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选栏目:百味清欢
雨是大自然的精灵,因为有雨,世间多了一道玩味不尽的景致。和雨共舞,当是一种雅趣。春雨自不必说,古往今来,文人墨客赞美春雨的作品汗牛充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沾衣欲湿杏花雨”,“天街小雨润如酥”等等,可见春雨受人追捧之深。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更像一位妩媚多情的江南女子,最宜与之共舞。在不绝如缕的绵绵细雨中,或登山,或踏青,或春耕,或游园,都会让人陶醉。在山里,我最喜欢的事儿是雨中采木耳。下过两三场春雨后,挎一个荆篮,在时晴时雨中,翻山越岭,穿沟过涧,寻找枯落的橡树枝。偶与同伴失散,在密林中,听雨声沙沙,穿林打叶,忽然想起苏轼的《定风波》,有一种“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冲动。野木耳多时,冒雨采摘,虽通透淋漓,也自有丰收的喜悦。夏是雨的旺季,天地间随时都会搭起一座雨的舞台。最搞笑的当然是在田间劳作时,风雨骤至,无所回避,狼狈落魄如同落汤鸡。奔至同一檐下避雨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觉哑然失笑。即使窝在家里,我也喜欢在门口看雨。对面屋檐垂下的宽大的珠帘,栽到地上溅起无数的水花和水泡,勾起一串串往事。母亲称水泡为“葫芦”,并有一则儿歌鲜为人知:“葫芦栽,葫芦种,葫芦就跟葫芦碰;惹得葫芦着了急,葫芦就要葫芦命”。还有一次,我与同事骑车上班,行至山里,逢雨,仍相约冒雨驰行;崖头瀑布飞溅,沟谷浊流滚滚,煞是惊心动魄,留下一段雨中佳话。一场秋雨一场寒。因而,与秋雨共舞,需要一点勇气。最常见的是秋收时,秋雨绵绵,自然要抢收。人们便不再忌惮雨,该忙活照常忙活,雨中趣事便层出不穷。深秋时节,一夜秋雨过后,落叶满地,片片都是诗意。冬天,尽管雨把大舞台让给了雪,但正如鲁迅所说:“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因而,与雪缠绵,无异于和雨共舞。时光荏苒,雨一直下,和雨共舞,不知有多少凄美的故事将要上演!说起消夏的方式,古时更接近自然。那时没有电器,古人或栖于树荫下,或倚靠水畔,一边消夏避暑,一边琴棋书画,留下不少雅闻趣事。李白有诗云:“懒摇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脱巾挂石壁,露顶洒松风”;白居易亦有诗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更有《槐荫消夏图》《荷亭消夏图》《采莲消夏图》等名画传世,不再一一列举。由此可见,消夏也给人带来了不少诗情画意。夏天往往被人们称为“苦夏”。苦者,一为热,二为蚊虫侵袭,让人们不胜其烦。好在现在社会科技发达,已经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消遣方式。室内自不必说,有电扇或空调为人们带来习习凉风;室外有公园,避暑山庄等。尽管如此,随着地球“温室效应”的不断升级,漫漫夏日仍是相当难熬的。夏日有苦也有甜。时鲜瓜果不断上市,尤以西瓜为消夏佳品。西瓜,顾名思义,是西域传来的瓜,因其性寒解热,原来被称为寒瓜。“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盛夏时节,开一西瓜,取一片放入口中,甜似甘露,美若琼浆,暑热已不知不觉从口边溜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玩水是农村盛行的消夏方式。一到伏天,水洼池塘就成了男孩子们消夏的天堂。老师和家长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不苛责。三伏天,烈日当空,一跳到水里,顿觉舒畅无比,甚至恨不得天再下点火。兴致高时,一玩就是半天,回去准挨一顿臭骂。女孩子们就没有这福分,充其量是卷起裤管,把腿伸进清凉的河水中,扑腾起几朵水花。近年来,防溺水形势日益严峻,水边已成了禁地;到游泳池游泳也不现实,这种消夏方式便日渐式微了。老冰棍是消夏的利器。街头巷尾,悠扬的“牛奶冰棍”的叫卖声曾让人馋涎欲滴,大人孩子都喜欢。随着冰棍的更新换代,花样繁多,人们用它消夏的热情有增无减。夏夜看电影,看戏也是理想的消夏方式。人们聚在一起,吃着雪糕,看着表演,说着闲话,自是一种趣味。曲终人散,回家上房睡觉,半夜被蚊虫咬醒或突遇电闪雷鸣,仓惶转移,又是另一种乐趣。古人云:心静自然凉。读一本好书,品一杯香茗,搞一场娱乐,来一次野游,“苦夏”便慢慢消去,直至凉秋到来。
作者简介:
康秀炎,男,河北沙河人,爱好文学和音乐,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中国诗歌网注册诗人。代表作有文学作品集《我的第一桶金》(作家出版社),多篇作品散见于各地报刊和网络平台。作品被今日头条、天天快报、搜狐新闻、腾讯新闻等各大网站转载。
纸刊暮雪第十四期征稿中(2020年07月出版),投稿方式:请将最能代表个人创作水平的微刊平台首发作品(新诗2~3首或诗词3~5首或散文等类1~2篇,直接黏贴于邮件正文,备注清晰作品的数量、题目加粗标识)、个人近照(需高清)、简介与详细通联方式投递至邮箱:479697088@qq.com(以此邮箱为主) / muxue_poetry@163.com(务需原创,文责自负,一经发现非微刊首发,则不再刊用)。
邮件主题请注明:《暮雪诗刊》与 投稿之栏目并及时添加编辑微信:lowe479697088以便于沟通、联系与进入选稿群交流,30天之内未见暮雪选稿微刊平台:暮雪诗刊与歌楼听雨 刊发,可另投他处;
诗刊所设栏目如下:
一 . 锐诗人(7~9名)
编委成员作品展示,可印刷作者近照
二 . 名家有约 (5~7名)
推介当今诗坛代表诗人的优秀作品,欢迎各位文朋诗友推荐、组稿
三 . 新诗紫陌(70~90名)
新体诗歌版块
四 . 古韵青花(50~70名)
古体诗词版块,要求符合诗词之格律要求,如使用新韵,请注明
五 . 百味清欢(3~5名)
散文、小说、杂文、诗评等(16开本,字数限于两个页码以内)
六 . 繁星天籁 ( 7~9名)
为鼓舞新人的创作热情,更好的进行文学传承,特开设此栏目。本栏目接受中(初中)、小学生来稿,体裁不限,投稿时请注明:学校、班级、作者姓名、指导老师姓名
七 . 同题:朝暮(10~20名)
以“朝暮”为题(文体均可,侧重诗歌)收稿邮箱:479697088@qq.com(邮件主题请备注:暮雪诗刊之同题:朝暮 投稿)。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既有“朝花夕拾”的美丽期许和回忆;也有直面“朝如青丝暮成雪”时的无力与沧桑……
八 . 诗歌英汉互译 (5~7名)
诗歌是属于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艺术瑰宝,为表现在不同语言氛围下,诗歌艺术的差异性与统一性,展示别样的艺术美感。暮雪杂志特开设【诗歌英汉互译】栏目,由著名文学家、翻译家王磊与倪庆行老师主持,相关要求如下:
1.来稿诗歌要求:
(1)文笔优美、感情真挚,语句通顺、无生僻刁钻意象、无语法错误等,以方便“信、达、雅”等翻译原则为佳
(2)来稿诗歌数量:新诗代表作1首(20行以内),古风1~2首、英文诗歌1~2首
(3)所有来稿作品均需微刊平台首发
2.收稿邮箱:479697088@qq.com,邮件主题请注明:“诗歌英汉互译栏目投稿”,并附上简介、近照与详细通联,并务必及时添加主编微信:lowe479697088,以便于沟通联系
九 . 各大诗群、文学团体 作品展播(5~7个)
欢迎各大诗群、文学社的负责人组稿、荐稿
诗坛实力诗人推荐,彩色印刷作品与简介,并附作者高清近照(大版面宣传,需征订部分刊物支持出版。如需参加,请联系本刊主编)
书法、绘画&摄影作品欣赏(来稿作品图片需高清)
所有来稿作者的作品会依次先于纸刊选稿微信公众平台:暮雪诗刊 与 歌楼听雨 推送。以质取稿,入选与否,以编辑部每期杂志出刊前推送的目录为准,同时因版面有限,优秀的人气作品在同等创作水平下会优先刊用,入选均赠送样刊一份以供雅正(样刊免费,快递费自理)并颁发荣誉证书(制作费用自理),不认同者请勿来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