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停电后的晚自习
文/江平
前几日读李商隐的诗作《巴山夜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眼前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李商隐与夫人剪烛畅谈的温馨画面。也想起上初中时,那些停电后的晚自习,同学们秉烛夜谈的美好时光。也许是那时的老师们白天上课效率高,晚上只偶尔来教室看看。晚自习是真正的“自己学习”,充分体现“革命靠自觉”的管理理念。班主任时常会在教室外视察,那些偶尔走神或外出上厕所的同学都会以咳嗽两声作为暗号提醒大家。老师们常说:“大家都是从村里、乡里考到邮中(邮亭镇中学简称“邮中”)来的好学生,相信都是很自觉的哈。”教室里鸦雀无声,让人真的有一种不认真学习都不好意思的感觉。不晓得是电压不足还是设备陈旧,晚自习时经常会停电,最频繁的时候几乎每周停一两次。停电后的晚自习,是我等不自觉孩子期盼的快乐时刻,我们可以堂而皇之地趁着暂时的喧闹开始“自由”学习啦。当教室里的日光灯镇流器发出“吱吱”的声音后,灯光闪烁两下,随即熄灭。几乎同时听到全校学生整齐地吼叫声:“噢——耶”“又停电啦!”教室进入“无政府”自由状态。临近的臭味相投的几位同学立即自由组合,把几张桌子拼在一起成为一个临时学习小组,很快就有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支蜡烛,相互配合着点燃,把蜡烛的底座熏热熏软,然后把它稳稳地安放在桌面上(每组一般点2-3支蜡烛)。
伴随着搬动桌椅的声音,有蜡烛的、没蜡烛的同学都在大声叫嚷,很是热闹。“谁有多的蜡烛呀?”“我有我有,借你——”没有火柴或打火机的同学会等到别的同学点燃后,把蜡烛拿到他那边“借火”点燃,再以手掌捧着火苗的姿势小心翼翼地回到座位上。 沸腾的教室渐渐安静了。摇曳的烛光中,有的同学继续认真自习,有的同学就开始搞小动作了。围坐的形式便于“讨论”难题,顺带开玩笑、讲笑话。坐我对面的同学讲笑话的水平很高,他一只手趴在桌上,一只手捂着嘴,小声地讲一个简短的笑话,有时还会与我们互动,让大家猜谜底,当周围的同学都忍俊不禁时,他却一本正经地眨着眼冒一句“老师来啦”,然后装模作样地看起了书。有时候,看着蜡烛燃烧的火焰伴着“吱吱”的烛油响,我不知不觉就开始走神。或红或白的蜡烛从约20厘米长开始,燃烧自己照亮黑夜,之后会变得越来越短。烛芯燃烧时,周围的蜡会融化,如果烛芯不在正中,融化的蜡如泪滴般从靠近烛芯一边流出来。如果烛芯很正,只要用铅笔轻轻戳一下蜡烛融化面的边缘,蜡水也会流出来。流出的蜡如蝌蚪、如一粒米,如果不用手指捏它,它会凝结成一条线;如果把它捏一捏(就像现在捏橡皮泥一样),可以造出不同的手工作品:莲花瓣、小树叶、小鱼儿……如果捏得不满意,还可以把凝固的蜡放回火焰旁再融化,等蜡水再流出来,新一轮的创作又可以重新开始。当我正沉浸在自己的创作世界中时,“嚓嚓”两声脆响把我惊醒,教室突然亮如白昼——来电啦!何当共赏同窗烛,却话邮中自习时。
本版责任编辑:刘艳芹
作者简介:
江平,任教于重庆市沙坪坝小学,小学高级教师,重庆市骨干教师,重庆市学科名师,文学爱好者。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 刘杰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