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能从一介农夫身上昭然体现中华民族数千年的传统美德,此是上天赋予的秉性?抑或由粗米淡饭养育而成?是其对人生价值的彻底觉悟?还是来源于家庭的遗传基因?

孙文举,家住水泉镇水泉村后下社,系旱坪川一户齐家的二女婿,长期以来,他以独到的孝心与不同寻常的付出博得当地人们的一致佳评。
丈人生育四女一子,孙文举结婚时,妻姐夫妇已参加工作,丈人属于白银公司一员职工,妻妹上学念书,正值妙龄还没有得力,唯一的小舅子年幼。后来,三妹嫁至外地,四妹也出阁千里之遥的河南省,且个个公务缠身。2015年小舅子被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录取,又开启了为期四年的大学生涯。2017年古历3月,一场顽疾夺去了丈人羸弱的生命,家里只有62岁的丈母一人照料庄前屋后的耕地。
靖远人有一种沿续不变的传统习俗,就是东家有啥困难,特别是需用打硬劳力帮忙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家的年轻女婿,这种下意识似乎已成为合情合理、顺理成章的潜规则。从2004年迄今的十几载寒暑,齐家里里外外的吃力活自然而然落到了孙文举的肩上,明智的他欣然接受了这份不可推卸的责任。丈人家一有难肠也不得不叫他,收到电话的孙文举二话不说,不找任何借口,立刻放下近十亩庄田第一时间赶至目的地。假设易作别人,之前对二丈老人的称呼或许异常响亮,比蜜还甜,一旦完婚,便认为等于赢获一场旷日持久的婚姻争夺战,于是摆出一副高枕无忧、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志得意满神态,听到丈人家有一点“风吹草动”,仿佛逃避瘟疫一样躲的九里三千,十天半月也不露面。
农人家里的活本来就没完没了,多如牛毛,勤快人永世干不完,懒惰的一年到头心闲无事可做,孙文举的丈母生性要强好胜,活计肯定只多不少,而他不管有多忙,丈人家的活从不缺席,春天耙地、运农家肥、点苞谷、种麦子、播胡麻、耱地,夏季收割、打场、入仓,秋黄时掰苞谷、剥皮、脱玉米,此外,还有不定时的粉饲料、出粪、拉土、垫圈、出售肉猪、刮腻子、吊屋顶、包房檐、修车库……他肯吃苦,耐大劳,样样活挡不住他。
古人有爱屋及乌的说法,孙文举爱自己的妻子,而且将这份情感通过演绎延伸到其娘家远涉祖先,每年的农历“十月 一”送寒衣,他亲手拓制阴票,然后携带亲属驾车赴几十里地的王家山茔地烧香上坟,祭奠宗祖。就在孙文举给丈人料理烧百日纸的当天,妻子的奶奶溘然长逝,其他人一时吓得慌了手脚,为防止躯体僵硬给下一步造成诸多麻烦,经验丰富的他抢先为老人灌酒泻火,穿寿衣,提示相关事宜。
农村山沟里长大的孙文举老成持重,干活泼辣,面对苦活重活脏活从容自若,毫不含糊;生来质朴,每趟去丈人家也不换件体面像样的衣裳,吃好吃赖不挑食,剩饭不嫌残,酸咸软硬无所谓,忽忽拉拉吃饱为原则,偶尔饭不够就随便咬几嘴馍馍了事;待人诚实,不虚情假意,不给长辈献殷勤,善于体恤身边的人;淡泊得失利益,平均每年给丈人家帮忙往返耗油就得花费数百元之多;钱财不分你我,小舅子登科之际,家境原本不宽的他把硬从牙缝挤出来的一万元慷慨倾囊资助入学,近年及时为丈人家送米面、清油、压制的面条、炒好的肉臊子等;性格随和,几乎每年春节前少不了协助丈人家腌肉、炸麻花,在准备年餐的同时一起研讨厨艺,聊拉家常;排忧解疑,丈人离世,家里失去了精神支柱,作为妇道人家的丈母缺少主见,况且又不怎么识字,生活中常遇到很多困惑,他出主意,佐策略,帮协解决令人头疼的难题;行事有准绳,凡是丈人家的活保持善始善终,不敷衍,不糊弄,今日应该做完的绝不拖至明天;真做实干,言谈不浮皮缭绕,不开空头支票;认真负责,就连妻子对某些琐碎之事都有所迁就,他必须郑重去完成,为了能安下心来帮忙,又不连累自己父母,他平素出门干脆把两个娃娃带于身边照顾;无怨无悔,他把丈人家的信任视作莫大的满足,借不休劳碌排遣精神的空虚,从疲倦中求得踏实,一世姻缘是终身的乐趣;心胸似黄土地宽广,多年来从未同丈人家发生不愉快的事情;含蓄有度,懂得包容,古铜色的肌肤可以囊括万物生灵;鼎力誓为永恒,来去约二十里的行程,支撑丈人家渡过难关的风格雷打不动。孙文举绝对不是铁人,也不是钢铸的机器,整天连轴转的他有时累的上下眼皮直打架,由于体力过度透支曾在赶往丈人家的路上抱着方向盘丢盹,但原始良知的念旧情愫又把他催醒,齐家当初就是因为人丁单薄,看重他敦厚实诚,是块吃苦下力的好把式,所以才结成这门亲事,那么,除了我之外还会有谁?还能等待何人?我不能昧了人家的初衷!
他是一位普通农民的儿子,他的孝行善举大幅超越了众多身为女婿所负载的道德范畴,一度居于当地群众有目共睹的典型楷模席位。
如果生命是一支歌,他就是其中动人的旋律;
倘若生活为一首诗,他等于沁人心脾的韵句;
假如男人算五谷粮食,他便是饱满的一粒稼粟;
如若平民乃作农具,他无疑堪称默默耕作的一张步犁;
要是女婿顶半子的观点成立,他全然符合不折不扣的孝子。
其实,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在于奉献,并非索取,他极致彰显了正能量的峰值,点点滴滴正当人生旅途的插曲,他以难能可贵、浓墨重彩的一笔,创造性的谱写了一则则孝敬美德的不朽故事,为陇原大地树立了一面引领人们向目标迈步的旌旗。 创作于2020年5月5日(立夏)
作者简介
张明宪,男,汉族,白银市作协会员。1963年出生于甘肃省靖远县石门乡。毕业于白银市第五中学。1989年在《甘肃日报》发表了《一位残疾者的呼声》。1992年于《白银农村金融》发表《五尺锅台,一身奉献》。2012年业余致力于散文的研究与创作,并陆续在《白银周刊》《乌兰》《平川文艺》期刊发表散文《悼念母亲》《父亲的情怀》《不忘的记忆》《乡间闰月》《一家三代人》《乡土三姐妹》。2015年在隆重庆典平川区成立30周年征文活动中,其作品《中年一方土》荣获三等奖。2018年先后在网络平台发表散文《哈思山下的男人》《高天厚土唯故乡》《奶娘》《情寄黄土梁》《幽山村落——蓆子水》,同年,在平川区建党97周年征文大赛中,其作品《聚焦“1997”》斩获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