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妈妈,您在那里还好吗?
文/刘艳芹
我的生日是农历三月。小的时候,每逢生日这天,妈妈就会破例蒸一锅又白又胖的馒头,寓意发大个儿,长身高。可每次新出锅的馒头,顶部都会裂开一个大大的十字口,我很是不解,找妈妈问原因,妈妈总会笑着答我,“你过生日,馒头也赶来为你庆生,笑开了花儿。”那个时候,我信以为真,就会附和着妈妈傻笑。长大后才知道,妈妈蒸的馒头掺了玉米面,在那个贫穷的年代,几乎每家每户缺少白面(小麦面),何况,仲春时节正是缺吃少穿的时候,因为刚刚过了年,麦收又没有到,用庄稼人的话说: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人们去哪里弄到那么多的细粮。虽然我的生日掺了假,但因为我并不知道这些,丝毫没有影响我快乐的心情,之后连续好几年,我的生日都是在一锅开花的馒头和一盘素炒绿豆芽中度过,因为有妈妈和哥哥姐姐的陪伴,我总是很开心。
我六岁时,爸爸生病去世,留下妈妈和我们兄弟姐妹四人。那时,除了刚刚结婚的大哥能够辅助妈妈养家,二哥和姐姐都在上学,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小孩儿,可想而知,妈妈的处境有多么艰难。
可妈妈硬是咬着牙挺过来了。那个时候,农村还没有实行生产承包责任制,每天早晨的钟声一响,人们就要去生产队里集合,然后由生产队长带领大家去地里干活;队长按照出工天数统计工分,等收成后按工分分配粮食。妈妈的身体不好,严重的胃病让她常常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可妈妈仍然坚持每天出工,为的是多挣工分,为我们换取更多的粮食。不仅如此,每次出工回来,妈妈还会变着花样儿给我们做饭,尽量让我们吃好、吃饱。其实,又能换出什么花样,无非就是把玉米饼子换成窝头,或者把少量的白面包在玉米面外边烙出饼。那时我一直好奇,妈妈怎么会那么手巧,能把新鲜的榆钱儿和在玉米面里打出烀饼,薄薄的一层,香而脆;有时,妈妈也让我们去田里挖野菜,那个年代不用农药,无需担心污染,挖回来的野菜被妈妈用开水焯过后,切碎做成馅子,外边包上预先和好的玉米面,放去蒸锅里蒸,不一会儿,一锅香喷喷的菜团子就出来了,那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美味佳肴。
家里家外,妈妈都是一把能手。那个年月,冬天没有暖气,农村电力极度缺乏。大多数时候,人们靠碳火取暖,或者使用烧煤球的红泥小炉,后来改成烧蜂窝煤。每年初冬时节,一到晚上,我们一家人就会坐在一盏煤油灯下,围在炉子旁边,一边从秋后摘下的棉花桃子里拾棉花,一边听妈妈讲陈年的故事。那个时候,我还没有学中国历史,就从妈妈的故事里知道了水浒、三国,知道了梁山一百零八将,知道了桃园三结义。从这些英雄的故事里,我感知了中国历史的博大精深,同时也为我们的列祖列宗深感骄傲和自豪。在这样的日子里,我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美好的夜晚,累了困了,倒头甜甜地睡去,第二天一早醒来,暖暖的阳光透过窗玻璃照进来,床头,竟是我穿脏的棉衣,一夜之间被妈妈洗净翻新做好。顿时,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我的妈妈,难道一夜未睡?是啊,那个年月,没有可换洗的衣服,妈妈又是一个极度爱干净的人,她无法忍受自己的孩子在人前人后的脏腻,所以宁可自己熬夜,也要让孩子光鲜亮丽。

其实,妈妈的聪明好学也是远近闻名的。那个时候没有超市,人们购物买东西,都要去乡里的供销合作社。每次妈妈去合作社买布料时,售货员的布还没扯完,妈妈就把要付的帐算好了,常常搞得售货员目瞪口呆、不知所以。依稀记得,我上学时,晚上常常在煤油灯下学习,这个时候,妈妈就会在旁边陪我,安静地做着她的针线活。往往是,一首需要背诵的古诗,我刚读出第二遍,妈妈就已经倒背如流。直到妈妈去世前夕,依然清晰地记得我们学习过的诗词。我想,如果妈妈能赶上现在这个时代,一定能考进一所理想的大学。
我也一直疑惑,妈妈的颜值是不是来自于传统学上的遗传基因。因为我从来没见过外公外婆,听说,妈妈十四岁时,二老就双双离世了。而妈妈在有生之年,不管日子多么坎坷,她天生白皙的皮肤、姣好的身材,以及笑容可掬的漂亮脸庞一直陪伴着她,打败生活所有的磨难,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每到夜晚,我抬头望星空,看到一轮玄月高挂,就会想起亲爱的妈妈。妈妈自小失去双亲,爸爸又过早地离开了她,可坚强乐观的妈妈,从来没有向生活屈服,她默默地接受和面对命运赋予她的一切,把苦难化成粉,和成面,做成食物,吞下去,转化成身心的营养。
妈妈离开我整整16年了。每年的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以及妈妈的忌日,我都会如时赶回老家,去妈妈的坟前为她老人家烧纸钱、送寒衣,希望妈妈在那个世界幸福、快乐、平安,吉祥!对着一缕一缕升腾的轻烟,我双手合十,为亲爱的妈妈祈福,也为我自己和亲人祈福:希望这个世界再也没有疾病,没有苦痛。
如今,我已是一对儿女的妈妈,面对日常的鸡零狗碎,以及生活的无奈,我常常会想起妈妈,想起妈妈给我缝过的棉衣,做过的被子,煮过的三餐……时光的每一寸肌肤,都有妈妈划过的影子,清晰又模糊。妈妈的一生没有给我留下任何财产,哪怕是一点点小小的积蓄,但她的善良和宽容、她的聪明和智慧、她的美丽和豁达,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让我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前行,以善良和悲悯的情怀,去包容世间万物,以豁达的胸襟,去看待世间的纷纷扰扰。
我相信,妈妈走后一定是去了一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蓝天、白云,有流水、花香,那里一年四季如春,那里只有白天没有黑夜……妈妈,您在那里还好吗?可曾见到了您久违的爹娘,可曾与我亲爱的爸爸团聚?
草木荣枯,日月轮回。妈妈,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早已化成我心中的暖流,涤荡着起起落落的生活。妈妈,您让我懂得了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做无私和伟大;有一种情,叫做感恩和回馈。您给予我的一切,我都会铭记,也将悉数传承给我的孩子——感恩生命中所有的遇见,感恩一点一滴的爱和暖。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妈妈,当我再次捧起您的名字,我多么希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们从头再来;或者,如果生命真有转世之说,我希望:下一世我做您的妈妈,您做我的孩子,让我偿清这一世我欠您的所有的债。可是,爱,如何去计量?
妈妈,您在那里还好吗?我知道,您住在一个有云朵的地方,那里叫天堂。而我的每一次仰望,天空都会落下雨水,那是我眸子里的一滴泪,那么晶莹、那么剔透地映着您的目光,也映着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大手牵小手,在夕阳下,一对影子被生活拉长。

谨以此文献给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2020年5月9日晚
作者简介:
刘艳芹,笔名如烟,河北廊坊人;当代先锋作家(诗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北名人名企文学院院士,《当代先锋文学》驻站诗人,“中国当代文学最杰出作家排行榜”第二名获奖者,《当代先锋文学(2019秋冬卷)》头条诗人,《当代先锋文学》2019年度“最佳创作奖”获奖者。作品散见于《当代先锋文学》《河北文学之声》等全国各地期刊及微信平台。著有诗集《陌上春几行》。
投稿方式:
邮箱:758774822@qq.com
微信:a13618258998
参加诗歌大奖赛者,请在邮箱标题栏目注明“当代先锋文学诗歌大奖赛”字样,否则视为普通投稿。
投稿格式:标题+作者+正文+简介+照片
当代先锋文学社编委会成员:(以下排名不分先后)
总顾问:周瑟瑟 刘杰
首席顾问:魏彦烈 倪庆行 任诚刚 李正栓 杨秀波 龚刚 魏红霞
顾 问:王笔正 戴俊明 荒村 廖望月 周丹
社长:彭永征
总编:刘艳芹
副总编:项俊平 倪庆行 周丹
小说主编:彭永征(兼)
散文主编:刘艳芹(兼)
现代诗歌主编:项俊平(兼)
古诗词主编:彭永征(兼)
法律顾问:刘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