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者仁心 依爱疗愈
文/心 语
“生老病死”这四个字,注定每个人一生都离不开和医生打交道。
抢救室门口,绝望无助的患者家属,双手紧紧抓住医生的白色衣襟,双膝跪地磕头……这个画面是患者家属能为抢救室里的至亲做的唯一最直接表达求助的方式,也是最后一丝挣扎和悲悯的宣泄。
有人说医生是界于普通人和佛或者上帝之间的一个从业者,我们习惯于把他们称为白衣天使。对于患者来说,进了医院,就放下了所有骄傲,把自己毫无保留的交给医生,不仅仅需要医生的肉体治疗,某种程度上来说医生给予患者的精神抚慰比药物治疗更有意义。

鲁萍,西凤职工医院一名普通的内科主治医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1996年,她从宝鸡卫校毕业后服从组织分配来到了西凤。作为基层医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工作二十多年来,人生最美丽的青春和汗水早已融入了这方热土。为了更专业的帮助患者,在工作之余她参加意象对话培训3年,系统的学习了心理学,她擅长唱歌,爱好读书,喜欢运动,乐于助人,目前是阳光心理援助站一名志愿者。
医者父母心,基层医院不治已病治未病,核心是教会患者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身体和疾病。职工医院对外接诊患者少,更多的服务于企业员工,基本属于发病初期、一些慢性疾病的康复治疗的接诊。大妈大爷平时稍微有点身体不适、普通的头痛脑热,都会事先打电话向她咨询一下,需要做检查了就去医院和医护人员唠唠嗑。尽管只有2元钱的挂号费,她也免收他们,这对于大妈大爷却感觉非常温暖。有些行动不便的比如中风患者,她也会利用早中晚上班前或者下班后上门去服务,但从来也不收出诊费(虽然这不属于医院的出诊服务)。 家属院刘阿姨的儿子每一次生病(软骨症)由于行动不便,有时间她就上门去帮助,有些老人儿女不在身边一个电话能帮忙她也尽其所能。
接诊的这么多年来,对她影响最深、刺激最大的就是退休老人对疾病的2个极端的态度。一种是对自己身体存在疾病的毫不在乎,而另一种是对疾病太在乎,导致心理问题比身体疾病更严重,但患者却不认可。她说“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很多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归根到底都是由健康知识缺乏造成的。70%的老年人缺乏全面健康保健观念,17%的人有健康保健观念,但也有一些不正确;60%的不知道降低血压可以由改变饮食结构引起;50%的不知道心脏病与胆固醇有关,不知道引发心脏病的重要因素是过量饮酒和吸烟,以及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尤其是人到老年,由于和儿女分开住,对外界事物各方面的感觉能力逐渐衰退,记忆力差,情感脆弱,想像力弱,社交圈子变小,容易烦躁,悲伤,害怕,不同程度的出现心理障碍问题。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机体,一个症状有着上千种病因,太在乎疾病的老人就把医生的建议当做圣旨接下来,无论好的不好的;不当回事的照旧不遵医嘱,饭前饭后,吃药打针依旧坚守自我认知我行我素,不听子女劝告,只要是保健品一大堆一大堆偷偷摸摸抱回家,比一日三餐还管用。”
美国纽约特鲁多医师墓碑上镌刻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世界各地的医务工作者怀着朝觐圣地般的心情时时去拜谒。特鲁多医师曾说:“医学关注的是在病痛中挣扎、最需要精神关怀和治疗的人,医疗技术自身的功能是有限的,需要沟通中体现的人文关怀去弥补”…….
白岩松在《医学和医德》演讲中提到:“现在人们对健康更在意,对死亡更恐惧了,但是又产生了‘医学已经无所不能’的幻觉。可是事实并不是如此,于是这种反差和矛盾使现在这种医患冲突变得更多。而患者不再像以前一样心平气和地接受事实,医生的挑战永远是动态的,大数据永远不解决个体问题,因此医生不管拥有了多伟大的数据,治愈了多少病人,新来的患者都是全新的。”
再一次请教鲁萍医生是由于父亲便秘做检查,报告单上显示的黑变病。这个新名词又成为父亲一块心病,无语的我们实在不知道怎么帮助父亲走出困境。周末,鲁萍医生应邀到家和父亲拉家常。
父亲说着自己的视力问题,便秘问题,她云淡风轻的谈笑着工作中遇到的和病患之间的喜怒哀乐,有委屈,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琐碎,有教育孩子的问题,有自己的挣扎和抱怨。看着比自己亲人还理解自己的美女医生,父亲居然把自己偷偷买的保健品和非处方药全拿出来让鲁医生看!看着她和风细雨的和父亲沟通探讨哪些药物她父亲及朋友在用,哪些症状自己患者也在使用,会出现哪些副作用……那种耐心和细心让我们瞬间明白了,作为亲人,我们不耐烦父亲对保健品及收音机宣传药的迷恋,也从未像她这样站在父亲的角度,真真切切把他当做一个病人,感同身受父亲因身体的不适自己承受的煎熬。

鲁萍医生通过自己所学的心理治疗,很快就厘清了父亲疾病的原因,“你父亲所有反映出来的症状都是存在的,但不是疾病造成的,有很大原因是子女不理解,他只能不停奔波在医院,用检查的事实来求证自己的判断,但由于疾病不是身体的问题,所以仪器也没办法给出有问题的结果,所以就只好不停的在每个医院求证,他是想让家里人认可他是病人,让你们关心和重视他。”
她又耐心的给我们分享:在一些疾病中,心理因素有时是主要的致病因素,有时而且成为诱发因素。有些疾病比如外伤、高温、寒冷天气、病菌感染导致的疾病问题看得见、仪器诊断明确,有些如焦虑、急躁、苦闷等消极情绪引起的疾病看不见、查不清但症状明确等,又由于个体的体质、素质、代谢类型和对刺激的反应特点等,同样的疾病每个人表现的症状都有差别,也不都是一个科室就可以诊断的,所以就会推荐去其他科室做检查。接诊这些病患时,作为长期跟踪治疗的她有时候真的觉得自己所学的医学知识是无能为力,不能帮助病患时,那种觉得自己太过渺小的感觉真的是难以描述。于是为了更好的服务患者,2017年她开始攻读医学心理学,同时涉猎各方面和患者沟通的技巧方式,如饥似渴的学习并实践《非暴力沟通》。有些患者情感脆弱、情绪不稳定,容易接受消极语言的暗示和诱导,在和患者沟通过程中,她就更专注于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诚实地倾听他们传递的信息,让自己更好的理解、尊重、指导、帮助患者,指导他们与社会保持有交集,适当表达情绪,不过激,和邻里多交流,多与子女联系,并能及时控制情绪,融于社会,比如建议练习书法,欣赏音乐,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
读书会上,书友牛建华医生也用实践给我们分享了特鲁多医师 “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自己理解的含义,她说不管医学技术多么进步,不管人们花费了多少金钱,人类仍然会生病和死亡。医学不能治愈每一个疾病,但作为医生的职责,不仅仅是要治疗、治愈疾病,更多的是在自己的工作中一点一滴做好帮助和安慰。这需要病人的理解,古希腊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有一句名言:“医生有三件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积极的语言不仅能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同时也能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隐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并最终战胜疾病,这是一种人性光芒的传递。
在西凤这个温馨的大家庭里,在这个几代人熟悉的工作环境里,鲁萍由最初的对小医院的排斥、患者家属的不信任而对自己的灰心,到目前每一个病例熟记于心的亲和,越来越发自肺腑的爱上了每一个病患及家属,爱上了企业,更爱上了自己所珍爱的医生的职业。
作者简介:

心语(马雅萍),陕西凤翔县人,公司职员,喜欢运动健身,爱好文字,书法。曾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