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画·诗·评]
《赏行健先生牡丹图》暨名家点评
朱建信 宋遂良 袁忠岳等
小序:庚子之春,闭户防疫。三月十八日,闲观徐行健先生焦墨牡丹图,得诗二首,遂微信寄赠行健先生。当日,行健先生转来宋遂良教授、袁忠岳教授之高评与锦札,以及周长风、邹卫平、任晓清、何帅臻、张晓慧等师友读诗品画文字,嘉评建议,皆如珠玑,始知行健先生收余拙作后即分享师友,不期引来鸾凤之声。偶种一粟,广收金玉,未谋未约,笔谈神会,实疫期意外之雅事矣。现将行健先生牡丹图、余之拙作暨诸师友锦辞丽句集辑于此,以志纪念。
朱建信


徐行健,著名书画家、教授,徐北文纪念馆馆长,瑞典ncs色彩协会中国地区特邀设计师,山东省第八、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朱建信:
赏行健先生牡丹图
其一
一宣一墨一毫栽,
叶影花光次第开。
腹有天香含百色,
姚黄魏紫逊黑白。※
其二
心生国色远尘埃,
怒放无须待雁来。
四季华姿开雅室,
何劳二月剪刀裁。
※姚黄魏紫,宋代牡丹珍品。

朱建信,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空军大校。曾任原济南军区空军政治部创作室主任,山东省作家协会第六屇全委会委员、军事文学创作委员会副主任。
袁忠岳:
《赏建信君诗二首》
第一首
行健君善绘牡丹,尤以黑白牡丹见长。诗人多次亲睹其执笔俯案精心描画之身影,诚与老农植花无异,诗之首句即油然而生。“一宣一墨一毫栽”,三个“一”,就勾划出画家执笔躬耕之形态。诗人接着想象,花圃中的牡丹经过画家的眼、心、手,如今到了宣纸上,正在成形,于是灵感乍现,“叶影花光次第开”之句就脱口而出了。仅此二句即把画家观察、酝酿、构思、成画的全过程展示了出来,不能不叹诗句之妙。后两句是对画的点评。其中把“百色”与“黑白”前后相对,颇有意味。出现在画中的牡丹虽然仅有“黑”“白”两色,在画家的心里却是活色生香的“百色”。也正由于此,画家才能寓“百色”于“黑白”之中,达到色中有色的境界,以至于与“姚黄魏紫”这些名贵牡丹相媲美,也毫不逊色。
第二首
如果说上一首是对成画过程的描绘,这一首就是对画成以后的品味。前一首侧重于画的技艺欣赏,后一首则是对画之品格的体会。首句总领全诗,“心生国色远尘埃”,含义深邃。“国色”当然是指牡丹,不过,成画以后,此牡丹非彼牡丹。已不是花圃中之牡丹,也不是富贵之家的牡丹,而是生于画家心中的牡丹,冰清玉洁,远离尘埃,乃精神世界之“国色”也。后三句是赞美此牡丹不受季节管辖,而是四季盛开。从实说,画中的花自然不受季节影响;从虚而言,也是诗人美好的祈愿!是对花的,也是对一种精神的。

袁忠岳,祖籍舟山,1936年农历七月生于上海,1958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莒南一中和兖州及曲阜教师进修学校任教。1986年调入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诗歌评论家。
宋遂良:
建信君新诗旧诗左右开弓,超凡脱俗,均在上品之列。题兄咏牡丹二首简要传神,文采花香,彪炳映衬。强调画源内心,情随笔墨,胸有成竹。是深得三昧之说。唯姚黄魏紫逊黑白一句仄声过多,可否改作姚黄魏紫结伴来?但又有违他突出黑色牡丹的原意。供参考。

宋遂良,1934年生。湖南浏阳人。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山东师范大学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教学与研究,著名文学评论家。
周长风:
雁,似应改为燕。雁是过路客,春燕归来。可转告建信,请他斟酌。
腹,似不甚雅驯,不如蕊,或有更合适的字。一孔之见,还是请建信斟酌,不改也可。

周长风 著名文史专家,济南市老艺术家协会主席,济南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特邀委员;曾任济南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以书入画写天香
邹卫平
行健兄好!
建信君《赏行健先生牡丹图》诗二首很好!写出了老兄心中笔下的国色之美、天香之丽。笔栽墨润,手种心裁,无关季候,纸寿春常。尤其是道出了兄之作不施杂色、线条白描的偏好特点、匠心独运。
老子曰:“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前人又说墨分五色、执白守黑等。黄宾虹还说“黑墨团中天地宽”。以上窃大以为然!我还认为,单从色彩角度讲,黑白两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至色本源,原始艺术的设色滥觞。试看太极图、围棋、书法、京剧人物中曹操、包拯等的脸谱之类。说句玩笑话,就连国人喜爱的熊猫、喜鹊等都黑白分明、美不胜收。还有源出海外的奶牛、企鹅、鲸鱼、斑马等黑白兼色的美丽动物,甚至黑白老照片、黑白电影等,不都有着别致独特的素朴之美嘛!
有一千个观众,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人人心目中都会有各自不同的牡丹形态、牡丹意向、牡丹寄寓、牡丹韵致。譬如辛弃疾笔下的牡丹就是“对花何似,似吴宫初教,翠围红阵。(《念奴娇》)”牡丹花们在词坛飞将、爱国英雄辛稼轩眼中竟列成了抗金复国的威武战阵。行健兄赓续书香门第、士子家风,既有传统翰墨的濡染基础,又有现代设计专长的融和浸润,所制牡丹图等,大道至简,大巧若拙,不宠雍容重典雅,不尚艳丽倡清新。作画时不多施展别家常用的点染皴擦烘等繁杂技法,而是热衷于以书作画,专攻线条,雅善白描,笔笔到位,款款写就,独树一帜,与众不同。此亦成为徐氏丹青一大特色,业已行成别开生面的自家风格!
总之,建信先生等好友的诗作,将来作为行健兄的题画诗相得益彰,相映成趣,挺好的!
庚子清明后七日

邹卫平,著名文艺评论家、书法家,中国李清照辛弃疾学会副会长、济南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曾任济南市文化局(文物事业管理局)党委书记兼局长、济南市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等职。
点赞军旅诗人朱建信先生《赏行健先生牡丹图诗二首》
任晓清
《其一》诗中有画。简短诗行,刻画出行健先生水墨牡丹图的花光叶影、国色天香,将高雅、充满生机的牡丹群像清晰的展现眼前,花香扑面,可感、可见!
《其二》文情并茂。以花喻人,赞画者品格高洁、自强不息、建创美好。通过对花对人的赞颂,彰显出诗人和画家深厚的情感。

任晓清,1954年2月出生,1972年入伍,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和西北核试验。1981年转业,先后在菏泽地区卫生局、地委宣传部、省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工作,曾任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巡视员等职。参与编撰《山东省人文自然遗产保护开发规划纲要》,获山东社科二等奖。2019年4月始,跟随徐行健先生学习书画,开启了人生新的旅程。
何帅臻:
一心一笔一慧眼,
朱公诗赞徐行健;
素颜焦墨本鲜有,
更稀碧合又珠联。

何帅臻,著名画家,1969年出生于黑龙江,早年师从徐行健先生。现为团中央青少年网络国学院客座教授,美国国际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杭州雨花书院名誉院长,北京菩提画院院长,北京何帅臻艺术馆馆长。
张晓慧:
首先两个角度都好,一花,一画。
其次字词运用巧妙,韵律、寓意美,读来朗朗上口,读后意犹未尽。

张晓慧,诗人,1970年农历9月生于聊城,1992年毕业于山东商贸学校财会专业;从事会计工作多年,2001年至今从事教育培训工作。秉承活着写着,爱着美着。
徐行健:
建信君,上午收到你的诗后,很兴奋,就想与师友们共享,发给了以上几位,未想到有如此大的反响!
徐行建:
建信君,这两首诗既发挥了你诗作雄健、刚劲、厚重的风格,又有新的风雅情趣,看似信手拈来却能令人深思。如不具很高的美学品格,若没有对诗、书、画的深悟与通感,没有对诗词语言的融汇贯通,是不会创作出这样的好诗的。
读此诗令我深为感动的是你很理解我用笔用墨的内在情感,不是去颂牡丹的富贵、吉祥之低俗的寓意,而是书写它的经历千磨万折的老枝焦骨与苍桑和春天新花怒放的精神与强大生命力。尽管我现在尚未达到理想之境界,读了你的诗后虽老之将至但更要不遗余力了。
你的诗令懂者能听出弦外之音,悟者能嗅出味外之味。







