奶年轻时可是个高个子,太过操劳导致年纪不算太大就有了招牌式的弯腰……六岁之前,我和奶奶一起生活的时间最多,印象里好像她从来没有发过火,总是一副慈爱、不争的模样。爷爷赶集卖菜回来,她总是第一时间把里面崭新的零钱给我挑出来攒着。爷爷说,这是干啥,一张新的又不顶两张用?奶奶总是乐此不疲,谁让孙子喜欢呢!直到今天,那些崭新的零钱还在我的抽屉里静静地躺着。清明节时,奶奶总会给我挑好长着特殊体型的鸡蛋,有圆如乒乓球的、巨型双黄的、小巧玲珑的等等,通通染得五颜六色,直到过后很长时间我都舍不得扒开来吃。长大后,我要到外地上学了,回家的次数也少了。而奶奶总会给我留着喜欢吃的点心零食水果什么的,直到等到我回来吃到嘴里才放心。虽然很多时候,那些东西因为放的久了已经有点变味,但是我吃了开心她才会更开心!每当我离家要走时,奶奶总会端坐在门口,远远的望着我离开的背影,我也三步一回头看看还能看到她么,就像线段上的两个点,我在这头,她在那一头,直到我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终究有一天,奶奶永远的消失在了线段的那一头,我再也回望不见……
奶奶,怀念您烙得槐花饼,怀念您蘸得糖葫芦,怀念您温暖的怀抱和被窝,怀念您的好多好多……如今,又到大雪纷飞时。您离开我也已经有十余年了,您在天堂还好吗?
于2018年12月5日雪夜 作者简介
薛玉伟,男,汉族,笔名雪寒,1984年1月生,山东蒙阴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目前供职于平邑县某政府机关。工作之余,他喜欢阅读书籍及报刊中的文学作品,偶尔用简单、朴实的语言撰写一些散文、随笔,用文字记录工作、生活中的点滴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