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致勤劳勇敢的母亲
文/识途马 编辑/金风玉露
勤劳勇敢是我们伟大民族的优秀传统。用勤劳勇敢来概括母亲的一生,贴切并无夸大成分,恰当而非溢美之词。
幼年时的母亲,是一个懵懵懂懂从农村走出来的女童。她的父母听媒酌之言,她又奉父母之命,去到古老的客家围那残缺的孤孀之家当童养媳。(童养媳即从小被父母送养到男方家庭,长大后即与收养家庭男孩结婚生子的女孩)从被严厉孤僻的婆婆管教下的童养媳,到成人之妻,成人之母,成为这个家庭不可或缺的成员。这一路坎坷,一路艰辛,用汗水培育了多少勤劳,用抗争造就了多少勇敢,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父亲是做木工的手艺人,据她讲述,是在日本鬼子逃跑前一年下到小山城开木具店的。在照顾家庭之余,少不了帮衬着做一些诸如为粗坯家具或嫁妆打磨抹灰等粗活。从上世纪40年代末始,到儿女们各自成家止,她辛勤的脚步一步也没有停下,她一天也没停歇,一辈子都从天亮忙到天黑,从春天忙到冬天。用她那瘦小的身躯,柔弱的肩膀,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打点兄弟姊妹衣食茶饭,照看患难病痛。她在建筑工地上做小工,泥一脚水一脚;她在石灰窑敲碎石,挑块石,装窑出窑,上下车;那条人称黄道生的街道骑楼下剥大蒜;东江河畔垦荒,栽种蔬菜杂粮,浇水施肥;她上山下涧,过三垇进麻风洞,捡柴刈“烧";桃江水西林站扛原木;她在主人挖过的田头地里,用铁铡一遍遍的走过,捡拾那遗漏的花生蕃薯;她在堆放圆木条木的地方路旁剐树皮…,一辈子干着和男人一样的粗活重活。默默的为这个家,为了儿女们不停的耕耘着。勤劳的背后有说不出的酸楚 道不完的无奈。面对嗷嗷待哺的儿女,不这样拼命行吗?她的勤劳,换来了兄弟姊妹虽粗茶淡饭,但不致于缺食挨饿;虽衣衫补丁累累,但不致于缺衣挨冻。

勤劳一直保持到她的老年。虽然我每月定时给她零用钱,但她在带孙子孙女的同时,仍时时不忘捡拾易拉罐等废品,以换起微薄的几分钱。我曾屡次劝阻她,但她还是一如既往,只不过她会注意不让我发现了。若她带废品回家碰到我,她会把拿废品的手藏到背后。 穷,是她心中的噩梦,过上好日子是她的期盼,勤劳是她唯一的依靠和途径。离开人世后,她给我们兄弟留下了带着体温的,一分一分积攒起来的数千元血汗钱。
勇敢是在重压之下默默负重的前行,是在逆境中的奋起,是对厄运的抗争,母亲正是这个前行者,奋起者与抗争者。

在婚后连生几胎夭折,婆婆为她从河对岸强行抱来的仅几个月大女婴,她忍着失去骨肉的悲痛,解开衣襟为女婴喂养乳汁;她克服心中恐惧,与丈夫一起在原为乱葬岗的地方搭起了赖以栖身的棚子,并在这里生儿育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为了要回儿女们救命的城镇户口,从未进过衙门的她拖儿带女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派出所陈述悲惨,让公家人起了恻隐之心,为她和儿女们重新办理了户口,夺回了救命粮;她强压着对黑暗的恐惧,每天顶着星星出门,踩着月亮回家;在家门前的空坪,在一切有钱能挣地方,不论多苦多累的活,她总是跑在最前面的那个人;晚年只要能行,她就一天到晚的在走路,甚至在她去世的前一年,她还爬上了小武当山。
终于,她老了,失去了勤劳的依赖;终于,她老了,失去了勇敢的本钱;终于,她病了,不能再走路了;终于,她不能自理了,需要人服侍了;终于,她失去记忆了,她需要住院治疗了。记得那天中午,在县人民医院二楼住院部,在大孙女担任主治医生的病房里,看着几乎到齐的孙子孙女外孙们,她清醒了,她恢复记忆了,挨个叫出了他们的名字,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就在我们为她感到欣慰,略为心宽的时侯, 她病情突然逆转,在骨肉血脉的簇拥与呼叫中,她驾鹤西去,安详的走了。走的特别的快,特别的快。
这一天,刻骨铭心。记住这一天,就记住了她一勤劳勇敢的母亲。


作者简介:识途马,廖光文,男,有过从军,地质队员,企业职工和政府部门干部工作经历。早年有文艺作品与诗歌分别入选原福州军区“前线报"一九七三年元旦春节演唱材料与原国家地质总局“地质战线"编辑的“地质战士之歌"。其散文诗歌与新闻稿件散见在市级及以上报刋杂誌。遵循文学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原则,作品中时隐生活原型,探寻有感而发,直抒胸臆,追求人性之真善美。
投稿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